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在识字、阅读与表达中培育学习力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23】
新学期的钟声悄然敲响,教室里的阳光洒在整齐的课桌上,孩子们的笑声在走廊回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站在讲台上,面对的是50张充满好奇与潜力的小脸。他们刚刚走过一年级的启蒙之路,带着初步的识字能力、书写习惯和对故事的热爱,迈入了二年级的学习阶段。
这个阶段,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一次学习方式的悄然转型——从“学会认字”走向“用字理解世界”,从“听故事”走向“表达自己”。
这学期,我执教的二年级五班,整体学习氛围积极向上。多数孩子已经养成了基本的课堂纪律和作业习惯,尤其令人欣慰的是,班上有四十多位学生表现出对阅读的浓厚兴趣。他们在课间主动翻阅绘本,在图书角安静地沉浸于童话世界,甚至能主动和同学分享读到的情节。
这种自发的阅读行为,不是靠强制完成的阅读打卡,而是源于内心对故事的好奇与喜爱。这让我意识到,阅读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悄然发芽,而我的任务,是为这颗种子提供更肥沃的土壤、更充足的阳光。
当然,班级中也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在学习习惯上仍显薄弱:书写潦草、注意力不集中、课堂表达缺乏条理。这些现象提醒我,教学不能只关注整体进度,更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节奏。教育不是齐步走的行军,而是帮助每一名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向前迈进一步。
因此,本学期的教学重心,不仅是完成课本内容,更是通过识字、阅读、表达三大主线,构建一个支持每个孩子发展的学习生态。
识字:从“认得”到“用得”,让汉字活起来
二年级的识字任务依然繁重。本册教材要求学生认识500个汉字,会写380个。这些字,不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构成语言、理解文本的基础工具。如果识字教学停留在“读音—字形—组词”的机械重复,孩子们很快就会感到枯燥。我更愿意把识字看作一场“汉字探险”。
比如在学习“森”字时,我会引导学生观察它的结构:“你看,三个‘木’叠在一起,是不是像一片密密的树林?”接着,我们联系生活:“你在哪儿见过‘森’字?森林公园?森林超市?”再延伸到课文中的句子:“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记住了字形,更理解了字义,并在语境中学会了使用。
我特别重视“在生活中自主识字”这一目标。鼓励孩子们在超市、路牌、广告中发现汉字,并带到课堂上分享。有一次,一个孩子兴奋地告诉我,他在爸爸的手机上看到了“支付”两个字,还知道这是“用手机买东西”的意思。这种源于真实生活的识字经验,远比课堂上的重复抄写更深刻。
书写教学则强调“规范、端正、整洁”。我不会要求学生一遍遍抄写生字,而是注重书写的质量。每一笔的起笔、运笔、收笔,我都用慢动作示范,让学生观察笔画的走向。我们还会进行“写字小医生”活动,互相检查作业,找出书写中的问题,比如“‘木’字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心’字的三点要错落有致”。
这种互评机制,不仅提升了书写质量,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责任感。
阅读:从“读通”到“读懂”,让文本成为思维的跳板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本册教材共有34篇课文,围绕八个主题整合编排,如“春天的发现”“关爱他人”“动脑筋想办法”等。这些主题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生活关联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
我的阅读教学,不追求“把课文读得有多流利”,而是关注“你从课文里想到了什么”。比如在学习《小柳树和小枣树》时,课文讲述了小柳树因自己长得好看而骄傲,小枣树虽不起眼却能结出果实。读完后,我没有直接总结“不能骄傲”的道理,而是问学生:“如果你是小柳树,你会怎么想?你觉得小枣树为什么不说它?
