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三年级语文作文这样练,孩子写得更具体、更有意思

三年级语文作文这样练,孩子写得更具体、更有意思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18
三年级语文作文这样练,孩子写得更具体、更有意思

三年级是孩子从“看图说话”向“独立写作”过渡的关键阶段。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写作文时常常开头一句“今天我做了件事”,后面就没了下文;或者写到一半突然卡住,只能硬凑几句应付了事。其实,这并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缺乏系统的方法和持续的练习。

我们来聊聊一个真实的情况:班里有位同学,平时上课积极,阅读量也不少,但每次写作文都像在“挤牙膏”。老师一问:“你写了什么?”他低头说:“我写了去公园玩。”再问:“怎么玩的?看到什么了?心里怎么想的?”他支支吾吾,最后只说出几个词:“有树、有花、有点累。”

这不是个别现象。很多三年级学生面临同样的问题——不是不会写,而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也不知道怎么把一件事说得清楚、说得生动。

别急,我们可以从三个方向入手:先学会观察,再学着表达,最后慢慢养成写作的习惯。

一、从“看见”到“写出来”,第一步要会观察

写作文的第一步,不是动笔,而是看。就像画画前要看清画面,写作前也得先看清生活。

课本里有一篇习作叫《写一幅秋天的图画》。很多孩子拿到题目后第一反应是:“我没画过画,怎么办?”其实,题目没要求你真画,而是让你用文字画出一幅画。

怎么做到?试试这个方法:

找一个周末的傍晚,带孩子去小区花园走一圈。不要急着回家,也不要只顾着玩手机。请他停下脚步,认真看看:

- 树叶是什么颜色的?是黄的、红的,还是半黄半绿?

- 风一吹,叶子是怎么落下来的?是飘着飞,还是打着旋儿?

- 地上有几片叶子?有没有被踩成碎片?有没有被风吹得堆在一起?

- 旁边那棵小树,它的枝干是粗的还是细的?上面有没有虫子爬过的痕迹?

这些细节,孩子可能平时根本没注意。但只要停下来,仔细看,就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把这些观察记录下来,哪怕只是几句话,比如:“一片枫叶像小手一样飘下来,落在我的鞋面上。”“草地上有一堆落叶,像金黄色的小山。”这些话,就是好作文的种子。

观察不是任务,而是一种习惯。每天花五分钟,让孩子描述一件身边的事物——可以是一朵花、一只蚂蚁、一杯刚倒好的牛奶。久而久之,他就会发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写的。

二、写人、写事,关键在“具体”两个字

三年级的作文题目常有“写身边熟悉的人”“写一次有趣的活动”这类内容。很多孩子写完后,老师一看,只有三句话:

> 我的妈妈很爱我。她每天给我做饭。我很喜欢她。

这样的作文,读起来像说明书,没有温度,也没有画面感。

怎样让作文变得有血有肉?秘诀是:多问几个“怎么样”。

比如写妈妈做饭,不要只说“她做饭很好吃”,而是问问:

- 她什么时候开始做饭?是早上六点吗?

- 她站在灶台前的样子是什么样的?头发有没有被热气弄乱?

- 炒菜的时候发出什么声音?锅铲敲锅的声音是“叮叮当当”,还是“滋啦”一声?

- 菜香是怎么飘出来的?是从锅盖缝里冒出来的,还是顺着窗户飘进来的?

- 吃饭时,她说了什么?是不是笑着说:“快吃,趁热!”?

把这些细节加进去,一段话就能变成一篇有温度的文章。

举个例子:

> 早晨六点,厨房里已经亮着灯。妈妈站在灶台前,头发被热气吹得有些凌乱。她一边翻炒青菜,一边哼着歌。锅里的油“滋啦”一声响,青菜立刻变色。香味从锅盖缝隙里钻出来,顺着楼梯飘到了我的房间。我揉着眼睛走过去,看见她笑着递来一碗热腾腾的粥:“快趁热喝,别凉了。”

这一段,比“妈妈对我好”多了多少画面和情绪?

