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35636 010-64450797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家庭教育小案例

家庭教育小案例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5-15
家庭教育小案例

河南洛宁县的贾容韬,原是该县服装鞋帽公司的经理,为了把一双儿女培养成才,忍痛关掉生产红火的工厂去陪读,潜心研读了数百本教育专著,终于将一双儿女送上了重大大学,他自己,也成了闻名全国的教育专家。

在贾容韬的帮助下,900多名厌学孩子成为优等生,400多名网瘾少年成功戒掉了网瘾,80多名辍学儿童重返校园。为使该成功案例能供更多的人参考,故在此将主要内容概述如下(具体见王卫、永存《培育大学生儿子:老爸意外成为教育专家》,载《家庭》第4期(上半月),P11-13)。

孩子成绩差得让父亲绝食。贾容韬有一女儿贾蕾,儿子贾毅,女儿大儿子2岁。为了一双儿女的学习,贾容韬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结果却令他很失望。一次考试贾蕾只考了70分,为此贾容韬伤心得躺在床上唉声叹气,两天两夜不吃不喝,对女儿说:“你差30分才够100分,我至少要绝食三天。

”贾毅抱怨父亲“只认分数不认女儿,算什么父亲?跟只认钱不认人没啥区别。” 贾容韬又伤心又委屈,喊道:“我为谁呀?不就是为你们吗?”他跳下床,抄起东西就摔,当然是抓酱油瓶子,拣不值钱的东西撒气。

女儿成绩不好,儿子也不争气。一是上网玩游戏,二是与同学打架,并且屡教不改,差点被学校开除。

惊回头,养儿不是养猪。19度,贾容韬出差到郑州去看表哥时,发现往日温馨整洁的家,如今冷锅冷灶的,桌上积满了灰尘,墙角挂着蛛网,表哥独自病恹恹地躺在床上,混浊的泪水无声地从蜡黄的脸上流下来,说:龙龙以前是多好的孩子啊,后来我明明看到他讲究吃穿,不走正道,却因为工作忙没有管他。

是我害了他呀,也毁了这个家!原来,表哥的儿子龙龙寄宿在学校,离开了父母的管束,像脱缰的野马,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后来竟染上了毒瘾,导致因犯抢劫罪被判刑四年,表嫂气疯了,脱光衣服在大街上乱跑,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回家后,贾容韬想起表哥的泣血哭号,一整夜翻来覆去睡不着:任何成功都弥补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想着如果任由犯有“游戏海洛因”病症的儿子贾毅,如果任由他滑下去,终有一天会变成龙龙那样……想着想着,冷汗顺着他的脊背往下淌。

要教育孩儿,自己需先受教育。贾容韬心想,求人不如求己,与其把孩子推给学校,推给别人,还不如把自己变成教育内行。为此他毅然实施三戒——戒烟、戒酒、戒麻将,又订了几种杂志报纸,买来了一大堆名人传记和教育专著,将全部业余时间用来读书。

过去,贾容韬和孩子聊天谈心,总是那句重复了几千遍也不嫌烦的“要努力学习呀”,现在他说提“李政道当年……,林肯小时候……”。

当贾容韬第一次问儿子心情好不好时,贾毅大吃一惊:最近我没有和别人打架呀,也没有考试呀!他小心翼翼地看着父亲说:“有啥事?直说吧!” 贾容韬被儿子噎得喘不过气,讪讪地说:“以前我不知道儿子不是猪,不对,我是说养儿子不是养猪,不能喂饱就万事大吉,还要关心儿子的喜怒哀乐。

以后我要像歌词里说的那样,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贾毅沉默了一会儿,红着眼睛说:“老爸,谢谢你明白儿子不是猪。比起衣食,我真的更需要精神上的关爱,盼望遇事可以和老爸商量,烦恼了可以向老爸诉说。

” 贾容韬眼眶也湿润了:这么多年来,儿子是第一次和自己掏心掏肺地说话!

