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12岁女孩进入青春期,父母别急着“管”,先学会“懂”

12岁女孩进入青春期,父母别急着“管”,先学会“懂”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21
12岁女孩进入青春期,父母别急着“管”,先学会“懂”

在我们家的阳台上,有一盆绿萝,从我女儿十岁那年种下,到现在已经爬满了整个架子。它不是什么名贵植物,却成了她青春期里最安静的见证者——每天放学回来,她总会蹲在那儿,轻轻摸一摸叶子,偶尔还会自言自语:“你今天有没有长高一点?”

我一开始觉得这挺奇怪的,后来才明白,那不是对植物的关心,而是她对自己的一种投射。她正站在一个微妙的节点上:不再只是那个会牵着妈妈手去超市买酸奶的小女孩,也不完全是那个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乖学生”。

她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有了想藏起来的日记本,有了突然不想说话的沉默时刻,也有了因为一句话就红了眼眶的敏感。

12岁,是女孩悄悄蜕变的起点。这个年纪的孩子,身体在变化,情绪在波动,心里装着太多还没说出口的话。很多家长看到这样的变化,第一反应是焦虑、担心、着急纠正——“你怎么越来越不听话了?”“是不是交了坏朋友?”“作业怎么又没写完?”

但其实,真正需要调整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做父母的态度。

1. 别等犯错才教育,日常才是最好的课堂

教育不是只有在孩子闯祸后才启动的“补救程序”。就像春天不会等到草都枯了才下雨,孩子的成长也不是非得摔一跤才学会走路。

与其等到她考试失利、和同学闹矛盾、深夜还在刷手机才想起来“该跟她谈谈”,不如每天晚饭后,放下手机,坐到她身边,问一句:“今天过得怎么样?”

不用非要她说出“我很开心”或“我很难过”,哪怕她只回一句“还行吧”,你也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有时候,她可能只会说:“我妈总问我成绩。”

你可以笑着接一句:“那你希望我问点别的吗?比如你喜欢的漫画最近更新了吗?或者你班上的谁今天穿了新裙子?”

这些看似琐碎的对话,其实是她内心世界的入口。当她发现你愿意听她的“无用之谈”,她才会慢慢愿意告诉你那些真正重要的事。

2. 允许她犯错,比批评更有力

有一次,她数学考了67分,拿着试卷坐在沙发上发呆。我没有立刻翻脸,也没说“你怎么又这样”,而是把她的卷子轻轻拿过来,指着一道错题说:“这道题,我小时候也常错,是因为太急了,没看清题目要求。”

然后我问她:“你觉得哪里卡住了?是计算出错,还是没理解题意?”

她抬头看了我一眼,小声说:“我就是……怕错了,越怕就越错。”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她的恐惧不是来自分数本身,而是来自“万一让爸妈失望怎么办”。

于是我说:“你知道吗?我工作的时候也经常出错。有一次我把客户邮件发给了竞争对手,差点丢了项目。但我没有躲,而是直接道歉,重新补救。结果人家反而佩服我敢认错。”

她听完笑了,说:“那你后来怎么样了?”

我说:“后来啊,我学会了在犯错时先停下来,看看自己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而不是马上否定自己。”

那天晚上,她主动把错题抄了一遍,还加了注释。不是为了应付我,而是因为她终于明白了: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犯错。

3. 她不是在“对抗”,而是在寻找“被看见”

有些家长总觉得,孩子叛逆就是“故意惹事”。可事实上,很多时候,她只是太想被看见,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她可能会突然换掉喜欢的发型,穿起以前不屑一顾的衣服;也可能对你说“你根本不懂我”,然后关上房门。这些行为,听起来像反抗,其实是求救信号。

就像她曾经偷偷在我包里放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不想再当‘别人家的孩子’了。”

我看到的时候,心里一颤。原来她早就在挣扎:我到底是谁?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后来我跟她说:“你不需要成为任何人,你只需要做你自己。哪怕你现在还不知道你是谁,也没关系。我们可以一起找。”

