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过后,语文学习的五个真实抓手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14】
期中考试刚结束,教室里有笑声,也有沉默。成绩单发下来,有的孩子眼睛亮了,有的孩子低着头,手指抠着桌角。作为老师,我明白,分数不是终点,但它是镜子,照出我们日常教学里那些没被注意的缝隙。
字迹,是第一道坎。不是要孩子写得像书法家,而是要他们知道:每一个字,都值得认真写。有的孩子写字像赶路,横不平、竖不直,笔画粘连,一笔带过。这不是懒,是习惯没养成。我们每天晨读前留出五分钟,不读课文,不背古诗,只练三个字:人、口、手。不求多,求稳。写一遍,停三秒,看一眼课本上的范字,再写第二遍。
一个月后,那些曾经歪歪扭扭的“马”字,开始有了骨架。字迹不漂亮,但整齐了;整齐了,孩子自己就敢举手朗读了。
早读和午练,时间短,但不能虚。过去我们总说“抓紧时间”,可怎么抓?是站在讲台上喊“安静”,还是蹲在座位旁看?真正的效率,藏在细节里。现在我们把早读分成三段:前五分钟,全班齐读课文,声音整齐;中间十分钟,每人选一段自己最想读的,小声读,读给自己听;
最后五分钟,同桌互听,一人读,一人指,错一个字,对方轻轻提醒。午练也一样,不抄写,不默写,只做“听写小任务”:老师念三个词语,孩子闭眼听,写下来,再睁眼核对。三次对了,盖一颗小星星。星星攒够十颗,可以换一次课间自由活动。不是奖励,是让孩子知道:专注,是有回响的。
基础知识,是地基,不是装饰。语文百花园里的词语、句子、古诗,不是考完就忘的“知识点”,是孩子未来能说话、能写话的砖块。我们不再一次默写二十个词,而是每天只过三个。今天是“春天、花朵、微笑”,明天是“风、雨、伞”,后天是“爸爸、妈妈、回家”。
听写时,不看课本,不翻笔记,写完自己读一遍,错的当场改,改完再写一遍。一周下来,这九个词,孩子能用在自己的小日记里:“今天下雨了,妈妈给我送伞,我笑了。”——这才是真正的掌握。
后进生,不是“差生”,是还没被找到节奏的孩子。我们不再单独叫他们到办公室补课,那太像“惩罚”。我们用小组,但不是让优等生当小老师,而是让每个孩子都有责任。大组长的任务不是“教”,是“等”。等那个孩子慢慢开口,等他写完第一个字,等他鼓起勇气举手。
课间十分钟,我们不催,不催作业,不催背诵,只问:“今天你最喜欢哪句话?”“哪个字你觉得自己写得最稳?”孩子答不上来,没关系,我们也不急。慢慢地,有人开始主动说:“老师,我昨天在家读了《小蝌蚪找妈妈》。”——这就是开始。
家长不是旁观者,是合伙人。我们不发“孩子成绩不好”的通知,而是发“孩子今天说了一句话”。比如:“小宇今天告诉我,他觉得‘蝴蝶’两个字像两个小翅膀。”我们把这句话转述给家长,家长回:“他昨天在家用积木拼了蝴蝶,还说要画下来。”——这样的对话,比任何成绩单都有力量。
我们建了一个微信群,不发作业,不发排名,只发孩子的原话、手绘的图画、录音里清脆的朗读。家长看到的,不是分数,是孩子的声音。
优等生,更要小心别让他们“会做题”就停下了。他们能写满整张卷子,但能写一段自己的话吗?我们鼓励他们每天写一句“今天最想说的”。不一定是作文,可以是:“今天食堂的汤,比昨天咸。”“我看见蚂蚁搬了一片叶子,比它身体大三倍。”我们不纠正语法,不批改标点,只回应:“你看到的,真细。
”然后,每周选三句,贴在教室的“悄悄话墙”上。孩子们会站在墙前,指着某一句说:“这是我写的。”——那一刻,他们不是在写语文,是在写自己。
我们不再说“要细心”,而是让检查变成一种动作。每次写完作业,我们不催交,说:“翻回去,用铅笔圈出三个你觉得写得最好的字。”孩子圈完了,再问:“有没有哪个字,你写的时候心里有点没底?”他们开始学会怀疑自己,而不是相信自己“一定对”。检查,不是为了不出错,是为了确认:我有没有认真做过这件事。
王老师常说:“教育是等花开,不是催长高。”这句话,我记在本子上,也记在心里。我们不是在赶进度,是在陪孩子,把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段沉默,都变成他们自己的声音。
期中结束了,成绩有高有低,但我知道,那些在晨光里低声朗读的孩子,那些在课间悄悄问“老师,这个字怎么写”的孩子,那些回家后翻着课本,指着图画说“这个我懂”的孩子——他们正在悄悄长大。
我们能做的,不是让他们考满分,而是让他们,不再害怕拿起笔。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张教员 北京理工大学 网络空间安全
- 周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英语
- 袁教员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
- 姚教员 北京林业大学 车辆工程
- 林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类(会计)
- 黄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黄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空航天
- 刘老师 中学高级教师 航空航天
- 江教员 意大利热那亚大学 现代语言(德语、英语)
- 李老师 中学高级教师 现代语言(德语、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