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用引读法教学《游园不值》篇

用引读法教学《游园不值》篇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26
用引读法教学《游园不值》篇

古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可谓诗中有画,静中有动,有声有色,别具特色,能把学生带入诗中的情境,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诗歌具有一定的叙事性,第一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是画龙点睛,神来之笔。以小见大的写法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可引导学生重点品味这句诗的意味深长。

二、设计理念:追求情感的课堂  追求感悟的课堂  追求对话的课堂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2)运用多种方法尝试背诵,进而达到积累古诗文的目的。

2、情感目标:

(1)通过对话、感悟,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披文入情,感受诗文的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能力目标:

(1)“以读为本”,“以对话交流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语感。

(2)注意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人人在古诗文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以读为本”,“以对话交流为主线”,通过对话、感悟,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2、难点:反复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披文入情,感悟诗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想法,读出自己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游园不值》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一、课始激情,围绕“不遇”导入新课。

1、出示《题李凝幽居》——贾岛,引出推敲的典故。

2、出示诗题《寻隐者不遇》、《寻陆鸿渐不遇》、《寻西山隐者不遇》、《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感受“不遇”的美丽。

一、回忆旧知,进入新课的情境。

1、全班朗读《题李凝幽居》——贾岛。复述“推敲”的典故。

2、读《寻隐者不遇》,读有关“不遇”的诗题,初步感受“不遇”的美丽。

从课题入手,假以耳熟能详的“推敲”的典故,围绕着“不遇”这个主题自然地导入新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为下一步的情感深化作了充分的预热,也较好地渗透了人文性的教育。在这种融融的文化氛围中,学生似乎已隐约触摸到课文跳动的脉搏,感悟文本的心境已悄然进入状态——

二、解诗题,知作者,初读全诗。

1、介绍诗人。

2、读题目,读出停顿。

3、重点理解“值”,理解诗题。

4、师做手势,指导学生读出七言诗的节奏。

二、明诗题,知作者,初读全诗。

1、通过课前预习的材料,介绍诗的作者――...

1、通过课前预习的材料,介绍诗的作者――叶绍翁。

2、通过读诗题,初步感知诗题的意思。

3、抓住题眼“值”,理解诗题。

4、个别读,齐读,读出七言诗的韵律美。

阅读离不开读。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这是感悟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整体感知读”,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七言诗的韵味,感受诵读古诗文的乐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和品味语言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三、理解诗中的景物,体验作者游园的感受。

1、师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跟着叶绍翁游园的时候,我们遇到了——

2、抓住“苍”理解“苍苔”,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苍苔”的美。

3、指导朗读第一句诗:这绿绿的苍苔将春天的生命唤醒了,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送进去,我相信,你读的感觉不一样。

4、图片对比,感受“柴扉”的普通、常见、自然。

5、出示图片,联系陆游的诗句夸夸红杏。

(出示陆游的诗句,生齐读。)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宋 陆游《马上作》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6、把诗中的三个景物联系起来品味,说说自己游园的感受。

7、激情,配乐,引导学生读出心中的感受:绿绿的苍苔将我们的眼睛染绿,红红的杏花将我们的心脾照亮。哎呀,这样自然而然的园子原来就如同学们感受到的那样,春天真的——(齐)来了。春天真的——(齐)春意盎然。不仅如此,春天真的如那个同学说的——(齐)生机勃勃。

就把这些感受,让我们带着它再读读这首诗,现在我们一边读一边想像这美美的春景。

三、理解诗中的景物,体验作者游园的感受,读出个体的感受。

1、生答:苍苔、柴扉、红杏。

2、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感受“苍苔的美”。

3、生有感情地读第一句,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

4、通过图片直观理解“柴扉”,感受柴扉的自然。

5、生读有关描写红杏的诗句,感受红杏的美。

6、联系诗中的三个景物,进入诗中的情境,谈谈自己“游园”的感受。

7、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进入诗中的意境,朗读全诗,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入境始与亲”,配乐朗读,那淡雅的古典乐曲,无疑为学生在诵读中去感受古诗那“音乐般的美感”营造了浓郁的氛围,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察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引起了心灵的共振,为后面的感情诵读作了很好的铺垫。

四、抓诗眼,悟诗情。

1、默读诗歌,一边读一边细细地去品一品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这些景物的感情,边读边划边体会。

2、抓住“怜”感受作者对这些景物的爱惜之情。

3、那个“怜”其实就是一个字——“爱”,这个“怜”看出诗人对苍苔的怜惜、爱怜。那既然有爱,爱在哪?既然有惜,惜在哪?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话里在哪个字当中你又感受到了“怜”?