从那以后,我开始让她参与家里的一些决定:周末吃什么、假期去哪玩、甚至她房间怎么布置。她第一次认真地跟我讨论沙发颜色搭配,还画了草图。

那一刻,我忽然懂了:真正的尊重,不是命令她按你的想法走,而是让她相信,她的意见值得被认真对待。

4. 给她一个方向,而不是一堆要求

青春期的女孩常常迷茫,不是因为懒,也不是因为不上进,而是因为她还没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意义。

我曾见过太多家长给孩子列清单:“下周要背多少单词”“这周必须读三本书”“下周参加奥数班”。

这些要求本身没错,但如果全是“你应该”,却没有“你想”,那就会变成负担。

我女儿有个爱好——画画。虽然成绩一般,但她每次画完都会兴奋地让我看,哪怕是一幅简单的涂鸦。我从不评价好不好,只说:“这幅画让我感觉到了一种特别的情绪,是什么让你想画它?”

有一次,她画了一个穿着校服的女孩站在雨中,手里抱着一本书,头低着,肩膀微微颤抖。我问她:“这是谁?”

她说:“是我。我想逃课,但又不敢。书是我想读的,可老师总说‘别浪费时间’。”

那一刻,我的心被狠狠揪了一下。

后来,我们一起做了个小计划:每周留出两小时,专门用来画画,不为比赛,不为评分,只为“表达自己”。她开始写一些短故事,画一些幻想场景,甚至尝试用画讲一个关于“勇气”的小故事。

她不再是被动接受任务的学生,而是一个有创作欲望的人。

5. 家庭氛围,是她情绪的底色

我以前脾气不太好,工作压力大时,回到家总是板着脸,连吃饭都在叹气。直到有一天,她悄悄对我说:“爸爸,你最近好像不太开心。”

我愣住了。我从来没想过,她能察觉到我的情绪。

后来我试着改变:下班回家前,先深呼吸三次;进门第一件事,不是问作业,而是抱抱她,说一句“今天辛苦了”。

慢慢地,我发现她也开始对我笑,会主动告诉我学校里发生的趣事,甚至会在睡前给我讲一个小笑话。

我们家现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天至少有一件事,是关于“人”的,而不是“事”的。

可能是她分享一个同学的糗事,可能是我讲一次开会时的尴尬经历,也可能只是两人一起看一部老电影,聊几句感想。

这些时刻,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评分体系。但它们构成了她心里最安稳的部分。

6. 站在她的角度,才能听见她的心跳

有一次,她想剪短发。我第一反应是反对:“你之前那么长的头发多好看!”

她立刻反驳:“可我不想再扎辫子了,太麻烦!”

我当时就想说:“你懂什么?短发不适合你!”

但话到嘴边,我停住了。

我问她:“如果明天你就剪了,你会觉得轻松吗?还是后悔?”

她说:“我不知道,但我就是想试试。”

我点点头:“那好,我们一起去理发店,你挑发型,我付钱,不管结果怎样,我都支持你。”

她眼睛亮了一下,然后小声说:“谢谢你没骂我。”

那一刻我明白,她要的从来不是“正确”,而是“被允许”。

12岁的女孩,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成长风暴。她不是在挑战你,而是在努力定义自己。

她需要的不是一个完美的答案,而是一个愿意倾听的耳朵;

她不需要一个无所不知的父母,而是一个能陪她一起摸索的伙伴。

别急着纠正她,也别急于控制她。

你要做的,是学会在她每一次沉默中读懂期待,在她每一次倔强里看见脆弱。

当她终于愿意对你敞开心扉,你会发现,那个曾经让你头疼的孩子,早已悄悄长成了一个有思想、有温度、有力量的人。

而你,不过是她成长路上,一个温柔的同行者。

就像那盆绿萝,它不会因为没人浇水就停止生长,也不会因为阳光不足就放弃伸展。它只是安静地、坚定地,朝着光的方向,一寸一寸地长。

你只需记得:

她也在长大,而你,也可以学着慢下来,陪她一起。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尚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2. 张教员 昆明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全科)
  3. 银教员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网络与新媒体
  4. 陈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能源动力
  5. 陈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能源动力
  6. 陈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7. 刘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车辆工程
  8. 胡教员 合肥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 张教员 北京外国语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0. 刘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