期末考试,贾蕾数学只考了60多分,回到家里,她先让母亲做了几个好菜,然后在饭桌上不停地给父亲夹菜说:“爸,吃得饱饱的,把四天的饭都吃进去。”60多分,按惯例,贾容韬会绝食四天。

不料父亲始终微笑着,贾蕾越发脸白,暗想:这是暴风骤雨前的平静!贾容韬没生气,是因为刚读完教育家魏书生的书。魏老师说:考砸了,正是孩子最痛苦、最伤心的时候,做父母的再打骂一顿,再给压力,那不是往孩子伤口撒盐吗?有本事的父母应该帮孩子拿出提高成绩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没本事的至少要鼓励鼓励孩子。

贾容韬收起数学试卷,很义气地对女儿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初中时你多辉煌啊,数学还考过满分呢。以你的聪明,只要用心,下次一定能考好。

贾蕾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用怀疑的目光看着父亲:你不绝食?贾容韬一本正经地说:你考砸了,我为什么要挨饿?贾蕾“哇”地一声哭了:爸爸,只要你相信我,我就有信心!自信的孩子一定能成功。

高考时,贾蕾数学考了138分(满分150分),顺利考上了重大大学——上海财经大学。

家庭和谐,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在此之前,贾容韬夫妻之间的战争已经进行了十几年,俩人还去过民政局闹离婚,只是因为贾容韬的一个离了三次婚的朋友跟他说起离婚后的生活的时候,说是“如狼似虎”——走了一只狼,又来一只虎,一届不如一届,家庭才没有解体。

为了给孩子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贾容韬下决心和妻子建立友爱互助的关系。

为此,贾容韬下决心改变自己的坏脾气,他在床头写了一句话:“愤怒过后是后悔!”每当他要对妻子发火时,就赶紧往屋里跑,对着床头大声吼:“愤怒过后是后悔!”坚持一段时间后,贾容韬的脾气不再暴躁了,心胸也宽广了,而且变得越来越理解妻子,甚至发现她很美丽。

一天,妻子试穿新买的红色毛衣,在镜子前照来照去。贾容韬看得呆了:妻子身材苗条,在红毛衣的衬托下,脸若桃花,看上去温柔妩媚。他红着脸“吭哧”了半天说:真好看!结婚十几年,妻子还是第一次听到他的称赞,笑着说: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当天晚上,妻子一口气给贾容韬做了四个拿手的好菜。

贾容韬吃得很高兴,说:以后天天让太阳从西边出来!自此,夫妻俩又找到了初恋的感觉。也从此,十几年的家庭烽火岁月结束了,一双儿女星期天都愿意回家来,他们一进门就唱: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帮助孩子戒网瘾,关掉工厂做陪读。虽然这时候贾毅与父亲的关系亲如哥们,学习也比以往认真了很多,但网瘾一时还戒不了,后来居然被学校警告。贾容韬为此惊出一身冷汗。他考虑到贾毅住在学校,身边总有网友鼓动他去网吧,而贾毅的自控力又比较差,所以他决定关掉红红火火的工厂,和妻子一块儿去给儿子做陪读。

妻子起初有点不情愿,但贾容韬态度坚决:赚钱的机会以后还有,儿子的教育可误不得。

当贾毅看着父母背着一大堆行李来陪读时,马上沉下脸来:你们想当看守吗?贾容韬诚恳地说:你马上就要考大学了,到那时,咱们父子天各一方,今后在一起的日子恐怕少之又少,咱们要珍惜父子情分,多做两年伴,再说了,我也想静下心来读点书。

贾容韬夫妇在学校旁边租了一处房子,妻子负责伙食,丈夫负责转移儿子对网络游戏的兴趣。为此,贾容韬在家里支起了乒乓球桌,经常和儿子切磋球艺。每天清晨,贾容韬陪儿子去跑步。三个月后,贾毅不但乒乓球艺提高了不少,打球的兴趣越来越浓,而且在学校运动会包揽了长短跑冠军,这给了他极大的自信。

也因此,贾毅去网吧的次数渐渐少了。一天多次没去网吧的贾毅,在同学的鼓动下,又在网吧玩了一个通宵,第二天清晨才低着头走进家门。

贾容韬不但没有批评他,还端上热饭热菜,说:贾毅,虽然你又去网吧了,但你的进步是惊人的,进网吧的次数已经大大减少了,这证明你是有毅力的人,离成功不远了!连网魔这么强大的敌人你都能战胜,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贾毅激动得大喊:老爸万岁!贾容韬热泪盈眶。

后来,贾毅不但戒掉了网瘾,同他姐姐贾蕾一样,也考上了重点大学。

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2:

