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高一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解析:大气组成、垂直分层与热力作用全解

高一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解析:大气组成、垂直分层与热力作用全解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23
高一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解析:大气组成、垂直分层与热力作用全解

学习地理,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自然地理,常常让不少同学感到抽象、难懂。但其实,只要我们把知识点拆解清楚,结合生活现象去理解,很多内容就会变得生动而清晰。今天,我们就来系统梳理高一地理必修一中关于“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以及“大气的热力作用”这两个重要模块的内容。

这些知识不仅是考试的重点,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一、大气由什么组成?

我们每天都呼吸着空气,但你有没有想过,空气到底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在地理学中,我们把低层大气的成分分为三大部分: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1. 干洁空气

干洁空气是指不含水汽和杂质的纯净空气,它主要由以下几种气体组成:

- 氮气(N):约占78%。它是生物体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们不能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氮气,但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的固氮作用,氮元素最终进入食物链,成为生命活动的基础。

- 氧气(O):约占21%。这是我们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气体。无论是人、动物还是植物的呼吸作用,都离不开氧气。

- 二氧化碳(CO):虽然只占极小比例(约0.04%),但它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需要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因此它是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同时,二氧化碳也是一种温室气体,参与大气的保温过程。

- 臭氧(O):含量极少,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它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因此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 水汽

水汽是大气中唯一可以发生相变(气态、液态、固态)的成分。它的含量随地区、季节和天气变化而变化,通常在温暖湿润的地区含量较高。

水汽的重要性体现在:

- 参与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的形成;

- 在蒸发和凝结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热量,影响气温变化;

- 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固体杂质

这些包括尘埃、花粉、火山灰、烟尘等微小颗粒。它们本身不参与化学反应,但在大气中起到了“凝结核”的作用——水汽只有依附在这些微粒上,才能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进而形成云和降水。

所以,没有固体杂质,也就很难形成降雨。这一点可能很多人没想到,但却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是如何分层的?

如果你乘坐飞机上升,会发现随着高度增加,气温、气压、空气运动方式都在发生变化。科学家根据这些变化,将大气从下到上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常见的划分是三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1. 对流层 —— 我们生活的“舞台”

这是最靠近地面的一层,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 高度范围:赤道附近约17–18千米,中纬度地区约10–12千米,极地约8–9千米。总体来看,温度越高,对流越强,对流层就越厚。

- 温度变化:随着高度增加,气温逐渐降低,平均每上升1千米,气温下降约6.5℃。这种现象叫做“气温直减率”。

- 空气运动:以对流运动为主。地面受热后,近地面空气升温膨胀上升,上层较冷空气下沉,形成垂直方向的空气循环。

- 天气现象:几乎所有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风等,都发生在这一层。因为这里有充足的水汽和强烈的对流运动。

简单来说,我们每天感受到的冷暖、刮风下雨,都是对流层里的“剧情”。

2. 平流层 —— 飞机的“高速公路”

位于对流层之上,大约从50到55千米的高度。

- 温度变化:与对流层相反,这里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上升。主要原因是在这一层中存在一个“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并转化为热能,使得上部空气温度升高。

- 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很少有上下对流,因此被称为“平流”。

- 人类活动影响:

- 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

- 气流稳定,适合高空飞行,民航客机通常在这一层底部巡航;

- 但人类排放的氟氯烃类物质会破坏臭氧层,导致“臭氧空洞”,这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环境问题。

3. 高层大气 —— 无线电通信的“帮手”

从平流层顶继续向上,直到约3000千米的高度,统称为高层大气。

- 电离层:位于约80–500千米的高度,含有大量带电粒子(离子和自由电子)。它有一个重要功能:能够反射短波无线电波,使无线电信号可以绕过地球曲面传播到远距离,实现远距离通信。

- 在太阳活动剧烈时,电离层会受到干扰,影响通信和导航系统,甚至导致极光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人造卫星、空间站等航天器大多运行在高层大气之外的宇宙空间中,但发射过程中必须穿过这一层。

三、太阳光是怎么被大气处理的?

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的根本来源。但太阳光并不是全部都能到达地面,它在穿过大气时会被不同程度地削弱。这个过程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吸收、反射和散射。

1. 吸收作用 —— 有选择地“吃掉”某些光线

大气中的某些成分会选择性地吸收特定波长的太阳辐射:

- 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保护地表生物;

- 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

- 可见光:大部分能穿过大气,被地面吸收。

正因为这种选择性吸收,太阳光中的有害部分被过滤掉,而有利于植物生长和人类视觉的可见光则顺利抵达地面。

2. 反射作用 —— 把阳光“弹回去”

