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孩子这样认识家乡,语文学习自然发生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27】
一年级的孩子,认字不多,但眼睛很亮。他们能说出村口那棵老槐树比爷爷还高,能数清小巷里几只鸡在啄米,能记得奶奶说的“从前这儿有一条河,水清得能照见人影”。这些,都是语文的起点。
教材里有《小山村》《水乡》,孩子读得开心,是因为画面熟悉。但课本里的山不是他的山,水不是他的水。真正的学习,是从“这”开始的——从他脚下的土地,从他每天经过的巷口,从他爷爷讲的那些旧事。
别急着教孩子写作文。先让他去看。
当个小画家,画出你眼里的家乡
不需要画得像照片。孩子画的屋顶歪歪扭扭,没关系;他画的树只有三片叶子,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他选了什么来画。
有的孩子画了家门口的石磨,说:“奶奶天天用它磨豆腐。”
有的画了村口的公交站,说:“妈妈每天坐这班车去上班。”
这些画,不是美术作业,是孩子的语言。他们用线条表达观察,用颜色传递感情。贴在教室墙上,每一张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谁的故事多,听大人说说老日子
孩子不是没话讲,是没人问。
让家长讲讲:你小时候上学走多远?村头那口井是谁挖的?以前过年怎么贴对联?
孩子记不住长篇大论,但记得一句话:“你太爷爷那会儿,全村就一辆自行车。”
这些话,比任何课本里的“勤劳致富”都更有力。
孩子听完,自己会说:“那现在我们有电动车了。”
这就是对比,这就是思考。不需要老师总结,孩子自己在心里完成了认知升级。
学做小诗人,用孩子的语言写家乡
《水乡歌》里写:“水乡什么多?船多。”
孩子模仿着写:
> 家乡什么多?
> 房子多,
> 这一座,那一座,
> 座座房子排排坐。
> 家乡什么多?
> 南果多,
> 东一片,西一片,
> 片片南果压枝弯。
这不是模仿,是创造。
孩子用重复的句式,模仿了课文的节奏;用具体的物象,代替了抽象的赞美。
“压枝弯”三个字,是他亲眼看到梨子沉甸甸挂在树上才写出来的。
这种语言,不是背出来的,是长出来的。
家乡集锦,动手把生活装进课堂
孩子带了花生、玉米粒、南果梨,摆成一小堆。
有人带了老照片,有人带了自家地里挖的红薯,有人带了村口桥的铅笔速写。
没有精美包装,没有打印海报,但每一样东西都有主人。
孩子指着红薯说:“这是我家地里挖的,妈妈说比超市的甜。”
别人点头,不说话,但眼神变了。
这不是展示特产,是分享生活。
当一个孩子说出“我家的玉米粒比你家的大”,不是攀比,是自信。
活动不需要复杂流程。
双休日,孩子自己出门走一走,问一问,看一看。
家长不插手,只当听众。
老师不评分,只当观众。
孩子回来,带着画、带着话、带着果实,站在讲台前,声音不大,但眼神亮。
语文课的延伸,不是多背一首诗,不是多写一篇日记。
是让孩子知道:书上的字,能落在自己脚下的土里。
课文里的“美丽”,不是老师说的,是他自己看见的。
“热爱家乡”,不是口号,是他摸过那颗梨子,听过那个故事,画过那道屋檐之后,自然冒出来的心意。
孩子不会写“乡愁”,但他记得奶奶说:“你小时候,这儿全是稻田。”
孩子不会用“变迁”这个词,但他知道:以前没有路灯,现在每晚都亮着。
这些,都是语文。
不要指望孩子写出优美句子。
要相信,他眼里的世界,本身就是最好的语言。
他画的歪房子,是他家;
他数的车,是他妈坐的那辆;
他写的“人多”,是放学路上和他挥手的邻居。
语文,从不是课本里的字词句。
是孩子睁开眼,看到的光;
是张开嘴,说出的话;
是伸出手,摸到的温度。
当孩子把家乡的梨子放在课桌上,把画贴在墙上,把诗念出来,
语文,就活了。
没有标准答案。
没有分数排名。
只有真实,和真实带来的,安静的生长。
搜索教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杨教员 长春师范大学 数学专业
- 张教员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网络与新媒体
- 杜教员 北京理工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
- 丛教员 北京印刷学院 视觉艺术与出版设计
- 肖教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电子信息工程
- 任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新闻传播
- 白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 赵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类
- 周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应用统计
- 高教员 上海理工大学 英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