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三孩子说“不想上学了”,家长的第一反应决定了结局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1-05】
“妈,我不想上学了。”
这句话如果从一个初三孩子的嘴里说出来,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震惊、愤怒、焦虑,甚至脱口而出:“你疯了?马上就要中考了,不上学你想干嘛?”
可现实是,越来越多的初三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家庭期待和自我认知的夹击中,开始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他们不是懒,不是不懂事,更不是“被惯坏了”,而是在用最直接的方式发出求救信号——我撑不住了。
厌学,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孩子内心积压已久的情绪、压力与无助。而在这背后,家庭的回应方式,往往决定了孩子是走向崩溃,还是重新找到方向。
厌学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我们常常误以为,厌学是某个突发事件导致的:一次考试失利、被老师批评、和同学闹矛盾……但事实上,这些只是导火索。真正的根源,往往藏在日复一日的家庭氛围、沟通方式和亲子关系中。
一个总是被拿来和“别人家孩子”比较的孩子,会逐渐怀疑自己的价值;一个无论怎么努力都得不到肯定的孩子,会慢慢放弃努力;一个在家里感受不到理解与支持的孩子,会在学校里变得封闭、抗拒。
初三这一年,学业压力陡增,考试频繁,排名公开,自我期待与现实落差被不断放大。当孩子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厌学的情绪就悄然滋生了。
而这个时候,家长如果还一味地讲道理、施加压力、责备孩子“不争气”,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真正有效的第一步:停止指责,开始倾听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厌学时,第一反应是“纠正”——纠正孩子的想法,纠正孩子的行为。但问题在于,当一个人情绪崩溃时,他最不需要的就是被“纠正”。
他需要的是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
试着换位思考:如果你在工作中连续加班三个月,身心俱疲,某天终于撑不住说“我不想干了”,你的领导却立刻回应:“你怎么能这么不负责任?大家都这么干,你怎么就不行?”你会有什么感受?
孩子也是一样。
与其急着“解决问题”,不如先问问:“你最近是不是特别累?”“你觉得上学最难的地方是什么?”“你希望爸爸妈妈怎么帮你?”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它们传递了一个最重要的信息:我看见你了,我在乎你的感受。
厌学背后,可能藏着哪些真实原因?
每个孩子厌学的具体原因都不同,但大致可以归为几类:
1. 学业压力过大:课程难度提升,复习节奏加快,考试频繁,成绩波动大,导致孩子产生挫败感。
2. 人际关系困扰:与同学关系紧张、被孤立、校园欺凌,或与老师沟通不畅,导致对学校环境产生排斥。
3. 家庭期望过高:父母对孩子有强烈升学期待,经常拿成绩说事,让孩子感到“我只有考好才有价值”。
4. 自我认同危机: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学习”,如果找不到学习的意义,很容易陷入迷茫。
5. 心理状态问题:长期压力可能导致焦虑、抑郁情绪,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情绪低落,进一步影响学习动力。
这些原因往往交织在一起,单靠“再努力一点”“坚持一下”是无法解决的。
接纳,是改变的起点
很多家长一听到“厌学”,就立刻进入“危机处理模式”:找老师、请家教、报辅导班、制定严格学习计划……但这些措施如果建立在“否定孩子现状”的基础上,往往会适得其反。
真正的改变,必须从接纳开始。
接纳不是纵容,也不是放弃,而是承认:“我现在确实很难受,但我愿意面对。”
当家长能平和地说出:“我知道你现在很累,不想上学是真实的感受,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孩子才会放下防御,愿意敞开心扉。
相反,如果家长一味否定孩子的感受:“别人都能坚持,你怎么就不行?”“你现在放弃,以后就完了!”只会让孩子更加封闭,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别用“为你好”绑架孩子
“我们这么辛苦,不都是为了你吗?”“你要不上学,对得起我们吗?”