四、抓诗眼,悟诗情,谈感受。

1、边读边体会诗中哪个字饱含了对这些景物的感情。

2、抓住“怜”联系诗中的的关键字感受作者...

2、抓住“怜”联系诗中的的关键字感受作者的爱惜之情。

3、(1)从“印”感受到“怜”,苍苔很完美,让人舍不得用屐齿踩到上面去。

(2)从“扣”字感受到“小”, “扣”出的那是对园主人的——尊敬,“扣”出的那是对春天的——“怜”。

抓住一个“怜”字,牵出“印、小扣”的感悟,从而感受作者对眼前美景的“爱”与“惜”,激发学生的共鸣:喜爱春天。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四两拨千斤”,一个“怜”字轻轻松松地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很好地体现了“引悟”的课堂理念,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凸现了“对话的课堂”这一特点。

五、重点品味“关、出、满、一”,进一步悟诗情。

1、重点抓住“关”与“遮”对比理解,感受诗人用字的准确。

出示陆游的《马上作》,提出问题:为什么就差一个字,一个“遮”,一个“关”,一个字不同就成了千古绝唱?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再让我们体会这句话里还有哪个字也让我们体会了对红杏的那份“怜”。

3、引导学生进入诗中的情境,当一回红杏,采访红杏:你在园内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4、当一回叶绍翁,把这次游园的经历告诉园主人:

(出示)“园主人啊,我

                           ,

!”

(指名概括诗意。)

5、配乐朗读全诗,反复引读最后一句诗。

五、重点品味“关、出、满、一”,进一步悟诗情。

1、生:“遮”只是一点点,遮住它不让它看到外面,但它还是能出来,要是“关”是很有力量的,你越关我就越要出来。这种力量要是“遮”的话只是一点点,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出来了。

2、进一步品味“一”和“满”:“一”说的就是“满”,这“一枝红杏”就是——(齐)“春色满园”。3、当一回红杏,进入红杏的内心世界,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4、学生创造性地说说诗意。

5、配乐朗读全诗。

在教师充满激情的言语激发和引导下,学生透过“出”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红杏那内里蕴涵的渴望、激情和梦想。于是,每复读一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情感的潮水自然就随之澎湃升腾。学生也已融入了诗中的情感世界,引起了心灵的共鸣,原本扁平的文本已变成丰富的三维画面。

在老师激情感染下,学生此时“情动而辞发”地复读“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情感体验与语文学习融为一体。(教师)以情引读——(学生)动情复读。“引读” 与“复读”盖由一“情”字牵引,正所谓“以情激情”、“以言激情”。

七、板书设计:

游 园 不值      叶绍翁

应 怜 / 屐 齿 / 印 苍苔,  

小 扣 / 柴 扉 / 久 不 开。    爱惜

春 色 / 满 园 / 关 不住,  

一 枝 红 杏 / 出 / 墙 / 来。   惊喜

·文本解读:

叶绍翁,因诗得名。《游园不值》是一首美艳到骨子里的诗,这首诗足以让叶绍翁名垂诗的史册中。这首诗美得意味深长,美得耐人寻味,美得余音袅袅……

一条绿得亮眼的小路,一枝红得逼人的红杏,强烈的颜色对比刺激着我们的视觉,勾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作者对那绿绿的青苔是那么的爱惜,深怕踩坏了那抹娇嫩的绿意,不得不轻轻地走路,深怕破坏了这小园的幽静,只是轻轻地敲那柴门,那种美是那么的宁静,像光洁的精瓷,使人舍不得去打破它。

那苍苔,那柴扉,让我们看到园主人同样也是高雅之人,深居简出,宁静淡泊。而那从园中俏俏然伸出的艳丽的红杏,豁然让作者感受到了春意的“闹”。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仅仅是一枝红杏,却让诗人感受了满园的春色。

那枝卓尔不群的,有着蓬蓬勃勃的生命力的,...

那枝卓尔不群的,有着蓬蓬勃勃的生命力的,有着强烈的表现力的红杏,激发了诗人无限的想象:那高墙之外,应该是花团锦簇,热闹非凡吧!看似不遇,却让诗人有了惊喜的奇遇!真可谓“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啊!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刘教员 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学
  2. 刘教员 铜陵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 孙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程力学(强基计划)
  4. 邵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保险精算
  5. 宋教员 重庆大学 机械工程学术博士
  6. 段教员 成都东软学院 供应链管理
  7. 明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金融科技
  8. 魏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应用经济学
  9. 沈教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10. 耿老师 中学高级教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