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父母的严厉:一场关于爱与成长的对话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20】
小时候,我总觉得家里的空气比外面沉重。每次放学回家,书包还没放下,父亲的声音就从客厅传来:“作业写完了吗?”语气不重,却像一块石头压在胸口。母亲则习惯站在厨房门口,一边擦手一边问:“今天老师有没有表扬你?”这些问题,听上去寻常,却总让我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我不是不想回答,而是害怕回答之后,紧随其后的那句:“就这?别人家孩子都能考满分,你怎么又差了几分?”
我曾以为,这种严厉是不爱的表现。直到多年后,我才真正读懂,那不是冷漠,而是一种深沉到近乎沉默的爱。
谎言背后的逃避
记得初中时,有一次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最敬佩的人》。我拖到第二天早上才想起还没动笔。上课铃响前五分钟,我匆匆写了几行,交上去时心里发虚。老师看了两眼,没说什么,只说:“重写,明天交。”我松了口气,以为逃过一劫。
可回家后,父亲照例问:“作业都做完了吗?”我点点头,说“做完了”。他没再追问,但我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接下来的几天,我继续用类似的谎言搪塞——数学作业“检查过了”,英语默写“全对”,物理卷子“老师没发”。直到有一天,班主任打电话来,说我已经连续三次未交作业,家长需要到校沟通。
那天晚上,父亲没有骂我,也没有立刻动手。他坐在沙发上,手里捏着那张老师写的情况说明,手指微微发抖。然后,他突然站起来,声音陡然提高:“你为什么要骗我?你以为我不知道?我是每天看着你坐在书桌前发呆!你以为我看不到你抄别人答案?”
接下来的事,我至今记得清楚。他打了我,下手不轻。我哭喊着躲进房间,衣服上留下了几道红痕。我盯着镜子里的自己,心里翻腾着委屈和愤怒:“你凭什么打我?你根本不理解我!”
可就在那一刻,我抬头,看见父亲站在门口,眼眶通红,眼角有泪滑下来。他没说话,转身走了。那一瞬间,我没有感到胜利,反而有一种说不出的空落。
那一记竹条下的泪水
后来有一天,我去同学家玩。刚进门,就听见屋子里传来“啪!啪!”的声音。我愣了一下,是竹条打在身上的声音。我悄悄探头,看见他妈妈正举着一根细竹条,抽在他背上。他低着头,不哭也不喊,只是肩膀微微抖动。
打完后,阿姨坐在沙发上,自己先哭了起来。我走过去,轻声问:“阿姨,您打他,怎么自己也哭了?”
她抬头看我,眼睛红肿,却笑了笑:“孩子,你不懂。打在你身上,疼在我心里。我们打你们,不是因为狠,是因为急。我们怕你们现在不努力,将来要吃更多的苦。”
我愣住了。这句话像一把钥匙,轻轻拧开了我心里那扇一直紧闭的门。
我突然想起父亲打我那天,他眼里的泪光。那不是愤怒的泪水,而是无力与心疼交织的挣扎。他不是不想温柔地讲道理,而是发现讲道理没用;他不是不想包容我的懒惰,而是知道社会不会包容。
严厉,是父母在替未来买单
我们常听说“快乐教育”,说孩子应该在鼓励中成长,不应该被打骂。这话没错,但问题在于,现实世界并不会因为一个人童年没被打骂,就对他格外宽容。考试不会因为你心情不好就少出难题,工作不会因为你曾经被鼓励就给你升职加薪。
父母的严厉,某种程度上,是在提前让你适应这个不那么温柔的世界。他们知道,社会的规则是残酷的:成绩差,就进不了好学校;基础不牢,高中会更吃力;习惯不好,将来工作也会处处碰壁。
他们打你,不是因为他们享受控制,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你未来的困境,却无力替你承担。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你还小的时候,用他们认为有效的方式,逼你养成好习惯,逼你面对责任。
这让我想起一个比喻:就像一棵小树苗,如果任其自由生长,枝杈横生,最终可能长不成材。园丁修剪它,并不是因为它不够美,而是为了让它将来能挺直生长,扛住风雨。父母的严厉,就是那把剪刀。
爱,有时候藏在你不理解的形式里
我们总希望爱是温暖的拥抱,是温柔的鼓励,是“你很棒”的肯定。但有些家庭的爱,表现形式却是追问、是监督、是“你怎么又错了”的责备。
这不意味着他们不爱。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太爱,才无法袖手旁观。他们害怕你将来后悔,害怕你被社会淘汰,害怕你过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曾经采访过一位父亲,他的儿子考上了重点大学。他说:“我儿子小时候特别恨我,说我管得太严,连周末打游戏都要限制。有次他摔门而出,说‘你根本不是我爸爸,是监工’。我当时很难过,但没松口。现在他回头跟我说:‘爸,谢谢你当年没让我放纵。’”
这种爱,是延迟满足的爱。它不追求当下的和谐,而是着眼于长远的成长。它可能让你在少年时期感到压抑,但在成年后回头看,你会明白,那是一种带着痛感的守护。
如何与严厉的父母相处?
