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里“价”字的15种说法,别再只会说“price”了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26】
很多家长和学生在学英语时,遇到“价”这个字,第一反应就是“price”。可英语里,“价”不只是一个词。它藏着生活里的斤斤计较、市场里的暗流涌动、人情世故里的体面与尊严。如果你只懂“price”,那你错过的是英语背后真实的生活逻辑。
我们先从最直接的说起——降价。英文是“price reduction”。超市里贴着“50% off”的标签,广告里说“limited time offer”,都是price reduction的变体。但你有没有注意,中文说“降价”时,语气是干脆的、主动的;
英文里“reduction”却带着一丝无奈,像商家不得已才让利。这不只是词义,是文化节奏的差异。
再说涨价。英文是“price increase”。这个词在新闻里常见,比如“oil price increase”“electricity price increase”。但孩子背单词时,容易把它和“expensive”划等号。其实“increase”是动作,“expensive”是状态。
一个在动,一个在静。教孩子区分,比死记硬背更有用。
“无价”是“priceless”。这个词常被用在礼物、亲情、童年回忆上。“My child’s first step was priceless.”——这句话比“very valuable”更打动人。它不谈数字,谈的是无法衡量的分量。
很多家长在写家书、做亲子沟通时,用这个词,比说“你很重要”更有力。
“代价”是“cost”。这个词容易被误解。孩子做错题,家长说“你这次粗心的代价是扣了十分”。英文里,这句是“The cost of your carelessness was ten points.”。这里的“cost”不是钱,是付出的代价。它提醒我们,学习不是交易,是投资,每一次疏忽都有回响。
“评价”是“evaluation”。这个词在学校里天天出现。老师批改作文后写的评语,是evaluation;期中考试后的分析报告,也是evaluation。它不是打分,是观察后的判断。很多孩子怕“evaluation”,觉得是批评。其实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你在哪里停步,而不是你有多差。
“身价”是“social status”。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功利,但现实里它无处不在。孩子问:“为什么他家有车,我家没有?”——这不是在问物质,是在问“status”。英语里不说“money”,说“status”,是因为它涵盖的不只是财富,还有教育背景、家庭氛围、社交圈层。
教孩子理解这个词,不是教他们攀比,是教他们看清社会运行的规则。
“物价”是“price of goods”。这个词在菜市场最鲜活。一斤白菜多少钱,一袋米多少钱,都是price of goods。但英文里很少单独说“price of goods”,更多是“cost of living”——生活成本。这词更贴近真实:不是某样东西贵,是日子整体变紧了。
家长带孩子逛超市时,可以指着货架说:“你看,牛奶涨了,鸡蛋也涨了,这就是cost of living。”
“估价”是“appraisal”。这个词在买房、卖旧书、鉴定古董时出现。它不是随便说个数,是专业人士根据成色、年代、需求综合判断的结果。孩子写作文,老师给的分数不是“mark”,是“appraisal”——是基于标准、依据、经验的判断。理解这个词,孩子才明白:分数不是命运,是反馈。
“标价”是“price tag”。超市里贴在商品上的小纸条,就是price tag。它明明白白,不绕弯子。但现实里,很多东西没有price tag。比如一份辅导班的承诺,一句“包提分”的广告,背后可能藏着隐藏成本。教孩子看price tag,也是教他们学会问:“还有没有别的费用?”
“掉价”是“lose face”。这个词在中文里很重,是尊严受损。英文里没有直接对应,但“lose face”是近义表达。孩子考试没考好,家长当众责骂,孩子会觉得“lose face”。反过来,老师当众表扬,孩子会“gain face”。这不是虚荣,是人对尊重的基本需求。
教育中,保住孩子的“face”,比逼他考第一更重要。
“讨价”是“bargaining”。这个词在跳蚤市场、网购砍价时最常见。中文说“能不能便宜点?”,英文说“Can you give me a better price?”。但bargaining不是耍滑头,是沟通的艺术。教孩子怎么有礼貌地问价、怎么判断对方底线,比教他背单词有用得多。
“差价”是“price difference”。比如同一款书,线上便宜20块,线下贵。这20块就是price difference。孩子如果学会对比,就能明白:信息差就是机会差。买学习资料、订辅导课,别只看宣传,多看几个平台,差价里藏着省下的时间。
“廉价”是“cheap price”。但“cheap”这个词有陷阱。它既可以是“价格低”,也可以是“质量差”。孩子说“这本练习册cheap”,可能想说便宜,但听的人可能觉得他在贬低。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low-priced”或“affordable”。用词精准,是语言素养的第一步。
“漫天要价”是“ask an exorbitant price”。这个词听着像骗子,但现实中,它常出现在教育焦虑里。一个机构说“保送重点高中,收费五万”,这就是exorbitant price。它不是贵,是利用恐惧。教孩子识别这种话术,比教他做题更重要。
“明码标价”是“marked price”。它和price tag类似,但更强调“不隐藏”。一个机构说“学费5000元,不含教材”,这就是没做到marked price。真正靠谱的教育服务,从来不怕把价格写清楚。孩子学会看marked price,就是学会不被套路。
这些词,不是词汇表上的冷冰冰的词条。它们是生活里的温度计,测的是家庭的经济压力,是孩子的心理感受,是社会的隐形规则。家长教孩子记这些词,不是为了考试多拿两分,是为了让他们在未来的对话里,不被糊弄,不被轻视,不因不懂而沉默。
英语不是符号游戏,是思维工具。当你知道“price reduction”和“cost of living”的区别,你就知道经济波动怎么影响一个家庭;当你明白“appraisal”不是“grade”,你就知道教育不是排名,是成长;
当你能说出“bargaining”和“marked price”的不同,你就不再轻易被营销话术牵着走。
这些词,藏着语言的骨架,也藏着生活的真相。别再只教孩子背“price”了。带他们走进这些词背后的世界,他们才真正学会用英语,看懂这个世界。
搜索教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大家都在看
- 杨教员 长春师范大学 数学专业
- 张教员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网络与新媒体
- 丛教员 北京印刷学院 视觉艺术与出版设计
- 肖教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电子信息工程
- 任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新闻传播
- 白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 赵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类
- 周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应用统计
- 高教员 上海理工大学 英语
- 刘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