用了一晚上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宋丹丹的情感自传《幸福深处》,印象最深的是她用娓娓道来的笔触,写下的关于儿子巴图的段落篇章。巴图在六岁之前,生活在和睦温馨的家庭中,爷爷英若诚,父亲英达,母亲宋丹丹都是被媒体关注的公众人物,他经常跟父母一起接受媒体的采访,是个幸福得让人羡慕的孩子。

六岁生日之后,宋丹丹与英达婚姻解体,巴图先随父,后跟母,父亲再娶,母亲又嫁,。经历这一系列人生变故他,假如母亲的教养方式不当,他极容易成为那种心理有阴影,性格偏激的孩子。但是,他没有。

在宋丹丹细致的呵护和宽严适度的管教下,巴图在特殊的成长环境中,却学会了爱,学会了宽容,直至成长为一个快乐、幽默、懂事的青年。

这一切,与宋丹独特而理性的教子观有很大关系,现将其整理出来,供为人父母者借鉴:一不姑息孩子的“品质问题”巴图3岁时,宋丹丹和小阿姨带他去自由市场,巴图在一个卖书的地摊前停住,向小阿姨申请买一本。

小阿姨对他说:“管妈妈要,妈妈有钱!”“妈妈,我要这个!”巴图指着一本精装的连环画书,理直气壮地向妈妈张口。但是,宋丹丹却拒绝了他,并解释道:“这本书太贵了,妈妈需要考虑,可能你得等到妈妈下个月发工资。

”宋丹丹本意是不能让儿子感觉想要什么都唾手可得,养成他娇纵任性,自我中心的性格。巴图毕竟是孩子,他立刻作出他那个年龄孩子常见的举止,就是“哇”地一声大哭起来,然后坐在了地上。

面临此情此景,宋丹丹坚决地对小阿姨说“不要理他!”,“我们走。” 然后直直地往前走,并警告小阿姨不许回头。结果,巴图哭声渐小并快步跟上她们。

宋丹丹并没有就此罢休,回家后赶紧关起门来,跟三岁的巴图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提醒巴图他做了一件“特别丢脸”的事情,因为“想要什么不给就坐在地上大哭”是最令人讨厌的了,所以巴图今天的行为“很伤她的自尊”。

幼小的巴图眼泪一次次涌出眼眶并告诉妈妈:“我改”。我想,看到这个故事的父母,可能都会认为是宋丹丹小题大做。孩子要的是书又不是别的,何况年龄那么小。但宋丹丹的做法绝对正确,而且蕴涵着极深的心理学道理。

0—5岁是孩子性格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父母规范孩子的行为,训练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俗语“三岁看到老”及西方很多早期教育的理论都证明了这一点儿。

很多孩子年幼时,都有过跟巴图类似的行为,看到好东西就想要,达不到目的时就用哭来威胁父母,而很多父母因为爱,因为不忍心,往往迁就孩子,在孩子的哭声中妥协。结果,孩子凭借“哭”这个利器,在家中横行霸道,让父母束手无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私自利,为所欲为的不良性格。

用了一晚上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宋丹丹的情感自传《幸福深处》,印象最深的是她用娓娓道来的笔触,写下的关于儿子巴图的段落篇章。巴图在六岁之前,生活在和睦温馨的家庭中,爷爷英若诚,父亲英达,母亲宋丹丹都是被媒体关注的公众人物,他经常跟父母一起接受媒体的采访,是个幸福得让人羡慕的孩子。

六岁生日之后,宋丹丹与英达婚姻解体,巴图先随父,后跟母,父亲再娶,母亲又嫁,。经历这一系列人生变故他,假如母亲的教养方式不当,他极容易成为那种心理有阴影,性格偏激的孩子。但是,他没有。

在宋丹丹细致的呵护和宽严适度的管教下,巴图在特殊的成长环境中, 却学会了爱,学会了宽容,直至成长为一个快乐、幽默、懂事的青年。这一切,与宋丹独特而理性的教子观有很大关系,现将其整理出来,供为人父母者借鉴:一不姑息孩子的“品质问题”。

巴图3岁时,宋丹丹和小阿姨带他去自由市场,巴图在一个卖书的地摊前停住,向小阿姨申请买一本。小阿姨对他说:“管妈妈要,妈妈有钱!”“妈妈,我要这个!”巴图指着一本精装的连环画书,理直气壮地向妈妈张口。

