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初中数学课的开场,不用花哨,只要扎心

初中数学课的开场,不用花哨,只要扎心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23
初中数学课的开场,不用花哨,只要扎心

我见过太多数学课,老师一进教室就打开PPT,念出标题:“今天我们学习二次函数”。底下学生低头的低头,发呆的发呆,连前排那个平时最认真的孩子,也悄悄把课本翻到了最后一页。

这不是学生不爱学,是开场没接上他们的脑电波。

数学不是天书,它藏在每天的生活里。问题不是学生听不懂,是你没让他们觉得“这玩意儿跟我有关”。

有个老师,教坐标系那天,没讲x轴y轴,没画网格,一进教室就说:“今天咱们玩真人吃鸡。”全班愣了三秒,接着哄堂大笑。他接着说:“你们现在站在教室里,谁先摸到后门,谁赢。但规则是——只能报坐标。比如‘我往右走两步,往前走三步’。”

学生立刻炸了。有人喊:“老师,右是正还是负?”有人问:“我从讲台出发,坐标原点在哪?”没人睡觉了。没人觉得“坐标”是抽象符号。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自己走路的每一步,都在用数学。

这节课后,全班作业交得齐,错题本上多了十几条“我试了从家到便利店的坐标路径”。

数学的入口,从来不在课本第一页。

一、别讲道理,先问问题

很多老师觉得导入要“简洁”,三句话带过。可你有没有发现,学生不是被知识吸引,是被问题吸引?

教相似三角形,别一上来就说“对应边成比例”。先问:“为什么你妈总说你穿横条纹显胖?”

学生肯定笑。有人答:“条纹拉长了。”有人答:“视觉错觉。”

接着你拿手机打开相机,调到广角模式,拍一张站着的人,再拍一张拉远的。问:“哪张脸更瘦?”

学生凑过来,指着屏幕:“这张,眼睛变小了,脸变长了。”

你指着图像说:“这就是相似变换。你妈不是在挑你衣服,是在用光学原理跟你较劲。”

知识点没变,但学生心里的那扇门,咔哒一声开了。

他们不是在学几何,是在破解妈妈的穿搭玄学。

二、制造一点“危险”

人对未知有本能好奇,尤其青少年。

教概率,别只讲“掷骰子出现6的概率是1/6”。你掏出一个骰子,说:“谁敢跟我赌?连续三次掷出6,今天作业免了。”

教室瞬间安静。

三秒后,有人举手:“老师,你是不是早知道不可能?”

你笑:“那你们算算,概率多大?”

全班翻书、画树状图、算乘法。后排那个平时趴着睡觉的,居然主动问:“老师,三次都不中呢?”

你答:“那你们得写三遍公式。”

没人喊冤。他们算得比谁都认真。

这不是赌博,是认知的博弈。学生不是怕难,是怕没意义。当你把学习变成一场有代价的挑战,他们才会动脑。

三、旧知识不是复习,是铺路

教二次函数前,先画一条直线。

“还记得这个吗?y=2x+1。”

学生点头。

“现在,我们给它加个弹簧。”

你在黑板上,把直线中间捏了一下,让它弯成U形。

“刚才它是匀速上升,现在呢?”

“速度变快了。”

“对,加速度。这不是新东西,是老朋友穿了新鞋。”

学生盯着那条曲线,眼神变了。他们不是在学抛物线,是在看一条直线“进化”了。

新知识从来不是凭空蹦出来的。它只是旧东西的变形、升级、重组。

你不是在教函数,你是在讲变化的故事。

四、别让导入变成表演

我见过一堂公开课,老师花八分钟放视频、摆道具、请学生上台跳舞,最后才慢悠悠说:“今天我们学平行线。”

学生鼓掌了,但没人记得平行线是什么。

导入不是综艺开场,是思维的引信。

真正的高手,用粉笔盒摆三视图。

一个盒子,三面贴纸,从正面看是长方形,侧面是正方形,上面是长方形。

不用PPT,不用动画,学生自己转着看,说:“哦,原来这就是俯视图。”

你问:“如果我切一刀,截面是什么形状?”

没人翻书,全在脑中转盒子。

这才是教学的内力。

五、时间不是越多越好

导入别超过八分钟。

每两分钟,必须有一次互动:一个提问、一个动作、一个选择。

学生不是观众,是参与者。

你讲完一个例子,别急着往下,问:“你们家买奶茶,第二杯半价,真划算吗?”

让学生自己算:一杯15块,两杯22.5,单杯均价11.25。

再问:“如果买三杯,怎么买最省?”

他们算出:买两杯半价,再单买一杯,比三杯全价省7.5块。

你顺手一画:y=15x 和 y=15+15×0.5×(x-1)

函数关系,就在他们手里的奶茶杯里。

六、别讲数学家,讲你自己

有老师讲勾股定理,讲了十分钟毕达哥拉斯生平,学生只记住了“他穿长袍,爱吃豆子”。

有用吗?

不如你讲:“我初三那年,想测学校旗杆高度,没梯子,就拿影子比。阳光一照,我影子一米八,旗杆影子六米三,我算出来它大概十米五。那天我第一次觉得,数学能帮我摸到看不见的东西。”

学生听的不是历史,是共鸣。

他们想的不是“这定理多伟大”,是“原来老师也这么干过”。

七、最后,别忘了收口

导入不是终点,是跳板。

你讲完奶茶、骰子、旗杆、横条纹,最后一定要说一句:

“所以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函数的变量关系。”

“所以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概率的独立事件。”

“所以今天,我们要学的是——相似图形的判定。”

别让学生猜。

他们刚刚被点燃,你得把火苗引向正确的方向。

真正的导入,不靠道具,靠人

我见过最厉害的开场,是位老师用扫把讲杠杆。

他把扫把横在讲台边缘,手压一端,扫帚头翘起来。

“你们谁来试试,怎么用最小的力,把扫帚头抬高?”

学生轮流试,有人压靠近支点,有人压远端。

有人喊:“压这里最省力!”

老师点头:“这就是杠杆原理。你不是在扫地,你是在用数学省力气。”

没有PPT,没有音乐,没有彩排。

只有扫把、讲台、和一双双突然亮起来的眼睛。

数学不是靠热闹教出来的。

是靠你让学生觉得——这东西,真能用。

你不需要多聪明,你只需要够真实。

他们忘了公式,会记得你那天用奶茶算出的单价。

他们忘了定义,会记得你用扫把抬起来的那一下。

而那一下,就是他们爱上数学的瞬间。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