”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小枣树可能觉得每个人都有优点”“小柳树后来知道自己错了,也挺勇敢的。”这样的讨论,让文本不再是单向的说教,而成为学生表达观点、理解人性的媒介。
朗读训练也贯穿始终。我常采用“角色扮演读”的方式,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语气和情感。比如《从现在开始》一课中,猫头鹰、袋鼠、猴子轮流当“万兽之王”,说话的语气各不相同。孩子们在朗读中自然地加入了表情和动作,课堂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剧场。
这种沉浸式的朗读,不仅提升了语感,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文本。
课外阅读的延伸同样重要。班级图书角的建设,不是简单地放几本书,而是定期更新、分类整理,并设立“本周推荐书单”。我还会邀请家长参与“亲子阅读”活动,鼓励家庭共读一本书,并在班级分享会上讲述阅读体验。一个孩子在分享《猜猜我有多爱你》时说:“我妈妈也这样抱我,她说她的爱从家一直到月亮。
”那一刻,阅读不再是任务,而是情感的传递。
表达:从“敢说”到“会说”,让语言成为思维的出口
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语言表达的爆发期。他们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但往往词不达意,逻辑混乱。因此,培养“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说话有礼貌、有条理”的习惯,是本学期的重要目标。
口语交际课是我最重视的环节之一。教材中的“口语交际”栏目,如“有趣的动物”“我最喜欢的玩具”,都是贴近孩子生活的话题。在“有趣的动物”这一课中,我让学生带一张动物图片或玩具来学校,并准备三句话介绍它:它叫什么?它长什么样?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我们采用“小组轮流说—全班分享”的形式,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表达。对于表达困难的学生,我会提供句式支架,比如“我觉得______最有趣,因为______。”这种结构化的引导,帮助他们组织语言,逐步建立表达的自信。
写话教学则从“写一句话”开始,逐步过渡到“写一段话”。教材要求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并了解日记格式。我设计了“每日一句话”活动,让学生用一句话记录当天最开心或最难忘的事。
起初,很多孩子只会写“今天我吃了苹果”,后来经过引导,逐渐加入细节:“今天妈妈给我切了一个红红的苹果,甜甜的,我吃了两块。”这种微写作,降低了写作的门槛,也让学生体会到“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乐趣。
我还特别重视词语的积累与应用。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栏目,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词语接龙”“词语开花”等游戏,让词汇在语境中活起来。比如学习“美丽”一词,我们会一起想它的近义词:“漂亮”“好看”“绚丽”;再用它造句:“春天的花园真美丽。”“她穿着一条美丽的裙子。
”当学生在写话中主动使用这些词语时,我会在作业本上画一颗小星星,作为鼓励。
学习习惯:在细节中培育终身学习的能力
知识可以遗忘,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伴随一生。本学期,我特别关注书写习惯、倾听习惯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书写方面,除了前文提到的规范训练,我还设立了“书写进步榜”,每周评选“书写小明星”,不一定是写得最好的,而是进步最明显的。这种正向激励,让原本书写潦草的学生也有了动力。
倾听习惯的培养则通过“复述训练”来实现。在听完一个同学的发言后,我会请另一位学生复述:“刚才小明说了什么?”这不仅锻炼了听力,也教会学生尊重他人表达。对于插话、打断等行为,我会温和但坚定地提醒:“请等别人说完,再举手发言。”
自主学习意识的激发,体现在“前置自学提纲”的使用上。在学习新课前,我会设计简单的预习任务,如“圈出生字”“读通课文”“提出一个问题”。这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学习更具主动性。一个孩子在预习《我是什么》时问:“水真的可以变成云吗?”这个问题引发了全班对水的三态变化的讨论,甚至延伸到了科学课的内容。
教学的挑战与反思:在动态中调整策略
尽管教学计划已经制定,但真实的课堂永远充满变数。识字、写字和课文朗读,依然是教学的难点。有些学生拼音基础薄弱,导致识字困难;有些学生手部肌肉发育不成熟,书写速度慢且不规范。对此,我采取分层教学策略: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更多的个别辅导和重复练习;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鼓励他们阅读更复杂的文本,尝试写小故事。
教材的开放性结构为教学提供了灵活性。八个专题的整合设计,让我可以围绕主题拓展学习内容。例如在“动脑筋想办法”这一单元,除了课文《称象》《玲玲的画》,我还补充了《乌鸦喝水》《曹冲称象》等故事,组织“聪明的小孩”故事会,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
教育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段漫长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习的引导者、习惯的培育者、兴趣的点燃者。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有的开花早,有的结果晚,但只要给予适宜的阳光和雨露,他们终将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这学期,我将继续坚守讲台,用耐心陪伴成长,用智慧激发潜能,用热爱点燃每一个孩子心中的学习之火。因为我相信,真正的教育,不在于教会了多少字,背了多少诗,而在于是否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愿意探索、敢于表达、热爱学习的种子——而这,正是我作为教师最深的期待。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陈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能源动力
- 陈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能源动力
- 陈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刘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车辆工程
- 胡教员 合肥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张教员 北京外国语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刘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
- 邓教员 清华大学 自动化系
- 彭教员 集美大学 应急管理
- 杨教员 中国农业大学 化学与应用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