小学数学期中考试后,家长和老师该怎么做?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27】
期中考试刚结束,试卷发下来,孩子考了75分,错的全是“粗心”。家长一看就火了:“这么简单的题都能错?”老师也叹气:“讲过三遍了,怎么还是错?”
其实,这不是孩子笨,也不是老师教得不好,而是学习方式出了问题。
一、错的不是答案,是习惯
试卷上最常见的错误:抄错数字、看漏条件、计算跳步、单位漏写。这些都不是“一时疏忽”,是长期没有养成规范习惯的结果。
孩子写作业时边玩边写,字迹潦草;做题不画关键信息,不标单位;算完不检查,觉得“差不多就行”。这些行为,考试时全暴露了。
改法很简单:
- 每次做题,要求用尺子画横线,数字对齐写;
- 读题时用笔圈出数字、单位、问题;
- 计算过程写完整,哪怕一步也不省;
- 做完必须检查:数字对了吗?单位有吗?问题答全了吗?
不需要每天做十套卷,只要每道题都按这个流程走,一个月后,错误率能降三成。
二、不会解题,是因为没学会“看”题
现在考试题,越来越不像“算术题”,更像“观察题”。
一道题:
> 小明家到学校有3条路,A路长1.2公里,B路比A路短0.3公里,C路是A和B的总和。他每天走B路,一周上学5天,一共走多少公里?
孩子一看“3条路”,就懵了,觉得“选哪条?”其实题里已经说了“每天走B路”。
错误不是不会算,是没看懂题。
训练方法:
- 每天选1道图文题,让孩子用笔标出:谁?做什么?给了什么?问什么?
- 把文字题变成表格:
| 路线 | 长度(km) | 选择情况 |
|---|---|---|
| A | 1.2 | — |
| B | 1.2 - 0.3 | 每天走 |
| C | 1.2 + 0.9 | — |
这样,信息就清晰了。
三、概念混淆,靠刷题没用
孩子分不清“周长”和“面积”,搞不懂“倍数”和“因数”,背了定义,一做题就乱。
这不是记性差,是没理解。
解决办法:对比练。
比如教“周长”和“面积”:
- 画两个长方形,一个长6cm宽2cm,一个长4cm宽3cm。
- 问:哪个周长长?哪个面积大?
- 算出来:周长都是16cm,面积分别是12cm和12cm。
- 再问:形状不同,周长一样,面积也一样,为什么?
孩子自己发现:周长是“边的总和”,面积是“里面占多少格”。
这种对比,比背10遍定义都管用。
四、应用题不会,是因为没生活经验
孩子不会做“买菜找零”“坐车时间”“分蛋糕”这类题,不是数学差,是没接触过。
家长可以每天做一件小事:
- 去超市,让孩子算“两包饼干12元,买三包要多少?付50元找多少?”
- 做饭时问:“这锅水要煮20分钟,现在是5:30,几点能好?”
- 一起看地图:“从家到奶奶家15公里,公交车每站3公里,中间停几站?”
这些不是“课外拓展”,是数学的起点。
数学不是课本里的公式,是生活里的计算。
五、学困生不是“笨”,是没跟上节奏
每次考试,总有几个孩子分数在及格线边缘。他们不是不努力,是前面的知识没吃透,后面越学越懵。
补救不是“多做题”,是“回补缺口”。
找一张试卷,看孩子错在哪类题:
- 加减法算错?回补20以内进退位;
- 乘法口诀记不住?每天背5句,睡前听一遍;
- 应用题读不懂?从“一句话题”开始练,比如:“小红有5个苹果,吃了2个,还剩几个?”
不要急着做五年级的题,先把三年级的根扎稳。
六、老师该怎么做?
不是多布置作业,而是少讲点“花架子”。
很多课堂搞“小组讨论”“动手拼图”,热闹是热闹,但学生连基本运算都没练熟。
教学的核心是:
- 每节课,有10分钟专注计算训练;
- 每周,有1道题,让孩子写完整过程;
- 每月,有1次“错题重做”,不许抄答案,必须自己重算一遍。
新课标不是不要基础,是要求基础更扎实。
七、家长最该做的事
别问:“你考了多少分?”
问:“今天哪道题让你想了很久?”
别催:“快点写完!”
说:“我们一起来看这道题,你先说说,题里说了什么?”
孩子需要的不是监督,是理解。
数学能力,不是靠题海堆出来的,是靠每天一点点的规范、观察、思考,积累出来的。
一周坚持做对三道题,比一天做十道错八道,强十倍。
别等下次考试才着急。
从今天开始,陪孩子读一道题,写一个步骤,检查一个单位。
孩子不会突然变优秀。
但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半年后,你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
搜索教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杨教员 长春师范大学 数学专业
- 张教员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网络与新媒体
- 杜教员 北京理工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
- 丛教员 北京印刷学院 视觉艺术与出版设计
- 肖教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电子信息工程
- 任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新闻传播
- 白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 赵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类
- 周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应用统计
- 高教员 上海理工大学 英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