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中老师作文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1-23】
春天的风总是来得悄无声息,却总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唤醒沉睡一冬的记忆。那天,阳光并不刺眼,空气里飘着一点青草和泥土混合的味道,我站在校门口不远处的小巷口,目光落在墙边那一片爬山虎上。它们攀着砖墙一路向上,嫩绿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摆动,像一群孩子踮着脚张望这个世界。
可就在几个月前,这里并不是这样。
那时的墙角堆满了塑料袋、废弃的饭盒、揉成团的作业纸,还有不知谁扔下的烂苹果,散发着酸腐的气味。每到放学路过这儿,我都会下意识地屏住呼吸,加快脚步。脚下的地面黏糊糊的,踩上去总让人心里发毛。抬头看天,灰蒙蒙的,像是被一层看不见的膜罩住了。没人愿意在这里多待一秒,更别说弯腰捡起一个空瓶子。
直到那天,我看见她。
她穿着一件浅蓝色的衬衫,袖子利落地挽到手肘,手里握着一把旧扫帚。没有手套,没有口罩,她就这样蹲在地上,一片一片地捡拾那些被人丢弃的垃圾。她的动作很慢,却很认真,连夹在砖缝里的小纸屑都不放过。风吹起她的发丝,扫帚划过地面发出“沙沙”的声音,像一首低低的歌。
我认得她,是初一教我们语文的李老师。平时上课,她话不多,但每句话都清晰有力。她从不拖堂,但从不敷衍。她批改作文时会在空白处写长长的评语,有时甚至比我们的原文还多。可我从没想过,会在这样一个脏乱的地方,看见她弯着腰,一点一点地清理着这片被所有人忽视的角落。
我站在不远处,手里攥着刚喝完的饮料瓶,突然觉得它变得异常沉重。我想走过去扔进垃圾桶,可又迟疑了——因为那个桶早就满了,周围全是溢出来的垃圾。最后,我还是把它轻轻放在了离她不远的地上,然后小声问:“老师,您为什么要来扫这里?这又不是您的工作。”
她停下动作,直起腰,看了我一眼,笑了笑:“你觉得它应该是谁的工作?”
我没说话。
她把扫帚靠在墙边,拍了拍手上的灰尘:“我知道很多人觉得,清洁是保洁员的事,环保是政府的事,好像跟自己没关系。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垃圾,是谁扔的?”
我低头看着自己的鞋尖。
“我们每个人都在制造垃圾,”她继续说,“可我们又总希望别人去收拾。如果今天我不来扫,明天不来扫,后天也不来扫,那这里会变成什么样?再过一年,这片墙边会不会连站人的地方都没有了?”
她的声音不高,却像锤子一样敲在我的心上。
那天之后,我开始注意自己的行为。喝完的饮料瓶会拧紧盖子,放进垃圾桶;吃完的零食袋也不再随手一丢;看到地上的纸团,哪怕不是我扔的,也会顺手捡起来。有一次,一个低年级的学生当着我的面把冰棒棍扔在地上,我走过去捡起来,递还给他:“垃圾桶就在前面五米。”
他愣了一下,脸红了,接过棍子跑向垃圾桶。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李老师那天为什么要这么做。她不是在打扫一片垃圾,她是在种下一种意识——一种关于责任的意识。
后来,那片墙边真的慢慢变了。先是有人开始把垃圾扔进桶里,接着有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清理角落,再后来,学校在那面墙上画了一幅环保主题的涂鸦,还挂了几个分类垃圾桶。爬山虎越长越茂盛,春天一到,整面墙都绿了,像披上了一件柔软的毯子。
我常常坐在旁边的小木椅上,看着来来往往的学生。有些人会停下来看一眼墙上的画,有些人会主动把垃圾分好类扔进去,还有些人会指着爬山虎说:“你看,它都爬到二楼了!”
