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让语文课堂成为孩子心灵飞翔的起点——从我们的民族小学谈教学的开放与生成

让语文课堂成为孩子心灵飞翔的起点——从我们的民族小学谈教学的开放与生成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21
让语文课堂成为孩子心灵飞翔的起点——从我们的民族小学谈教学的开放与生成

清晨的阳光穿过山间的薄雾,洒在一座坐落在边疆的小学操场上。木楼教室的屋檐下挂着几串风铃,微风吹过,叮当作响。一群孩子穿着不同民族的服饰,背着书包,沿着蜿蜒的小路走来。他们笑着、唱着,走进教室,开始一天的学习。这不是电影里的画面,而是《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的真实而温暖的图景。

这篇抒情散文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复杂的修辞,却用朴素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教育图景。它讲述的不只是孩子们在校园里的日常,更是一种教育理想的投射:一所小学,能容纳不同语言、不同习俗、不同背景的孩子,他们在一起读书、游戏、成长。

这种团结与和谐,不是靠口号建立的,而是通过日常的共处、共同的学习生活自然形成的。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尝试不把课堂变成知识灌输的场所,而是让它成为学生表达、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当读到“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时,我没有急于解释“绚丽多彩”的意思,而是问学生:“如果你是这所学校的学生,你会穿什么样的衣服来上学?”问题一出,教室立刻热闹起来。

一个孩子说她会穿苗族的银饰裙,走起路来叮叮当当;另一个孩子说他想象自己戴着维吾尔族的小花帽,书包上还绣着葡萄图案。这些回答不是标准答案,却是最真实的语言表达。他们在用生活经验重构文本,也在用想象填补文字之间的空白。

语文学习的本质,从来不是记住多少词语解释或段落大意,而是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世界。因此,我在教学中始终保留一个原则:不替学生下结论,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课文里没有描写孩子们上课的情景,这是一个“留白”。

我抓住这个空白,让学生们用自己的经历去填补:“你们觉得,这些民族小学的孩子们上课时是什么样子的?”

一个学生说:“他们一定坐得笔直,眼睛盯着老师,听得特别认真。”

另一个补充:“老师提问的时候,他们会争着举手,就像我们班的小明一样。”

还有人笑着说:“他们读书的声音一定特别好听,像唱歌一样。”

这些回答让我意识到,孩子们并不需要被告诉“应该”怎么理解课文。他们天然具备共情能力,能够从自身经验出发,推己及人。当他们描述“听得目不转睛”“积极举手发言”“读书整齐动听”时,其实是在表达对学习状态的认同与向往。这种认同,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更有趣的是,在朗读“我奋力向峰顶爬去”这一句时,我邀请学生站起来,边读边做出爬山的动作。有的孩子弓着背,手做攀爬状,嘴里还发出“嘿哟嘿哟”的声音;有的则仰着头,眼神坚定,仿佛真的在征服一座高山。我顺势提问:“那你们觉得,爷爷是怎么爬山的?”

一个孩子模仿老人弯腰拄拐的样子,说:“爷爷虽然慢,但一步也不停。”

另一个孩子突然笑着说:“爷爷像只老猴子,爪子抓得紧紧的!”

全班哄堂大笑,但笑声中没有嘲讽,只有童真的联想与共情。

正是在这看似“不正经”的时刻,思维的翅膀真正展开了。我没有纠正“老猴子”这个比喻是否恰当,因为我知道,想象力的珍贵之处,正在于它不受逻辑的束缚。孩子们通过动作、表情、语言,把文字转化成了可感可触的体验。这种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过程,远比静坐听讲更能加深记忆与理解。

课文学完后,我布置了一个特别的作业:请你画一画你心中的民族小学。这个任务没有范本,没有标准,完全开放。结果令人惊喜。有的孩子画了三层木楼,屋顶上飘着五颜六色的旗帜;有的在操场上画了跳绳、踢毽子的孩子,连鸡鸭都跑进了校园;还有一个孩子在墙角画了一棵大树,树下坐着一位老人,正在给孩子们讲故事。

我邀请几位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画。有意思的是,几乎没有人照着课文复述,他们都在创造新的故事。一个女孩说:“我们学校有间特别的教室,专门教大家唱各民族的歌。”另一个男孩说:“每天早上,不同民族的同学会轮流升旗,用自己民族的语言说一句祝福的话。