真正的描写,不是堆砌形容词,而是让人“看见”那一刻的情景。

三、写想象作文,不必追求“合理”,但要敢写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写童话故事,编得不像真的,会不会被扣分?其实大可不必。

三年级的想象作文,目的不是考逻辑,而是鼓励孩子打开脑洞。你不需要告诉孩子:“这个情节必须符合科学规律。”相反,你应该说:“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比如,有一个孩子写了一篇《会飞的铅笔》:

> 我的铅笔忽然长出了翅膀,轻轻一跳,就飞了起来。它飞过教室,飞过操场,还停在了天空的云朵上。它对我说:“我想去看看大海。”于是,我抓着它,一起飞向远方。

这篇作文,老师读完笑了,还特意在课堂上朗读。为什么?因为它有想象力,有童趣,有孩子的语言风格。

你可能会问:这不现实啊。但孩子本来就不需要写“现实”,他要的是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如果总让他写“真实”的,反而会压抑他的创造力。

所以,当你看到孩子写“月亮上开了一家奶茶店”,别急着纠正:“月亮上不能开店。”你可以反问一句:“那店里卖什么口味的奶茶?是谁在卖?顾客是谁?”——引导他继续往下想。

想象力不是天生的,是被允许后才长出来的。

四、如何让孩子愿意写?关键是“写得有意义”

很多孩子讨厌写作文,不是因为不会写,而是觉得“写完也没人看,写它干嘛”。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展示”开始。

你可以试试这样做:

1. 每周让孩子写一篇小作文,题目不限,可以是“今天最开心的一件事”“我最喜欢的玩具”“假如我是一棵树”。

2. 写完后,不马上批改,而是让他大声读一遍,你坐在旁边听。

3. 听完后,不说“错别字太多”,而是说:“这段写得真有意思,我好像看见了那个场景。”

4. 把写得好的句子抄下来,贴在墙上,起个名字叫“我们的小作家时刻”。

这种正向反馈,比任何评分都有效。

还有个小技巧:用“分享”代替“检查”。

比如,孩子写了一篇《我和小狗的约定》,你可以问他:“你能讲给奶奶听吗?她一定喜欢。”然后让他把作文读给家人听。当他看到别人听得入神,甚至笑出声,他会意识到:原来我的话,能让人开心。

这就是写作的意义——不是为了得分,而是为了表达自己,影响别人。

五、阅读与写作,其实是同一条路

很多家长以为,读得多,作文自然就好。但光读不练,效果有限。

真正有用的做法是:边读边学,边学边写。

比如,读到一篇课文《秋天的雨》,里面有一句:“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秋天的大门。”这句话很美,但怎么学?

你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分析:

- 作者用了什么比喻?(把雨比作钥匙)

- 为什么是“钥匙”而不是“扇子”或“风扇”?

- 这个比喻让我们想到什么画面?(门缓缓打开,里面是金黄的田野)

然后,让他试着仿写一句:

> 春天的风,是一支画笔,轻轻一挥,就把山坡涂成了绿色。

这样的练习,不难,但非常有效。它让孩子明白:好句子不是凭空来的,是可以模仿、可以创造的。

每学完一篇课文,不妨问一句:“你觉得哪句话写得特别好?能不能也写一句类似的?”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发现:原来写作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读过的每一句话里。

六、别怕写错,写完才是开始

有个孩子写作文,写了满满一页,结果老师发现有好几个错别字,还用了不少重复的词语。他低着头,脸红了。

老师没有批评,而是说:“你写得真完整,我能感受到你当时的心情。现在我们一起把那些地方改一改,让它更清楚一点。”

后来,这个孩子主动把作文拿回来,自己修改了一遍,还加了插图。

这件事说明:写作不怕错,怕的是不敢写。

不要期待第一次就写出完美文章。重要的是,孩子愿意动笔,愿意表达。

你可以告诉孩子:“你的作文,就像一座还没装修的房子。墙是白的,地板是平的,但里面住着你的想法。只要开始装修,它就会越来越漂亮。”

写作不是考试,是成长

三年级的语文作文,不是为了应付试卷,也不是为了拿高分。它是孩子认识世界、表达自我、建立自信的过程。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语言节奏,有的快,有的慢;有的爱写热闹的,有的爱写安静的。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唯一正确的方式。

我们能做的,是陪他们一起看一朵花,听一阵风,讲一个梦,写一段话。

当有一天,他不再为“写什么”发愁,而是说:“我昨天看见一只蜗牛爬过石头,我想把它写下来”,那就是真正的成长。

写作,从来不是为了成为作家,而是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说出自己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值得被认真倾听。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刘教员 中央财经大学 金融学
  2. 陈教员 北京电影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3. 毕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4. 熊教员 四川工商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5. 尚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6. 张教员 昆明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全科)
  7. 银教员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网络与新媒体
  8. 陈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能源动力
  9. 蔡教员 北京邮电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10. 陈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