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飞上天的那一刻,我们找回了学习的本能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11】
三月的风还带着一点凉意,但阳光已经足够温柔。树大北校区的操场上,一群孩子奔跑着,手里攥着细线,眼睛紧盯着天空。风筝在气流中摇摆、抬升,终于挣脱了地面的牵制,像一只刚学会展翅的鸟,晃晃悠悠地飞进了蓝天。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放风筝活动。它没有竞赛排名,没有评委打分,也没有标准答案。可正是在这样一场看似“无用”的活动中,我看到了比任何课堂都更真实的学习发生过程。
那天是博雅外文协会组织的“博雅风风筝节”。没有复杂的规则,只有简单的材料和一片开阔的草地。学生们拿到的不是试卷,而是一只只未组装的风筝。他们要自己动手拼接骨架、糊纸、绑线,然后在操场上试飞。失败是常态——风筝一头栽进草丛,线缠成一团,或者刚起飞就被风吹得打转。但没有人放弃。
他们在失败中调整角度、改变奔跑速度、重新绑线、更换配重,一遍又一遍地尝试。
这让我想起一个被我们遗忘太久的事实:学习,原本就是从动手开始的。
现在的教育太习惯把知识封装成“内容”——课本上的段落、PPT里的要点、试卷上的标准答案。我们教孩子背公式、记年份、套模板写作文,却很少让他们真正“做”一件事。而风筝节这样的活动,恰恰把学习还原成了它最原始的样子:通过实践发现问题,通过试错积累经验,通过调整达成目标。
你看那个穿蓝衣服的男孩,他的风筝总是飞不起来。他试了三次,每次都失败。第四次,他蹲在地上,盯着风筝的尾翼看了很久,然后撕下一条彩纸,重新粘在尾部。这一次,风筝稳稳升空。他没学过空气动力学,也不知道升力与阻力的平衡公式,但他用直觉和观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解决方案。
这不正是学习的本质吗?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早就指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构建知识。当孩子亲手把一根竹条插进风筝骨架,他记住的不只是“骨架要对称”,而是感受到了材料的弹性、结构的稳定性、力的传递方式。这种身体记忆,远比背十遍“对称结构有助于平衡”来得深刻。
更有趣的是合作的发生。没有人组织分组,但孩子们自然地聚在一起。一个人放风筝,另一个人在远处指挥:“往左一点!线松一点!”还有人主动分享经验:“我刚才发现,逆风跑的时候要慢一点,等风筝起来了再加速。”这种自发的协作,不是老师安排的任务,而是真实问题驱动下的自然反应。
这让我想到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发生在个体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水平与独立完成水平之间的区域。在放风筝的过程中,这个“他人”可能是同学,也可能是风本身。当风筝突然倾斜,孩子必须在瞬间判断是收线还是放线,是加速还是转向。这种即时反馈,比任何课后批改都来得直接和有效。
而最打动我的,是那些失败后的沉默与坚持。有个小女孩的风筝刚起飞就撞上了树枝,线断了,风筝挂在树上。她站在树下,没哭,也没抱怨,只是默默看着。几分钟后,她去找协会的老师借了一根长竿,和两个同学一起,小心翼翼地把风筝挑了下来。重新绑好线,她又跑了起来。这一次,风筝飞得又高又稳。
这种韧性,是刷一百套试卷也练不出来的。它来自于真实挑战带来的挫败感,以及克服挫败后的自我效能感。心理学家德韦克的“成长型思维”理论强调,当人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时,他们会更愿意面对困难。而风筝节这样的活动,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安全的“失败空间”——你可以失败,但不会被评判;
你可以重来,而且每一次重来都有新的可能。
我们总说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可创造力从哪里来?不是从“创意大赛”里来,也不是从“创新课程”里来。它来自对世界的好奇,来自动手尝试的勇气,来自解决问题的执着。当那个男孩调整风筝尾翼时,他不是在“创新”,他只是想让风筝飞起来。但正是这种朴素的目标,催生了最真实的创造过程。
活动结束后,有人问:“这跟学习有什么关系?”我想,关系大了。学习不是孤立的知识积累,而是一种生存能力——应对未知、解决问题、与人协作、从失败中恢复。这些能力,不会因为你在考试中得了高分就自动拥有。它们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被激活、被锻炼、被内化。
风筝飞上天的那一刻,孩子们脸上露出的笑容,不是因为赢了比赛,而是因为他们亲手让一件东西脱离了地面。这种掌控感,这种“我能行”的信念,才是教育最该赋予孩子的礼物。
我们现在的教育系统太强调“输出”——你要写出作文,你要答对题目,你要考出分数。但我们忘了,所有的输出都建立在丰富的输入和深刻的体验之上。一个从没摸过风筝的孩子,写再多“放风筝真快乐”的作文,也写不出那种线轴在掌心震动的触感,写不出风筝突然升空时心跳加速的惊喜。
语言学家克拉申的“输入假说”指出,语言习得发生在学习者接触到“可理解性输入”时。其实所有学习都是如此——只有当信息与经验相连,它才会真正进入大脑。而动手实践,就是最高效的输入方式之一。
那天的活动没有教学目标,没有评估标准,甚至没有明确的知识点。但它有风,有草,有奔跑的脚步,有断裂的线,有挂上树的风筝,有重新开始的勇气。这些看似“无关”的元素,恰恰构成了最完整的学习生态。
教育学家杜威说:“教育即生长。”生长不是被设计的,而是被滋养的。当我们给孩子一只风筝,我们给的不只是一个玩具,而是一个探索世界的接口。通过它,他们感知风向,理解因果,体验成败,建立合作。这些经验不会直接出现在期末考试里,但它们会悄悄塑造一个人看待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挫折的态度。
活动结束时,天空中的风筝陆续落下。孩子们收线、拆解、收拾场地。有人把断了的竹条小心收好,说“下次还能用”。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震。在我们的教育中,太多东西被视为“一次性消耗品”——一张考卷,一次作业,一节45分钟的课。做完就丢,考完就忘。而在这里,连失败的材料都被视为资源。
这种对过程的尊重,正是深度学习的起点。
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一个孩子还在跟妈妈讲风筝怎么飞起来的。他说:“不是风越大越好,是要找对方向,还要慢慢放线。”他没用任何专业术语,但说出了最本质的规律。这种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知识的能力,正是内化的标志。
我们总在寻找高效的学习方法,却忽略了最原始也最有效的一种:让孩子去做事,在做事中学会思考。写作不是靠背范文学会的,而是靠不断写、不断改;数学不是靠刷题学会的,而是靠解决真实问题中理解逻辑;语言不是靠记单词学会的,而是靠使用中掌握语感。
风筝节只持续了一个下午,但它带来的学习远未结束。那些在操场上奔跑的身影,那些专注调整风筝的孩子,那些在失败后重新站起的瞬间,都在无声地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不在于教了多少,而在于唤醒了多少。
当一只风筝飞上天空,它带走的不只是孩子的目光,还有我们对学习的固有想象。也许,真正的教育就该像放风筝——给一根线,一个方向,然后放手,让孩子在风中找到自己的高度。
毕竟,飞得高的从来不是风筝,而是那个牵着线奔跑的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马教员 南开大学 临床医学
- 韩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临床医学
- 刘教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金融
- 陈教员 北京邮电大学 人工智能
- 瓦教员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应用统计学
- 侯教员 北京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专业
- 李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工商企业管理
- 何教员 北京大学 药学
- 王教员 牡丹江医科大学 麻醉
- 刘教员 北京大学 信息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