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从一场家长会看教育的合力之道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10】
清晨的阳光洒在校园的操场上,微风轻拂,孩子们还未到校,但这里已经热闹起来。198位家长准时出现在校园,占总数的90%。这个数字背后,不是简单的出席率,而是一种无声的表达: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真正关心教育,愿意走进学校,了解孩子每天所处的环境,倾听教师的声音,也表达自己的期待。
这场在9月1日举行的小学家长会,看似平凡,却折射出当下基础教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家校共育,究竟该如何落地?
很多人以为家长会只是“老师讲、家长听”的单向传达,或者是作业检查、成绩通报的例行公事。但这场会议让我看到,它其实是一次教育理念的碰撞与融合,是一次家庭与学校之间建立信任的契机。
当校长站在操场前宣读教育局关于禁止有偿家教和乱订教辅资料的文件时,他传递的不仅是政策要求,更是一种态度:教育应回归本真,教师应守住底线,家长也需理性对待补习与资料堆砌。
这让我想起许多家庭中常见的场景:孩子放学回家,书包里塞满了学校发的练习册、家长额外购买的“提分宝典”、还有各种线上课程的打印资料。书桌堆得像小山,可孩子的专注力却越来越分散。我们总在问“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却很少反思:是不是我们给得太多,反而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的节奏与空间?
在这场家长会上,学校明确提出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这不是一句空话。养成,意味着习惯的塑造,是日复一日的行为积累。比如书写工整、作业按时完成、课前预习、课后整理书包——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恰恰是孩子未来学习能力的基石。
一位班主任在班级座谈会上提到:“我们班有个孩子,刚入学时写字歪歪扭扭,作业总是拖到晚上十点。后来我和家长沟通,建议每天只写一页字,但必须工整,家长不催不骂,只做陪伴。坚持一个月后,孩子的字迹明显进步,更重要的是,他对作业的态度变了,不再抗拒。”
这让我想到一个简单的公式:
\[ \text{学习效果} = \text{专注力} \times \text{持续时间} \]
很多家长只盯着“持续时间”,逼孩子坐满两小时,结果孩子心不在焉,效率极低。而真正的关键,其实是“专注力”。如何提升专注力?不是靠吼叫和监控,而是通过建立稳定的日常节奏、减少干扰、给予正向反馈。比如,设定一个25分钟的“专注时段”,期间不许看手机、不许打断,完成后可以休息5分钟。
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番茄工作法”,虽然起源于成人时间管理,但稍作调整,完全适用于小学生。
家长会上,老师们反复强调“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在现实中却常常被忽视。我们总怕孩子做不好:书包没整理好,明天会忘带课本;鞋带没系紧,会摔跤;作业写错了,考试要扣分……于是家长代劳成了常态。可问题是,每一次代劳,都是对孩子独立能力的一次剥夺。
我曾见过一位母亲,每天早上花半小时帮三年级的儿子穿衣服、系鞋带、装文具,结果孩子到了学校连笔盖都不会拧。这不是个例。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6到12岁期间,正处于“勤奋感 vs. 自卑感”的心理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如果这个阶段的孩子能通过完成任务获得成就感,就会建立自信;
反之,如果总被替代、被否定,就容易产生“我什么都做不好”的自我认知。
所以,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检查作业、自己决定先写语文还是数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其实都是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决策力。家长的角色,不是“监工”,而是“脚手架”:在孩子需要时提供支持,但不越俎代庖。
安全教育也是本次家长会的重点之一。学校提到了交通安全、食品安全、防火安全等多个方面。这些内容看似老生常谈,但恰恰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日常细节。比如,有家长反映孩子放学后喜欢在校门口的小摊买零食,但那些食品往往没有正规包装,存在卫生隐患。
学校没有简单地禁止,而是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了解食品标签,教他们识别生产日期、配料表,甚至在家做一次“食品安全小实验”:把不同来源的零食放几天,观察霉变速度。这种体验式学习,远比一句“不许买”更有效。
家庭教育不是学校的附属品,它有着独立的价值。家长会上,有位父亲分享了他的做法:每周五晚上是“家庭分享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每个人讲一件本周最开心的事、一件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解决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表达,也学会了倾听。这种情感交流,是课堂无法提供的。
我们常常把教育等同于知识传授,但真正的教育,还包括情感支持、价值观引导和人格塑造。一个孩子成绩优秀,但如果缺乏同理心、不懂得尊重他人、遇到挫折就轻易放弃,那么他的“优秀”是脆弱的。反之,一个成绩中等但阳光自信、有责任感的孩子,未来的发展潜力反而更大。
在这场家长会中,最打动我的,是学校对“家校一致性”的强调。什么叫一致性?就是家庭和学校在教育目标、行为要求上保持协调。比如,学校要求学生每天阅读30分钟,但如果回家后家长自己刷手机、看电视,却要求孩子去读书,孩子自然会觉得不公平。教育不是“你说我听”,而是“你做我看”。
孩子是通过观察成人的行为来学习的,而不是通过听道理。
一位老师在座谈会上说:“我们不怕家长不懂教育方法,就怕家长不参与。”参与,不一定是辅导作业、检查试卷,而是关注孩子的日常情绪、了解他们的朋友、倾听他们的烦恼。有时候,孩子放学回家说“今天不想上学”,家长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你怎么能这么说?不好好读书将来怎么办?
”但更好的方式是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问:“是不是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愿意和我说说吗?”
这种对话,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它不制造对立,而是建立连接。
当然,家校合作也面临现实挑战。比如,有些家长工作繁忙,无法参加家长会;有些家庭由祖辈带孩子,教育观念存在代际差异;还有些家长对老师有不信任感,总觉得“老师是不是对我家孩子有偏见”。这些问题不能靠一次会议解决,但至少,这场家长会提供了一个起点:让双方坐下来,坦诚交流,彼此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公布了教育局的监督举报电话,并明确禁止乱订教辅资料。这一举措传递出清晰的信号:教育应回归公平与透明。家长不必再为“别人家孩子都买了某套练习册,我家不买会不会落后”而焦虑。学习的效果,不取决于资料的数量,而在于使用的质量。
一本被认真做完、反复订正的练习册,远胜于十本草草翻过的“资料堆”。
各班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回到班级,与家长进行更具体的交流。这种“全校集中+班级分组”的模式,既保证了信息传达的统一性,又兼顾了个性化沟通的需求。有家长反馈:“以前总觉得老师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今天才发现,老师对每个孩子都有细致的观察和记录。”这种被“看见”的感觉,对家长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漫长的陪伴。学校提供知识的土壤,家庭则给予情感的阳光。两者缺一不可。这场家长会或许不会立刻改变某个孩子的学习状态,但它在家长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教育,需要耐心,需要合作,更需要理解。
当198位家长在上午10点离开校园时,他们带走的不只是会议记录,更是一种新的认知:我不是孩子的“监工”,也不是老师的“配合者”,而是他们成长路上的同行者。而学校,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与家庭共同守护童年、培育未来的共同体。
这才是家长会真正的意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李老师 中学高级教师
- 李教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类
- 周老师 大学讲师 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类
- 王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
- 付教员 北京师范大学 英语
- 郑教员 中央财经大学 金融学
- 崔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光学工程
- 蔡教员 北京物资学院 商务英语
- 禹教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
- 李教员 浙江理工大学 纺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