这样的话,很多家长都说过。它们的出发点是爱,但传递的却是沉重的道德压力。
孩子听到的不是爱,而是愧疚和负担。
他可能会因此勉强自己回到学校,但内心依然充满抗拒。这种“被迫努力”往往难以持久,一旦压力超过临界点,就会彻底崩溃。
真正健康的亲子关系,不是“我为你牺牲,所以你必须成功”,而是“我支持你成长,无论结果如何,我都爱你”。
如何帮助孩子重新找到学习的动力?
当孩子的情绪被接纳,防御被放下后,才有可能一起探讨解决方案。
1. 共同制定阶段性目标
不要一上来就要求“考上重点高中”,这只会让孩子望而生畏。可以先从“每天完成作业”“每周和父母聊一次学校的事”这样的小目标开始。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予肯定,逐步重建信心。
2. 调整学习节奏,避免过度消耗
初三的学习强度大,但并不意味着必须“全天候学习”。可以和孩子一起规划时间,留出适当的休息和放松空间。比如每天放学后散步半小时,周末安排一次家庭活动。
3. 寻求专业支持
如果孩子的情绪问题较为严重,如长期失眠、情绪低落、拒绝沟通,建议寻求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专业的心理干预可以帮助孩子梳理情绪,重建认知,而不是简单地“打鸡血”或“讲道理”。
4. 重新定义“成功”
很多孩子厌学,是因为他们觉得“考不上好高中=人生失败”。家长需要帮助孩子理解:人生是一场长跑,中考只是其中一站。即使这次没考好,未来依然有无数可能。
可以和孩子聊聊不同的人生路径:有人通过职高进入理想行业,有人通过自学实现逆袭,有人在艺术、体育等领域找到自己的价值……
让孩子明白:你的价值,不只由一张成绩单决定。
给孩子一个“喘口气”的机会
有些家长担心:如果允许孩子休息,他会不会再也回不去了?
这种担忧可以理解,但也要看到:一个已经精疲力尽的人,是不可能靠“逼”来恢复战斗力的。
就像一台过热的电脑,继续强行运行只会烧坏主板。正确的做法是关机降温,等系统恢复正常后再重启。
如果孩子实在无法继续上学,可以考虑暂时休学一段时间。但这不是“放弃”,而是一个有计划的调整期。
在这段时间里,可以安排孩子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短期实习、社区服务、兴趣课程、家庭旅行……让他在真实生活中体验知识的价值,感受学习的意义。
很多孩子在接触社会后,反而会主动提出“我想回去上学了”,因为他们真正体会到了“没有知识”的局限。
家长的成长,是孩子改变的前提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家长自己必须先改变。
你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自己却从不读书;你要求孩子情绪稳定,自己却动不动发脾气;你要求孩子积极向上,自己却整天抱怨生活……这样的教育,注定是无效的。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你如何面对压力,如何处理情绪,如何对待学习,都会被孩子默默观察并模仿。
与其每天盯着孩子“快去学习”,不如自己拿起一本书,安静地读一小时;
与其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如反思自己有没有真正倾听过他的心声;
与其焦虑“考不上高中怎么办”,不如先让自己内心安定下来,给孩子一个稳定的情感港湾。
教育的本质,是陪伴与信任
初三这一年,注定充满挑战。但请记住,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名校更重要的,是亲子之间的信任与理解。
当孩子说“我不想上学了”,他不是在放弃,而是在寻求帮助。
你的回应方式,将决定他是走向绝望,还是重新燃起希望。
不要急于“纠正”他,而是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轻声说:
“我知道你现在很难,但没关系,我们一起面对。”
这才是教育最深的力量。
搜索教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大家都在看
- 贺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应用化学
- 胡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建筑学
- 胡教员 北京林业大学 工商管理
- 刘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应用心理学
- 杨教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吴教员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婴托
- 田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婴托
- 刘教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保险学(大数据双学位)
- 钟教员 昆明理工大学 学科英语
- 霍教员 北京大学 化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