这些细节,李老师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但她一定希望看到。
其实,老师教给我们的,从来不只是课本上的知识。真正的教育,往往藏在那些看似“多余”的举动里。比如她弯腰捡起一个塑料袋的瞬间,比如她面对恶臭却依然平静的表情,比如她说“我们能弄出来,就能放回去”时的语气。
这些,比任何一节语文课都更深刻地影响了我。
说到学习,很多人只盯着分数、方法、技巧,好像只要掌握了“正确姿势”,成绩就能自动提升。可我觉得,真正的学习,是从学会观察生活开始的。李老师没有讲过一句“你们要保护环境”,但她用行动告诉我:一个人对待小事的态度,决定了他能走多远。
这种态度,才是学习最根本的动力。
我们总在寻找高效的学习方法,比如番茄工作法、费曼技巧、错题本整理、知识图谱构建……这些工具确实有用,但如果你内心没有一种“我要把它做好”的责任感,再好的方法也只是摆设。
举个例子。很多学生抄错题,抄完就扔在一边,从不回头看。为什么?因为他们把“抄错题”当成任务,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真正有效的方法是:每抄一道题,都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1. 我为什么会错?是概念不清,还是计算失误?
2. 这道题背后考察的是哪个知识点?能不能用别的方法解?
3. 下次遇到类似题型,我该怎么避免再错?
这三个问题,不需要复杂的工具,只需要一点点责任心。就像李老师扫地时,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真心希望这个地方变干净。
再比如,背英语单词。很多人背了忘,忘了背,最后干脆放弃。可你有没有试过,把每天背的10个单词,用它们写一段小对话?或者编一个搞笑的故事?甚至发一条只有自己看得懂的朋友圈?当你开始“使用”单词,而不是“应付”单词时,记忆就会变得自然。
这背后,依然是责任感在起作用——你不再是为了应付老师而背,而是为了“我一定要掌握它”。
家庭教育也是一样。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成绩下滑,第一反应是报班、加作业、批评指责。但他们忘了,孩子最需要的,往往不是更多的任务,而是一个能让他愿意主动学习的环境。
李老师没有孩子,但她给了我一种家庭教育的启示:身教,永远比言传更有力量。
你希望孩子爱读书,家里就不能只有手机和电视;你希望孩子有耐心,自己就不能一遇到问题就发脾气;你希望孩子有责任感,你就不能一边抱怨社会一边乱扔垃圾。
我见过一位父亲,每天晚饭后都会拿出一本书坐在客厅读,从不强求孩子也读。可三年后,他的女儿自己买了一盏台灯,每天写完作业就坐在沙发上翻书。她说:“我爸都不玩手机,我干嘛要玩?”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回到学习本身。我们常常把学习当成一场竞赛,盯着排名、分数、重点中学。可学习的本质,其实是理解世界、解决问题、成为更好的自己。它不该是痛苦的折磨,而应是一种持续的好奇与行动。
所以,与其焦虑“怎么提高分数”,不如先问问自己:
- 我是不是真的想学明白这个知识点?
- 我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它讲清楚?
- 我能不能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影子?
比如学物理中的“摩擦力”,你可以观察自行车刹车时轮胎和地面的互动;
学数学中的“比例”,你可以算算家里水电费的单价;
学语文中的“描写”,你可以试着写一段你放学路上看到的风景。
当你开始用知识去解释生活,学习就不再是负担,而成了探索的乐趣。
我想说,教育最珍贵的东西,往往不是写在教材里的,而是藏在某个老师不经意的举动中。就像李老师扫地的那个下午,她没有讲课,没有布置作业,但她教会了我:改变,可以从一个微小的行动开始;责任,不在于你说什么,而在于你做什么。
现在,每当我看到有人随手扔垃圾,我会想起那片爬山虎,想起那个穿着蓝衬衫的背影。我也希望,有一天,当某个学生看到我在捡起地上的纸团时,他也会停下来,想一想。
然后,悄悄地,弯下腰。
搜索教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张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经济学
- 王教员 北京理工大学 网络空间安全
- 张教员 北京大学 生物与医药
- 何教员 西安汽车大学 汽车工程
- 潘教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消防工程
- 马教员 中国政法大学 法学
- 郭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金融工程(大一英语专业)
- 徐教员 北方工业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 陈教员 北京邮电大学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 刘教员 太原理工大学 软件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