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不躺平:一个高二学生的实战学习安排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31】
高二结束,成绩单摆在桌上,语文85,英语78,数学62,物理58。
不是不想学,是越学越觉得,那些需要动脑的题,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看得见,摸不着。
别人家的孩子暑假刷题到深夜,你却刷短视频到凌晨。
不是你懒,是你不知道从哪儿开始。
别急着羡慕别人,也别怪自己没毅力。
真正能撑过暑假的,不是拼时间最长的,而是拼方法最准的。
我试过一天学十小时,结果第二天头昏脑胀,效率不到两成。
后来我改了,不看时钟,只看目标。
第一,别补所有科目,只补最拖后腿的两个。
期末考完,我列了张清单:
- 语文:文言文翻译错3道,古诗默写丢分少,没问题。
- 英语:阅读理解错5题,完形填空连蒙带猜,词汇量不够。
- 数学:函数图像画不准,导数题一看到就跳过。
- 物理:受力分析漏力,能量守恒列式总少一项。
我选了数学和物理。
为什么?因为这两科,一题不会,后面全崩。
语文英语背一背能提分,数学物理,不理解,背公式也没用。
每天上午10点到12点,我只做一件事:
打开课本,翻到“导数的应用”那一章,不看答案,自己画图,标出增减区间,找极值点。
错了一次,重来。
错了三次,翻笔记,看老师讲的例题,再重来。
不求快,求懂。
物理题,我专门挑“受力分析”题,每天做三道。
不写满一张纸,不算完。
每道题,必须画出三个力:重力、支持力、摩擦力。
少一个,重画。
练了五天,我发现自己看题时,眼睛自动找“接触面”了。
第二,时间不用排满,但要有节奏。
我不要“早七晚十”的假努力。
我想要的是:每天有三个小时,脑子是清醒的,手是稳的。
早上7点到8点,读英语课文。
不背单词,不抄句子,就大声读。
读到句子自然顺口,读到语法结构不卡壳。
读完,喝口水,出门散步十分钟。
不是为了锻炼,是为了让大脑从“输入”切换到“待机”。
中午12点半到1点,必须躺下。
哪怕睡不着,闭眼也行。
大脑需要“缓存清理”,硬撑着看书,效率是负的。
下午3点到5点,是黄金窗口。
这时候太阳不毒,脑子不困,适合做题。
我固定做数学和物理各一套小题,限时40分钟。
做完,对答案,错题用红笔圈出来,不写解析,只写一句话:
“这里漏了摩擦力”“这里没考虑临界状态”。
晚上7点后,不碰课本。
看一部纪录片,《宇宙的奇迹》或者《中国通史》。
不为考试,只为知道,学的这些公式,原来能解释星星怎么转,桥怎么不塌。
第三,身体不是工具,是发动机。
我以前觉得,熬夜学习=拼命,早睡=偷懒。
直到有天早上起床,头晕得连笔都拿不稳,作业抄错三道题。
那一刻我才明白:身体垮了,脑子先投降。
暑假我每天晚饭后,绕小区跑三圈。
不计时,不打卡,跑完喘气就行。
跑完,腿不酸,心不慌,第二天学习,注意力明显更稳。
晚上11点前,手机关机。
不是为了自律,是为了第二天早上,闹钟一响,能爬起来。
有人问我:你这样能提多少分?
我说,我不知道。
但我现在能做以前不敢碰的题了。
以前看到“动量守恒+圆周运动”组合题,直接跳过。
现在,我能拆开,画图,列式,哪怕算错,也知道错在哪。
这不是奇迹。
是重复。
是每天120分钟,专注地做三道题。
是错题本上,那句“漏了摩擦力”,写了七遍。
暑假不是冲刺赛,是修路。
你在修一条从“不会”到“能做”的路。
不需要一天修十米,只要每天修一厘米,八月开学,你走的路,已经比别人长了。
别问别人怎么学。
问问自己:
哪一题,你看了三遍还是不会?
哪一段,你背了五遍还是记不住?
从那里开始,每天花一小时,不中断。
你不需要成为别人。
你只需要,比昨天的自己,多懂一点。
暑假结束,试卷不会变,但你的脑子会变。
它会记住:
你不是靠熬夜熬出来的,
是靠每天那一个小时,一点一点,自己走出来的。
搜索教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杨教员 长春师范大学 数学专业
- 张教员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网络与新媒体
- 丛教员 北京印刷学院 视觉艺术与出版设计
- 肖教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电子信息工程
- 白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 赵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类
- 周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应用统计
- 高教员 上海理工大学 英语
- 刘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 杨教员 中央财经大学 法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