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蒜苗、折线与成长:一场四年级的数学冒险

蒜苗、折线与成长:一场四年级的数学冒险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19
蒜苗、折线与成长:一场四年级的数学冒险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四年级学生,教室里弥漫着泥土的清新气息。课桌上摆满了小小的花盆,里面种着你亲手栽下的蒜苗。这不仅仅是一次科学实验,更是一堂生动的数学课。过去两周,你每天记录蒜苗的高度,从第1天的小小嫩芽,到第15天的挺拔青苗。昨天,你把所有数据整理成了一张条形统计图,骄傲地举在手里,向全班展示。

你的图上,每个条形代表一天的高度:第3天是2厘米,第5天是4厘米,第10天是8厘米,第15天是12厘米。老师微笑着说:“太棒了!但如果我们想看看蒜苗从第3天到第15天是怎么一点点长高的,条形图够用吗?它只能告诉我们每一天的高度,却看不出中间的起伏变化。”

这时,老师拿出三张不同的统计图:一张是熟悉的条形图,一张是像比萨饼切块的扇形图,另一张是带点和连线的折线图。你一眼就被折线图吸引——它像一条蜿蜒的小路,从低处缓缓爬升。老师问:“能不能把你的条形图改一改,变成这种折线图呢?”你在小组里和同学叽叽喳喳讨论起来。

小华建议:“我们把每个条形的顶端画个点,再把点连起来试试!”你拿起铅笔,在原有条形图上轻轻描点:第3天在2厘米处点一下,第5天在4厘米处点一下,就这样一路点到第15天的12厘米。然后,你用尺子把这些点连成线,瞬间,一条上升的曲线跃然纸上。它不再是一堆孤立的柱子,而是一段成长的旅程。

老师用多媒体演示了这个神奇的变化过程:条形图一点点“融化”,点被连接,最终变成了一张崭新的折线统计图。他提醒大家:“别忘了擦掉原来的条形部分,这才是真正的折线图哦!”教室里响起一阵“哇”的惊叹声。这节课的标题也揭晓了:折线统计图。

读懂折线的语言

折线图一出现,你就迫不及待想解读它。老师指着图上的点问:“这些点代表什么?”你立刻举手:“每个点就是蒜苗在某一天的高度,比如第8天这个点,正好是6厘米。”屏幕上同步显示数字,点被标上具体数值。接着,老师引导你看那些连起来的线:“点告诉我们数量,那线呢?

”你仔细观察,发现线从第3天的低点一路向上,到第15天的高点。小红抢答:“线表示蒜苗越长越高的趋势!从矮矮的变到高高的。”老师点头,让大家分析局部变化:“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最快?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最慢?”你和小伙伴们热烈讨论。

小明指着第3天到第7天的陡坡:“这里线爬得超快,蒜苗每天长1厘米多,肯定是阳光好、浇水足!”而第10天到第15天的线比较平缓,长得慢了,可能因为蒜苗大了,生长速度放缓。老师板书下关键词:数量和趋势。

掌握了读图技巧,老师抛出挑战:“根据这个趋势,估计一下第10天蒜苗有多高?”你看着图上第9天是7厘米,第11天是9厘米,中间的线平稳上升,于是猜:“大约8厘米吧?”实际数据一查,果然是8厘米,你心里美滋滋的。接着是更大胆的预测:“那第20天呢?

”你分析趋势线:从第10天到第15天,高度从8厘米涨到12厘米,平均每天长0.8厘米。如果继续这个速度,第20天应该在12厘米基础上加4天×0.8厘米,约15.2厘米。但你也考虑现实:“蒜苗不会无限长高,可能到第20天就慢下来了,所以我猜14厘米左右。

”这种预测让你感觉像个小小科学家,用数据预见未来。

亲手绘制你的数据故事

读图不过瘾,老师让大家动手画自己的折线图。他出示了笑笑同学的蒜苗生长数据表:

天数13579111315
高度(cm)1245791012

你拿起坐标纸,先画横轴标上天数,从1到15;纵轴标上高度,从0到15厘米。然后一步步来:

1. 描点:在第1天位置画点(高度1厘米),第3天(2厘米),以此类推。

2. 连线:用直尺小心连接所有点,形成一条起伏的线。

3. 标注:给点写上具体数字,给图加标题“笑笑的蒜苗生长折线图”。

完成后的图展示在屏幕上,老师点评你的作品:“点位准确,线条流畅,趋势清晰,太棒了!”你对比自己和笑笑的图,发现共同点:都是从低到高增长。不同点呢?你的蒜苗第5天就蹿到4厘米,笑笑的慢一些;但笑笑的后劲足,第15天反超了。你推测:“可能我的花盆阳光更好,笑笑浇水更勤快!

”这种比较让数据有了温度,仿佛在讲述两个小生命的竞赛。

折线图走进真实世界

折线图不只存在于课堂,老师展示了生活中的例子。第一张是北京地区2003年5月“非典”新增病人统计图。你看到线从月初的高峰快速下降,到月底几乎归零。老师问:“变化趋势是什么?”你回答:“新增病人越来越少,说明疫情被控制住了。”同桌补充:“可能因为大家戴口罩、勤洗手,医生努力治疗。

”讨论中,你感受到数据的重量——它背后是无数人的健康和努力。

第二张是小玲家室内气温变化图,从早上8点到下午4点:

- 横轴时间:8:00, 10:00, 12:00, 14:00, 16:00。

- 纵轴气温:15°C, 18°C, 22°C, 25°C, 23°C。

你分析道:“小玲每隔2小时测一次气温。整体上,气温从早到晚先升后降:8点到14点上升(从15°C到25°C),14点后下降(到16点的23°C)。”老师鼓励你提问数学问题,你设计:“从10点到14点,气温平均每小时升几度?”计算得出:(25°C - 18°C) ÷ 4小时 = 1.75°C/小时。

这让你想到家里的空调,数据能帮人调节舒适度。

第三张是百货大楼冰箱年销售折线图。线在春季平缓,夏季飙升,秋季回落。老师假设:“如果你是销售经理,明年怎么进货?”你根据趋势决策:“夏季高峰多进点,比如6月到8月;春季少进,避免积压。大约总量比今年增10%,因为线整体微升。”这个角色扮演让你兴奋——原来数学能指导真实生意!

让数据在生活中舞动

课堂结束时,老师布置了课外任务:收集生活中的折线图。你跃跃欲试,回家就翻看妈妈的股票App——那起伏的K线图不就是折线吗?还有天气预报的温度曲线、你的身高增长记录。第二天,同学们带来五花八门的例子:小明的跑步心率图、小红的零花钱支出趋势。

分享中,你发现折线图无处不在,它让冷冰冰的数字变成会讲故事的朋友。

这次蒜苗实验,你不仅学会了画点和连线,更读懂了趋势的起伏、预测的乐趣。数学不再是一堆公式,而是观察世界的镜头。下次你看到任何变化的数据——花园里花朵的绽放、球赛比分的波动、甚至自己心情的起落——试着画张折线图吧。它会告诉你:成长,从来不是直线前进;而是像蒜苗一样,在曲折中向上攀升。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陈教员 北京电影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2. 毕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3. 熊教员 四川工商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4. 尚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5. 张教员 昆明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全科)
  6. 银教员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网络与新媒体
  7. 陈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能源动力
  8. 蔡教员 北京邮电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9. 陈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10. 刘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车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