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的开场,不用花哨,只要扎心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23】
我见过太多数学课,老师一进教室就打开PPT,念出标题:“今天我们学习二次函数”。底下学生低头的低头,发呆的发呆,连前排那个平时最认真的孩子,也悄悄把课本翻到了最后一页。
这不是学生不爱学,是开场没接上他们的脑电波。
数学不是天书,它藏在每天的生活里。问题不是学生听不懂,是你没让他们觉得“这玩意儿跟我有关”。
有个老师,教坐标系那天,没讲x轴y轴,没画网格,一进教室就说:“今天咱们玩真人吃鸡。”全班愣了三秒,接着哄堂大笑。他接着说:“你们现在站在教室里,谁先摸到后门,谁赢。但规则是——只能报坐标。比如‘我往右走两步,往前走三步’。”
学生立刻炸了。有人喊:“老师,右是正还是负?”有人问:“我从讲台出发,坐标原点在哪?”没人睡觉了。没人觉得“坐标”是抽象符号。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自己走路的每一步,都在用数学。
这节课后,全班作业交得齐,错题本上多了十几条“我试了从家到便利店的坐标路径”。
数学的入口,从来不在课本第一页。
一、别讲道理,先问问题
很多老师觉得导入要“简洁”,三句话带过。可你有没有发现,学生不是被知识吸引,是被问题吸引?
教相似三角形,别一上来就说“对应边成比例”。先问:“为什么你妈总说你穿横条纹显胖?”
学生肯定笑。有人答:“条纹拉长了。”有人答:“视觉错觉。”
接着你拿手机打开相机,调到广角模式,拍一张站着的人,再拍一张拉远的。问:“哪张脸更瘦?”
学生凑过来,指着屏幕:“这张,眼睛变小了,脸变长了。”
你指着图像说:“这就是相似变换。你妈不是在挑你衣服,是在用光学原理跟你较劲。”
知识点没变,但学生心里的那扇门,咔哒一声开了。
他们不是在学几何,是在破解妈妈的穿搭玄学。
二、制造一点“危险”
人对未知有本能好奇,尤其青少年。
教概率,别只讲“掷骰子出现6的概率是1/6”。你掏出一个骰子,说:“谁敢跟我赌?连续三次掷出6,今天作业免了。”
教室瞬间安静。
三秒后,有人举手:“老师,你是不是早知道不可能?”
你笑:“那你们算算,概率多大?”
全班翻书、画树状图、算乘法。后排那个平时趴着睡觉的,居然主动问:“老师,三次都不中呢?”
你答:“那你们得写三遍公式。”
没人喊冤。他们算得比谁都认真。
这不是赌博,是认知的博弈。学生不是怕难,是怕没意义。当你把学习变成一场有代价的挑战,他们才会动脑。
三、旧知识不是复习,是铺路
教二次函数前,先画一条直线。
“还记得这个吗?y=2x+1。”
学生点头。
“现在,我们给它加个弹簧。”
你在黑板上,把直线中间捏了一下,让它弯成U形。
“刚才它是匀速上升,现在呢?”
“速度变快了。”
“对,加速度。这不是新东西,是老朋友穿了新鞋。”
学生盯着那条曲线,眼神变了。他们不是在学抛物线,是在看一条直线“进化”了。
新知识从来不是凭空蹦出来的。它只是旧东西的变形、升级、重组。
你不是在教函数,你是在讲变化的故事。
四、别让导入变成表演
我见过一堂公开课,老师花八分钟放视频、摆道具、请学生上台跳舞,最后才慢悠悠说:“今天我们学平行线。”
学生鼓掌了,但没人记得平行线是什么。
导入不是综艺开场,是思维的引信。
真正的高手,用粉笔盒摆三视图。
一个盒子,三面贴纸,从正面看是长方形,侧面是正方形,上面是长方形。
不用PPT,不用动画,学生自己转着看,说:“哦,原来这就是俯视图。”
你问:“如果我切一刀,截面是什么形状?”
没人翻书,全在脑中转盒子。
这才是教学的内力。
五、时间不是越多越好
导入别超过八分钟。
每两分钟,必须有一次互动:一个提问、一个动作、一个选择。
学生不是观众,是参与者。
你讲完一个例子,别急着往下,问:“你们家买奶茶,第二杯半价,真划算吗?”
让学生自己算:一杯15块,两杯22.5,单杯均价11.25。
再问:“如果买三杯,怎么买最省?”
他们算出:买两杯半价,再单买一杯,比三杯全价省7.5块。
你顺手一画:y=15x 和 y=15+15×0.5×(x-1)
函数关系,就在他们手里的奶茶杯里。
六、别讲数学家,讲你自己
有老师讲勾股定理,讲了十分钟毕达哥拉斯生平,学生只记住了“他穿长袍,爱吃豆子”。
有用吗?
不如你讲:“我初三那年,想测学校旗杆高度,没梯子,就拿影子比。阳光一照,我影子一米八,旗杆影子六米三,我算出来它大概十米五。那天我第一次觉得,数学能帮我摸到看不见的东西。”
学生听的不是历史,是共鸣。
他们想的不是“这定理多伟大”,是“原来老师也这么干过”。
七、最后,别忘了收口
导入不是终点,是跳板。
你讲完奶茶、骰子、旗杆、横条纹,最后一定要说一句:
“所以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函数的变量关系。”
“所以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概率的独立事件。”
“所以今天,我们要学的是——相似图形的判定。”
别让学生猜。
他们刚刚被点燃,你得把火苗引向正确的方向。
真正的导入,不靠道具,靠人
我见过最厉害的开场,是位老师用扫把讲杠杆。
他把扫把横在讲台边缘,手压一端,扫帚头翘起来。
“你们谁来试试,怎么用最小的力,把扫帚头抬高?”
学生轮流试,有人压靠近支点,有人压远端。
有人喊:“压这里最省力!”
老师点头:“这就是杠杆原理。你不是在扫地,你是在用数学省力气。”
没有PPT,没有音乐,没有彩排。
只有扫把、讲台、和一双双突然亮起来的眼睛。
数学不是靠热闹教出来的。
是靠你让学生觉得——这东西,真能用。
你不需要多聪明,你只需要够真实。
他们忘了公式,会记得你那天用奶茶算出的单价。
他们忘了定义,会记得你用扫把抬起来的那一下。
而那一下,就是他们爱上数学的瞬间。
搜索教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刘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材料智能设计
- 多教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安全工程
- 周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师范)
- 于教员 北京大学 教育学
- 郭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电子信息
- 陈教员 清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胡教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安全工程 法语
- 姜教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金融
- 夏教员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会计学
- zl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凝聚态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