如果你正生活在一个严厉的家庭中,或许你也曾像我一样,感到委屈、愤怒,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被爱。我想告诉你:你的感受是真实的,但也可以试着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
1. 看见他们的“恐惧”
很多父母的严厉,背后是深深的焦虑。他们可能经历过贫困、失败、被歧视,所以格外希望孩子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他们的严格,是对不确定未来的防御。
试着问自己:他们真的希望我痛苦吗?还是希望我将来少走弯路?
2. 主动沟通,而不是对抗
对抗只会让关系更僵。你可以试着在一个平静的时刻,对父母说:“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但有时候你们的方式让我很难受。能不能换一种方式提醒我?比如写个便条,或者发个消息?”
很多父母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方式有问题,只是他们也不懂更好的方法。你的表达,可能会成为改变的起点。
3. 把“被迫努力”变成“主动成长”
当你意识到父母的严厉源于关心,你就可以把“他们要我学”转变为“我要为自己学”。学习不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为了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这种心态的转变,会让你从被动承受者,变成主动掌控者。你会发现,当你真正投入学习时,成绩提升带来的成就感,远比逃避带来的短暂轻松更让人满足。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建立内在动力
真正好的教育,不是靠打骂,也不是靠放任,而是帮助孩子建立起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目标的追求。当一个孩子明白“我为什么要学”,他就不需要别人盯着了。
但这需要时间,也需要引导。在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律能力之前,适度的外部压力是必要的。就像学骑自行车,一开始需要有人扶着,等你掌握了平衡,自然就能独自前行。
父母的严厉,往往是那个“扶车”的过程。他们知道放手是迟早的事,但在你还没学会之前,他们不敢松手。
读懂严厉,就是读懂爱
多年后,我再回看那段被责骂、被打的时光,心里已没有怨恨。我知道,那些夜晚的追问、那些严厉的眼神、那些落下的手掌,都不是为了伤害我,而是为了让我变得更好。
父母的爱,不一定总是温柔的。它可能藏在一声责骂里,藏在一次失望的眼神中,藏在你熬夜写作业时,他们悄悄放在桌边的一杯热牛奶里。
我们终将长大,终将离开家,去面对一个更复杂的世界。而父母用他们的方式,提前教会我们:责任不能逃避,承诺必须兑现,努力才有回报。
当你有一天,也能在压力下坚持,在失败后重新站起,你会明白——那份曾经让你痛苦的严厉,其实是你成长路上,最坚实的力量。
所以,别急着否定父母的教育方式。试着去读懂它,理解它,甚至,在某个安静的晚上,对他们说一句:“我知道,你们是爱我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尚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张教员 昆明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全科)
- 银教员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网络与新媒体
- 陈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能源动力
- 陈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能源动力
- 陈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刘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车辆工程
- 胡教员 合肥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张教员 北京外国语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刘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