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高一化学那些容易搞混的反应,家长和学生都该看清楚

高一化学那些容易搞混的反应,家长和学生都该看清楚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07
高一化学那些容易搞混的反应,家长和学生都该看清楚

高一化学刚接触有机部分,很多学生一看到CH、CH、CH这些符号就头疼。不是因为难,而是因为太像了——都是碳氢化合物,反应条件却天差地别。光照、加热、催化剂、浓硫酸,差一个字,产物就完全不同。今天不讲理论,只说清楚那些考试常考、作业常错、老师讲过三遍还是记不住的反应。

先说甲烷。很多人以为甲烷和氯气一混合就爆炸,其实不是。它得在光照下慢慢反应,一步一换,像换衣服一样。CH变成CHCl,再变成CHCl,接着是CHCl,最后才是CCl。每一步都生成HCl,所以实验中能看到白雾,那是氯化氢遇水蒸气形成的酸雾。

实验室里制甲烷,用的是醋酸钠和氢氧化钠,还得加氧化钙。氧化钙不是反应物,是吸水剂,防止氢氧化钠潮解结块。这个细节,课本里写得轻描淡写,但考试一考,全班错一片。

再看乙烯。它和溴水反应,褪色快得像魔术,学生都爱记。但有人会把它和乙炔搞混。乙烯加一个Br,变成1,2-二溴乙烷。乙炔呢?它能加两个Br,变成四溴乙烷。为什么?因为乙烯只有一个双键,乙炔有两个三键,能多加一倍。这个区别,是判断不饱和烃的钥匙。实验室制乙烯,用的是乙醇和浓硫酸,170℃加热。

温度差10℃,结果就变了。140℃时,两分子乙醇脱水生成乙醚,不是乙烯。很多学生写错,不是因为不懂反应,是没记住温度。

乙炔的制法更简单,电石加水就行。CaC + 2HO → CH + Ca(OH)。但要注意,电石不纯,常有硫化钙、磷化钙杂质,所以生成的乙炔有臭味。学校实验时,有时会闻到蒜味,那是杂质在作怪。乙炔和氯化氢反应要两步,先变成氯乙烯,再变成1,1-二氯乙烷。这和乙烯一步到位不一样。

学生常误以为乙炔直接加HCl就成二氯乙烷,其实中间有过渡。

苯的反应更让人迷糊。它不像烯烃那样和溴水反应褪色,因为它没有典型的双键。苯和液溴反应,得用铁粉作催化剂,生成溴苯和HBr。铁粉其实是生成FeBr起催化作用,但课本常写“Fe”或“催化剂”,学生就记成“加铁就行”。硝化反应也一样,浓硫酸和浓硝酸混在一起,叫混酸,温度控制在50~60℃。

温度高了,可能生成二硝基苯,甚至爆炸。这不是考试题,是实验室安全常识。

聚乙烯怎么来的?从食盐、水、石灰石、焦炭开始,要走五步。第一步,石灰石高温分解:CaCO → CaO + CO。第二步,生石灰和焦炭高温反应:2CaO + 5C → 2CaC + CO。第三步,电石和水制乙炔:CaC + 2HO → CH + Ca(OH)。

第四步,焦炭和水蒸气反应:C + HO → CO + H,这是制氢气的水煤气反应。第五步,乙炔加氢变乙烯:CH + H → CH,再聚合:nCH=CH → [CHCH]。整条路线,环环相扣,缺一步就断。

高考题喜欢考这种合成路径,不是考你背方程式,是考你能不能把无机和有机串起来。

乙醇的反应最多。燃烧、催化氧化、消去、脱水、酯化,五个反应,五个条件。燃烧是CHOH + 3O → 2CO + 3HO,点燃就行。催化氧化是2CHCHOH + O → 2CHCHO + 2HO,铜或银作催化剂,加热。消去反应是浓硫酸、170℃,生成乙烯。

分子间脱水是140℃,生成乙醚。酯化是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下加热,生成乙酸乙酯和水。这些反应,条件一变,产物就变。学生常把140℃和170℃记反,结果考试写错。乙醇和镁反应,生成乙酸镁和氢气,这是酸的通性,和金属钠反应类似。但很多人以为乙醇是醇,不能和金属反应,其实它有弱酸性。

苯和氢气反应,加三个H,变成环己烷。这个反应需要镍催化剂,高温高压。不是随便加热就能成。它和烯烃加氢不一样,苯环稳定,不容易被还原。这也是为什么苯不能使高锰酸钾褪色,而乙烯可以。

这些反应,不是靠死记硬背。你得知道:甲烷是饱和烃,只能取代;乙烯、乙炔是不饱和烃,能加成;苯是芳香烃,能取代,难加成。条件决定路径,温度决定产物,催化剂决定速率。学生背方程式背得累,是因为没理解背后的逻辑。

家长辅导时,别只问“你背下来了吗?”要问:“为什么甲烷要光照,乙烯不用?”“为什么乙醇140℃生成乙醚,170℃却生成乙烯?”“乙炔为什么能加两个溴分子?”这些问题,才是真懂了。

化学不是数字游戏,是分子之间的对话。你懂了它们怎么“说话”,就不怕题目换衣服。

实验室里,浓硫酸是危险品,加热要小心,通风要到位。这些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安全。学化学,不是为了满分,是为了在厨房里看到油污,能想到“这是酯类”,在加油站闻到汽油味,知道“这是碳氢化合物”。知识,是用来理解世界的,不是用来应付试卷的。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张教员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网络与新媒体
  2. 丛教员 北京印刷学院 视觉艺术与出版设计
  3. 肖教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电子信息工程
  4. 白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5. 赵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类
  6. 周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应用统计
  7. 高教员 上海理工大学 英语
  8. 刘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9. 杨教员 中央财经大学 法学
  10. 张教员 大连工业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