”这些话语里,藏着他们对多元文化的朴素理解,也折射出他们内心对包容与尊重的渴望。

接着,我引导他们把目光从课文拉回现实:“那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分享:

“我们学校有棵大榕树,夏天的时候,树荫能盖住半个操场。”

“教学楼走廊上贴满了我们的画,每次走过都觉得特别骄傲。”

“我们班有个图书角,我捐了一本《西游记》,现在全班都迷上了孙悟空。”

这些描述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细节与情感。我鼓励他们把这些话写下来,不追求“好词好句”,只求真实表达。后来收上来的作文里,有写升旗仪式的,有写课间跳皮筋的,还有写老师批改作业时眼镜滑到鼻尖的。正是这些细微的日常,构成了他们对“学校”最真实的情感联结。

这样的教学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语文课不该是封闭的知识传递,而应是开放的意义共建。教材只是起点,生活才是课堂的延伸。当我们把课文与学生的经验连接起来,语言就不再是纸上的符号,而成了表达自我、理解他人的工具。

在一次教研交流中,有老师提出疑问:“这样自由发挥,会不会偏离教学目标?”我的回答是:真正的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记住某篇课文讲了什么,而是让他们学会如何阅读、如何思考、如何表达。当一个孩子能用自己的画和语言重新诠释《我们的民族小学》,他已经完成了从“读懂”到“读通”再到“读活”的跨越。

我也曾尝试在其他课文教学中延续这种开放性。比如教《爬山虎的脚》时,我带学生去校园里观察真实的爬山虎,让他们用手摸茎须,用眼睛看叶脉,再回过头来读叶圣陶的描写,那种“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就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可触摸的生命细节。

再比如学《蟋蟀的住宅》,我让学生回家听夜晚的虫鸣,记录声音的节奏与变化,第二天在课堂上用拟声词还原“”的叫声。这些做法看似“不务正业”,实则让语文学习回归了它的本质——语言是用来描述生活、表达感受的。

当然,开放不等于放任。在鼓励自由表达的同时,我也注重语言的规范与逻辑的清晰。当学生描述学校时,我会提醒:“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点?比如‘明亮的教室’,是什么让你觉得它明亮?”引导他们从笼统走向细致,从感受走向描述。这种引导不是限制,而是帮助他们在自由中建立表达的结构。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感觉不到被教育。当他们在画图、表演、讨论、写作中自然地运用语言,语文能力就在潜移默化中生长。这让我想起一位教育家说过的话:“最好的教学,是让学生以为自己在玩,其实他们正在学习。”

回到《我们的民族小学》,它之所以动人,不仅因为描写了边疆孩子的学习生活,更因为它暗示了一种理想的教育状态:在这里,差异被尊重,个性被允许,每一个孩子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学习。而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不是塑造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为这种多样性提供生长的土壤。

所以,当我看到学生笑着模仿“老猴子爷爷”时,我没有制止;当他们把民族小学画得五彩斑斓甚至有些“离谱”时,我没有纠正;当他们用稚嫩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学校时,我认真倾听并鼓励记录。因为我知道,这些看似“不完美”的表达,恰恰是思维最活跃、情感最真实的时刻。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培养会答题的学生,而是培养会思考、会感受、会表达的人。当一个孩子能从一篇课文出发,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故事,他的精神世界就已经开始独立生长。

让我们少一些“你应该怎么想”,多一些“你觉得怎么样”;少一些标准答案的灌输,多一些开放问题的激发。也许,真正的教育就藏在那一声笑声里,在那一幅涂鸦中,在那一段笨拙却真诚的文字里。

课堂不必总是安静的,学习也不必总是严肃的。当我们在语文课上允许孩子笑、允许他们动、允许他们说“爷爷像老猴子”,我们其实是在说:你的想法很重要,你的感受值得被听见。

而这,或许就是教育最温柔的力量。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尚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2. 张教员 昆明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全科)
  3. 银教员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网络与新媒体
  4. 陈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能源动力
  5. 陈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能源动力
  6. 陈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7. 刘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车辆工程
  8. 胡教员 合肥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 张教员 北京外国语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0. 刘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