云层和大气中的大颗粒物(如尘埃)会将一部分太阳辐射直接反射回太空。这种反射没有选择性,所有波长的光都会被同等程度地反射。

举个例子:夏天多云的白天,虽然太阳仍在,但气温不会特别高,就是因为厚厚的云层反射了大量阳光,减少了地面接收到的能量。

3. 散射作用 —— 让天空变成蓝色

散射是指阳光遇到微小颗粒或气体分子时,向各个方向分散的现象。它的特点是具有选择性:波长越短的光越容易被散射。

太阳光中,蓝光和紫光的波长最短,最容易被散射。虽然紫光散射更强,但人眼对蓝光更敏感,且太阳光中蓝光含量比紫光多,所以我们看到的晴朗天空呈现蔚蓝色。

到了日出和日落时,太阳斜射穿过更厚的大气层,蓝光被大量散射掉了,剩下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穿透过来,因此天空呈现红色或橙色的美丽景象。

四、大气如何给地球“保暖”?

白天太阳照耀,地面升温;夜晚没有太阳,地面应该迅速降温才对。可为什么很多地方夜间并不会变得极冷?这就要归功于大气的“保温效应”。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步来理解:

第一步: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并升温

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使地面温度升高。

第二步: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释放热量

地面变热后,会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这种辐射称为“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

第三步: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逆辐射

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能够强烈吸收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自身增温。然后,大气也会向外辐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是朝向地面的,称为“大气逆辐射”。

正是这部分逆辐射,把热量重新返还给地面,减缓了地面的降温速度,起到了类似“保温毯”的作用。

这种机制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注意,温室效应本身是自然现象,是地球维持适宜温度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它,地球平均气温将降至-18℃左右,生命难以生存。

但我们也要警惕人为增强的温室效应。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出过多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保温能力过强,引发全球气候变暖,这才是当前需要应对的问题。

五、空气为什么会流动?——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

你有没有想过,风是怎么来的?其实,风的本质就是空气的水平运动,而这种运动的根源在于“冷热不均”。

1.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起点

假设有一块陆地和一片湖泊,在阳光照射下,陆地升温快,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区;而湖面升温慢,空气相对较冷,下沉形成高压区。

这时,近地面的空气就会从高压区(湖面)流向低压区(陆地),而高空的空气则从陆地上方向湖面上方流动,形成一个闭合的环流圈。这就是最简单的热力环流。

生活中常见的“海陆风”、“山谷风”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表现。

2. 风是如何形成的?——从力的角度分析

当空气开始水平运动时,就形成了风。风的方向和速度受到多个因素影响,主要包括:

(1)水平气压梯度力

这是风形成的原始动力。只要有气压差,就会产生从高压指向低压的力。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风最初是垂直于等压线吹的。

(2)地转偏向力

由于地球自转,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会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这个力不影响风速,只改变风向。当它与气压梯度力平衡时,风向会与等压线平行,这种情况常见于高空。

(3)摩擦力

近地面的空气还会受到地面摩擦的影响,这个力会减小风速,并使风向偏向低压一侧。因此,在近地面,风向通常与等压线成一定夹角,但仍从高压指向低压。

- 气压梯度力决定风的起始方向;

- 地转偏向力使风向发生偏转;

- 摩擦力让近地面风速减小、风向斜穿等压线。

另外,等压线越密集,表示气压梯度越大,风力也就越强。这也就是为什么天气预报中常说“等压线密集区域风力较大”。

六、这些知识能帮我们理解什么?

学完这些内容,你会发现地理并不是死记硬背的学科,而是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身边现象的工具。

比如:

- 为什么赤道地区对流层更厚?因为那里太阳辐射强,地面温度高,对流更旺盛。

- 为什么坐飞机时飞得越高反而越平稳?因为进入了平流层,气流以水平为主。

- 为什么阴天白天不太热?因为云层反射了大量太阳光。

- 为什么冬天晚上容易结霜?因为晴朗无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散热快。

掌握这些原理,不仅能应对考试中的图表题、分析题,还能提升你对自然世界的感知力。

高一地理必修一的内容看似抽象,但只要抓住“能量传递”和“物质运动”这两条主线,就能理清思路。大气的组成决定了它的性质,垂直分层反映了不同高度的物理特征,而热力作用和风的形成则是能量驱动下的动态表现。

建议同学们在学习时多结合示意图,比如课本第29页的大气垂直分层图、热力环流示意图、等压线图等,动手画一画、标一标,理解会更加深刻。

地理的魅力,在于它连接着宇宙与生活。愿你在探索大气奥秘的过程中,既能收获知识,也能感受到自然的奇妙。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刘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
  2. 邓教员 清华大学 自动化系
  3. 彭教员 集美大学 应急管理
  4. 杨教员 中国农业大学 化学与应用化学
  5. 阮教员 重庆邮电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6. AN教员 中央美术学院 人文 - 艺术历史
  7. 姚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美术教育师范
  8. 刘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
  9. 向教员 四川外国语大学 基础日语
  10. 刘教员 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