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教学背后的努力与思考:一位教师团队的真实分享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23】
在一所普通中学的七年级教学楼里,每天清晨总能看到几位数学老师早早来到办公室,打开电脑、翻看教材、调试课件,为即将开始的一天课程做最后的准备。他们不是在应付工作,而是在用心经营一门学科、一群学生、一段成长的旅程。
这个由六位老师组成的七年级数学备课组,用一学期的坚持与协作,书写了一段关于教学、责任与成长的真实故事。
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总结,更是一次对日常教学工作的深度回望。它没有华丽的数据包装,也没有夸张的成果渲染,只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反思与期待。如果你是一位家长,想了解孩子在学校如何学习数学;如果你是一位年轻教师,正在寻找教学的节奏与方向;
或者你只是关心基础教育的人,这篇文章或许能让你看到课堂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集体备课:不是走过场,而是教学的“导航仪”
很多人以为,初中数学教学就是照着课本讲例题、做练习。但在这个备课组看来,真正的教学从翻开教材前就开始了。每学期初,六位老师会聚在一起,系统研读整本教材,讨论每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重点难点,甚至每一节课可能遇到的学生反应。
他们称之为“心中有数”。比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之前,老师们会提前梳理: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简单的等量关系,但真正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并建立方程模型,是七年级的一个重要跨越。因此,不能一上来就讲解法,而要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感受到“设未知数”的必要性。
为了实现这一点,他们在集体备课中设计了多个生活情境:比如“小明买文具花了15元,买了3支笔和1个本子,本子5元,每支笔多少钱?”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尝试用 \[ x \] 表示笔的价格,列出方程 \[ 3x + 5 = 15 \]。
这个过程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做,而是通过提问、讨论、试错,让学生自己“发现”方程的价值。
这种教学设计的背后,是集体智慧的积累。有的老师擅长设计练习题,有的老师善于组织课堂活动,大家把各自的思路拿出来讨论、优化,最终形成共享的教学方案。即使是日常的“快餐式备课”——也就是临时调整教学内容或节奏——也能迅速达成共识,因为基础框架早已在集体讨论中建立。
教学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团队协作的艺术
在这个备课组里,没有“你的课”和“我的课”之分,只有“我们的教学”。一位老师在准备《展开与折叠》这节几何课时,发现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理解困难。她尝试用纸盒做实物演示,但效果有限。于是她在组内提出问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让学生‘看到’展开过程?”
很快,另一位老师分享了自己制作的动画课件:一个正方体慢慢拆开,六个面依次展开成平面图,过程中标注每个面的位置关系。这个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了“相对面”、“相邻面”的概念。后来,这节课被选为校级研讨课,吸引了其他年级老师的观摩。
这样的资源共享在组内已是常态。孟凡军老师每天坚持制作课件,从不依赖现成资源;朱红英老师擅长分层作业设计,能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差异化的练习;仇洁老师则特别关注复习课的逻辑结构,善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他们并不把经验当作个人资本,而是主动拿出来供大家参考、修改、再使用。
更难得的是,他们形成了定期交流的习惯。课间十分钟、午休时间,甚至放学后,常常能看到几位老师围在一起讨论某个题目的讲法是否清晰,某个概念是否解释到位。这种非正式的教研,反而比正式会议更容易碰撞出灵感。
学生不是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种
在这个团队的教学理念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有思考能力、有探索欲望的个体。因此,他们的课堂不追求“讲得多”,而追求“学生动得多”。
以“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例,传统教法往往是老师演示步骤: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但这个备课组选择让学生先尝试解决简单方程,比如 \[ 2x + 3 = 7 \],然后引导他们思考:“你是怎么想到要先减3的?依据是什么?”
