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0分到75分,我靠这五招把数学“捡”回来了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20】
在初中二年级刚过半的时候,我的数学成绩还卡在58分的尴尬线上。不是不努力,是每次考试都像在拆盲盒——有的题看得懂,有的题连题目都读不懂,更别提解出来了。直到某天,我在书包里翻出一张皱巴巴的草稿纸,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先别想难的,先把会的做完。”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不是我笨,是我走错了路。
后来我试着换种方式学数学,不再死磕难题,也不再盲目刷题。我把老师讲过的知识点、自己错过的题目、考试时的小窍门,一点点整理出来,用最简单的方式重新理解它。三个月后,期末考了76分,比上次高了18分。不是奇迹,只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节奏。
今天我想把这五条“亲测有效”的方法分享给你,不讲大道理,只说真实经历和具体做法。如果你也正被数学拖着走,不妨试试看。
一、别跟难题较劲,先把基础题拿稳
很多人一看到试卷就急着做压轴题,结果时间全花在不会的题上,回头一看,连最简单的计算题都没来得及检查。其实,初中数学卷子的前70%都是基础题,比如解方程、判断图形性质、求坐标距离这些内容,全是课本里反复出现的类型。
我那时候就定了个规矩:遇到一道题,3分钟没思路,直接跳过。不是放弃,是策略性地让位给能拿分的部分。你想想,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只要记得移项规则,算对了就是2分,而你花半小时纠结一道几何证明题,最后可能一分没拿到。
所以,我每天练题的第一件事,就是专门找教材里的例题和课后习题,尤其是代数运算部分。比如:
\[ 2x + 5 = 13 \]
这类题必须做到一眼看出怎么解,笔尖一动就能写完。我给自己定的标准是:连续十天,每天10道类似的题,错误率不超过1%。坚持下来,发现很多原本“有点懵”的题,现在一眼就知道该往哪走。
记住,考试不是比谁解得多难的题,而是比谁能把会做的题都做对。
二、画张图,把知识“装”进脑子里
我曾经是个记不住公式的人。什么“两点间距离公式”“中点坐标公式”,背了又忘,忘了又背。直到有一天,我拿出一张A4纸,把整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单元的内容画了出来。
不是抄书,是用自己的话写、用颜色标、用箭头连。比如:
- 点 \( A(2, 3) \) 和点 \( B(-1, 5) \) 之间的距离怎么算?
- 中点坐标怎么求?
- 哪些情况会导致横纵坐标符号变化?
我把每个公式旁边都配上一个小例子,甚至画了个坐标轴,标上几个点,用不同颜色的笔圈出关键步骤。每周末,我会把这张图拿出来,遮住答案,对着它复述一遍:“第一个点是(2,3),第二个是(-1,5),横坐标差是3,纵坐标差是2……”
这个过程很慢,但特别踏实。就像搭积木,一块块放上去,结构自然就稳了。
后来我发现,那些总在“基础题上丢分”的同学,往往不是不会,而是记不清。而只要把知识变成一张看得见、摸得着的图,记忆就不再是靠背,而是靠“看”。
三、错题本不是用来收藏的,是用来“救火”的
以前我也做过错题本,但那只是把错题抄一遍,贴在本子上,然后束之高阁。真正起作用的,是从“抄”变成“重做+反思”。
我现在的错题本是活页的,每一页分成三栏:
1. 原题:直接抄下题目,不加修饰;
2. 错误步骤:把自己当时是怎么错的写清楚,哪怕很幼稚,比如“我把减号看成加号了”;
3. 正确解法:一步一步写出标准流程,尤其注意关键转折点。
重点来了:周末的时候,我完全遮住答案,重新做一遍。如果还能错,那就用红笔打个星号,标记这是“高频雷区”。
比如七年级学生常混淆“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不等式两边加减同一个数,不等号方向不变”。这两个规则听起来差不多,但一旦搞混,整道题就崩了。
我用红笔在错题旁写了一句:“小心!不等式不能直接‘移项’,要变号!”——就这么一句话,让我在之后的测试里再也没犯同样的错。
北京海淀区有学校做过跟踪研究,说坚持整理错题的学生,平均能在三个月内提分20分以上。我不信数据,但我信自己手上的本子。它告诉我:每一次出错,都不是失败,而是一次机会。
四、考场上的“小聪明”,有时候比实力更重要
很多人觉得考试就得靠真本事,其实不然。考试不仅是知识的较量,也是心理和技巧的博弈。
选择题不会时,我习惯用排除法。比如选项里有个词叫“必定”或“所有”,这种绝对化的说法往往不对。因为数学讲究严谨,很少有“一定”“全部”这样的结论,除非有明确依据。
填空题卡住了?先检查单位有没有写。我有一次考试,明明算对了,结果忘记写“cm”,白白丢了1分。从那以后,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做完填空题,第一件事就是看单位。
解答题更是有技巧。哪怕不会完整解题,也要把相关的公式写上去。比如:
\[ S = \frac{1}{2}ab\sin C \]
这是三角形面积的一个公式。即使我不知道怎么代入,只要写出这个公式,阅卷老师一般会给1到2分。这不是投机,而是表达你“知道这个知识点”。
中考阅卷组曾统计过,合理运用答题技巧的学生,平均多拿8到9分。这不是运气,是经验的积累。
五、每天30分钟,比刷两小时更有效
我以前总觉得自己不够努力,于是熬夜刷题,结果第二天上课打瞌睡,效率反而更低。后来我改了方法:每天固定30分钟,专注做基础题,不贪多,不求快,只求准。
我用计时器控制时间:15分钟做题,10分钟订正,最后5分钟总结。比如这15分钟,我只做10道解方程题,做完马上对照答案,找出哪里错了,为什么错。
这样做,比随便刷一小时题效果好得多。因为大脑有“疲劳阈值”,长时间学习反而容易陷入“假努力”的陷阱。
我还特意找了教材配套的《知识清单》和本地教育局发布的《学业水平检测卷》,这些资料紧扣考点,题目难度适中,特别适合用来练基本功。
坚持一个月后,我发现自己的反应速度变快了,做题不再慌张,心态也稳了不少。
的话:别怕起点低,怕的是不动
我不是天才,也不是学霸。我只是在某个瞬间突然意识到:与其浪费时间去追那些遥不可及的难题,不如把眼前能做的事做到极致。
数学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场修行。它不要求你一步登天,只要求你每天往前挪一点。
你可以从今天开始:
- 把课本目录贴在书桌上;
- 每掌握一个知识点,就打个勾;
- 错题本不用精美,但一定要认真;
- 考试时,先拿下那些“送分题”。
三个月后,你会惊讶地发现:那个曾经让你头疼的数学,竟然也开始变得熟悉了。
就像盖房子,地基打得牢,楼才能高。你现在做的每一道基础题,都是在为未来的自己铺路。
别着急,慢慢来,别放弃。你不是一个人在走这条路。
毕竟,从58分到76分,我已经走过来了。你也可以。
—— 一个曾经也在数学里迷过路的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大家都在看
- 尚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张教员 昆明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全科)
- 银教员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网络与新媒体
- 陈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能源动力
- 陈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能源动力
- 陈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刘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车辆工程
- 胡教员 合肥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张教员 北京外国语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刘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