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家长会后,我们该怎么做?一位老师写给中班家长的真心话

家长会后,我们该怎么做?一位老师写给中班家长的真心话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1-17
家长会后,我们该怎么做?一位老师写给中班家长的真心话

教室里的椅子还带着体温,黑板上的字迹没来得及擦,走廊里还回响着家长们轻声的道别。

我知道,你们刚下班,赶了二十分钟的路,没来得及换下正装,手里还攥着没吃完的晚饭。

你们不是来听汇报的,你们是来问:我的孩子,今天开心吗?他吃饭了吗?他跟别人吵架了吗?他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了吗?

我们老师,也不是在做报告。

我们是在等一个回应——等你们说一句:“哦,原来他在幼儿园是这样的。”

中班,不是小班的重复,也不是大班的预演。

它是孩子第一次真正开始“有记忆”的阶段。

他会记住谁借了他一块橡皮,谁抢了他的积木,谁在午睡时偷偷摸了他的头发。

他会记住老师今天有没有笑,有没有蹲下来听他说话。

他会记住,回家后,妈妈问的是“今天学了什么”,还是“今天有没有被老师表扬”。

我们班有20个孩子,4个是新生。

新来的,哭过,拽着妈妈的衣角不肯松手,中午吃饭时把饭粒撒了一地。

老生呢?有的已经能自己叠被子,有的还在等老师喂饭。

这不是“进步快慢”的问题,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

有的孩子三岁就能背唐诗,五岁才开口说话的,也不少。

我们不比谁认字多,我们只看:他有没有在尝试?有没有在靠近?

这学期,我们加了绘本阅读课。

不是为了让孩子认识“苹果”“香蕉”,而是希望他们愿意听一个故事,愿意问一句“后来呢?”

我们发了英语光盘,不是为了逼孩子跟读“Hello, how are you?”

是希望你们晚上关灯前,能陪他听一遍,哪怕只是坐在床边,不说话,听他跟着哼两句。

语言不是练出来的,是听出来的。

就像你们小时候,先会叫“妈妈”,才学会写“妈”这个字。

安全的事,我们反复说,不是因为孩子调皮,是因为我们怕。

孩子带零食来,我们不禁止,但希望你们别塞一包薯片、一袋糖进书包。

不是怕他吃坏肚子,是怕他分不清“我的”和“别人的”。

一颗糖,能引发一场争抢;一个玩具,能撕破一个友谊。

我们教孩子分享,不是教他吃亏,是教他明白:世界不是围着自己转的。

饰品、小刀、磁铁,这些我们一律收走。

不是不近人情,是怕孩子把纽扣塞进鼻子,把磁铁吞进肚子里。

这些事,我们见过。

不是吓唬你们,是真发生过。

你们知道吗?

孩子在幼儿园说“老师骂我了”,可能只是老师说了一句“别跑太快”。

孩子回家说“今天没吃饭”,可能只是他坐在椅子上发呆了十分钟。

我们不回避问题,但也不夸大情绪。

孩子的情绪,像天气,来得快,去得也快。

你们回家问:“今天老师凶你了吗?”

不如问:“今天你最开心的一件事是什么?”

我们开了班级博客,上传了照片,写了每日小结。

不是为了让你点赞,是希望你看见:

他今天在拼图时皱着眉头,最后笑了;

他第一次主动把玩具让给了哭着的小朋友;

他午睡时抱着小熊,嘴角还挂着口水。

这些,比一张满分试卷重要得多。

家长会结束时,你们提了很多问题:

“他怎么老是坐不住?”

“他怎么不爱说话?”

“他是不是太内向了?”

我们没当场回答,不是没答案,是怕说错了。

孩子不是机器,不能按按钮就出结果。

坐不住,可能是他还没学会安静地待着,而不是“多动症”;

不爱说话,可能是他正在观察,而不是“孤僻”;

内向,不是缺陷,是性格的一种颜色。

我们不会说“你家孩子有问题”,我们只会说:“他今天在画画时,用了三种蓝色,很专注。”

你们想让孩子进步,我们想,但不是用“别人家孩子”当尺子。

我们不比谁会背十首诗,我们比谁愿意再试一次。

孩子今天不会写“一”,明天会画一条线,后天能写个“—”,这就是进步。

不用催,不用比,不用贴小红花。

你们的一句“我看见你努力了”,比一百张奖状都管用。

我们老师,每天早上站在门口,等你们把孩子交过来。

你们转身离开的背影,我们看得清。

有的走得快,像赶地铁;

有的回头看了三次,手还攥着门把手;

有的站在走廊,偷偷往里张望。

我们懂。

你们不是不爱孩子,是太怕他跟不上。

我们想告诉你们:

别怕慢。

别怕他今天不会。

别怕他不说话。

别怕他不听话。

他不是在“输在起跑线”,他是在找自己的路。

你们能做的,不是报班、买教材、刷题,

是每天晚上,放下手机,陪他看一页书,

是周末,带他去菜市场,问他:“这个菜,叫什么?”

是下雨天,一起看水洼里倒映的云,

是睡前,不问“今天学了什么”,只问“今天有什么让你觉得暖和的事?”

我们不需要你们当教育专家。

我们只需要你们,当个愿意蹲下来,听孩子说话的家长。

下周,我们会发一份“家庭小任务”:

请和孩子一起,画一张“我最喜欢的幼儿园角落”。

不用画得好看,不用标名字,不用解释。

只要画出来,我们就知道,他在心里,把这里当成了家。

教育,不是一场竞赛。

它是一次散步,走得慢,但每一步,都算数。

我们在这里,等你们,也等孩子。

一步一步,不着急。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