这个问题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有的说“因为我想让左边只剩下 \[ 2x \]”,有的说“两边同时减3,等式还成立”。老师顺势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
\[ \text{如果 } a = b,\text{ 那么 } a + c = b + c \quad \text{和} \quad a - c = b - c \]
\[ \text{如果 } a = b,\text{ 那么 } a \cdot c = b \cdot c \quad (c \neq 0) \]
通过这样的推理过程,学生不再机械记忆“移项要变号”,而是理解了背后的操作逻辑。这种理解一旦建立,面对复杂方程如 \[ 3(x - 2) = 2x + 4 \] 时,学生也能自主分析解题路径。
课堂上,老师们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在学习“几何图形初步”时,学生被要求用剪刀和彩纸制作各种多边形,观察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有学生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四边形好像是360°”,老师就引导他们尝试分割四边形为两个三角形,从而推导出结论。
这种“做中学”的方式,让抽象的数学变得可触摸、可体验。
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走得慢”的人
教育的公平,不在于让所有人同步前进,而在于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这个备课组特别重视学困生的辅导。他们发现,有些学生不是不努力,而是基础薄弱、方法不当,导致越学越吃力。
于是,几位老师自发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辅导。仇洁、朱红英、谢峰等老师常常在午休或放学后留下几个学生,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有学生连“负数加减”都混淆,他们就用温度计、电梯楼层等生活例子帮助理解。
辅导不是重复讲课,而是诊断问题。一位学生总在解方程时出错,老师发现他不是不会步骤,而是计算时符号处理混乱。于是专门设计了一组“符号专项训练题”,并教他用颜色笔标注正负号,逐步建立正确的运算习惯。
这种个性化支持,让一些原本对数学失去信心的学生重新找回了学习的动力。有家长反馈:“孩子以前一写数学作业就哭,现在虽然还是慢,但愿意试了。”
教研不是任务,而是专业成长的路径
除了日常教学,这个团队还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每位老师每学期都要上一节示范课,其他老师全程听课、记录、评课。评课时,大家不讲客套话,而是聚焦具体问题:这个导入是否有效?学生的参与度如何?难点突破是否到位?
比如在一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公开课后,老师们讨论:“为什么在讲解‘移项’时,学生会出现‘从左边移到右边要加号’的误解?”经过分析,发现是教学语言不够精确——老师说“把+3移到右边变成-3”,但没有强调“等式两边同时减3”的本质操作。这个反思促使大家在后续教学中更加注重语言的严谨性。
他们还把教学中的思考写成论文,参加省级评比。虽然获奖不是目的,但写作过程迫使他们系统梳理经验、提炼观点。有老师写道:“当学生问‘为什么要这样解’时,我们的回答不应只是‘这是规则’,而应是‘因为这样操作不会改变等式的成立性’。”这种从经验到理论的转化,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他们也在反思:哪些地方还可以更好?
这个团队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们在总结中坦诚地指出自己的不足:
一是对教材的解读还不够深入。有时过于依赖教参,缺乏对知识本质的追问。比如“为什么负负得正?”这个问题,很多老师只能讲规则,难以从数学原理上解释。他们意识到,要教好数学,自己必须先理解得更深。
二是听课评课的能力有待提升。目前的评课还停留在“这节课气氛好”“那个活动有趣”的层面,缺乏从教学目标、学生思维发展、课堂结构等维度进行系统分析的能力。
三是理论学习不足。平时忙于教学,很少阅读专业书籍或期刊。他们计划下学期每人每月读一篇教育文章,定期分享心得,用理论指导实践。
这些反思没有自我贬低,而是展现出一种清醒的进取心。他们知道,教育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而是持续学习的过程。
写给家长和关心教育的人
如果你是家长,可能会问:我的孩子在学校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数学课?这篇文章或许能给你一个答案。它不是一个完美的教学样板,而是一个真实、努力、不断改进的团队日常。
他们不追求“快”,而是追求“懂”;不强调“刷题”,而是重视“思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哪怕他进步缓慢。他们相信,数学不只是考试的工具,更是训练逻辑、培养耐心、建立自信的途径。
如果你也在思考如何帮助孩子学好数学,不妨记住这几点:
- 多问“为什么”,少说“记住就行”;
- 允许犯错,把错误当作学习的机会;
- 用生活中的例子帮助理解抽象概念;
- 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解释解题过程。
教育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它需要教师的投入、家长的支持、学生的努力,以及对成长本身的耐心与尊重。这个七年级数学备课组的故事,正是这种合力的缩影。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陈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能源动力
- 陈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能源动力
- 陈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刘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车辆工程
- 胡教员 合肥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张教员 北京外国语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刘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
- 邓教员 清华大学 自动化系
- 彭教员 集美大学 应急管理
- 杨教员 中国农业大学 化学与应用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