但是,宋丹丹却拒绝了他,并解释道:“这本书太贵了,妈妈需要考虑,可能你得等到妈妈下个月发工资。”而宋丹丹对幼小的儿子出现的不良行为,既不姑息也不迁就,而是从严教导,让巴图自律而随和,从不“自我中心”。这种理性而明智的教养方式,值得家长深思。

二.孩子是夸大的。孩子生病都怕吃药。巴图却得意洋洋地告诉别人“我最不怕吃药了!”为什么呢?我们先看看《幸福深处》中记载的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巴图生病,医生开了中、西两种药。宋丹丹先给他吃了西药,他很乖。

宋丹丹就当着巴图的面对小阿姨说:“我发现巴图和别的小孩儿不一样,别的小孩儿吃药都哭,可他从来不哭,他不怕吃药。这一点他和别的小孩儿真的不同。”然后宋丹丹再把中药端给巴图。巴图捧着碗,烧得红红的小脸一副紧张的表情,闭着眼睛一口气就把药喝下去了。在场的人都对巴图赞不绝口。

从那次起,多么苦的药巴图都不怕了…从诸如此类的故事中,宋丹丹总结出这样一条经验:即: 孩子不是骂大的,孩子是夸大的。她认为:一定要经常发现孩子的优点,随时表扬,因为表扬比批评重要得多。她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当着别人的面她从不吝惜对巴图的夸奖,有一次巴图到医院去看望爷爷,她就对好几个护士讲他是多么懂事,巴图很注意地听着,然后悄悄走过来,咬着妈妈的耳朵小声儿说:“妈妈,我知道你多么爱我,因为你总是对人夸奖我。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赏识,孩子年幼且无助,又没有能力很好地评判自己,尤其需要父母的赏识和鼓励。在赞美和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更自信,更阳光。而宋丹丹不失时机的赞美,也为巴图奠定了快乐,自信,幽默,开朗的性格特质。三.让孩子心中装满爱。

宋丹丹和英达分手后,巴图的监护权先是给了英达,宋丹丹到美国调整心态,才发现,离开儿子是自己一生中犯下的最大的错误。受不了对儿子牵肠挂肚的思念,她归国后要回了儿子的“监护权”。宋丹丹意识到:父母离婚给未成年的孩子带来的,除了“害怕”就没有别的了。

他不可能懂,也没能力表达。所以,把巴图接到身边以后,她从来不在他面前讲他父亲半点“不好”,她不想让儿子在心里困惑父亲的为人。如果说从前英达在巴图心目中是榜样,是权威,是偶像,那么宋丹丹希望他一直相信这一点。

她还很形象地比喻说:“我从来不以为孩子越怨恨父亲,便越是会爱我。孩子的爱不是一盆水,倒给了爸爸,妈妈便没有了。它更像一口井,如果你在他幼小的时候教会他如何去爱,在他漫长一生中是受用不尽的,他会爱朋友,爱师长,爱生活,更爱父母。

而一个心里被灌输了”恨“的孩子,属于他的那口井就干涸了,他不爱父亲,同样不会爱母亲,他很自私,只爱自己。”为了让巴图心中无恨,装满爱。她让巴图帮她决定再婚的对象,条件是要爱她也爱他的。她促成了巴图跟继父之间的亲密感情。

难能可贵的是,在她家一个摆放生活照的中式柜子上,她还特意摆上英达和巴图的合影。使巴图明白血缘是不能忘记的。她这样处心积虑的结果,使得巴图没有背负父母之间的恩怨,成为再婚家庭中的情感大使,始终明亮,快乐,幽默,不但爱妈妈,爱继父,还爱继父的女儿,一个跟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姐姐。

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如何教育孩子则是一门艺术,宋丹丹凭着充沛的母爱和悟性,无师自通地掌握了这门艺术。我对宋丹丹的喜欢,源于她在春晚表演的几个小品。看了《幸福深处》之后,却不由自主地被她的教子方略,被她对孩子充满理性而智慧的爱而深深打动……

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3:

李嘉诚对两个儿子的培养教育抓的很早。他要求儿子生活上克勤克俭,不求奢华;事业上注重名誉,信守诺言。他特别教导儿子套考虑对方的利益,不要占任何人的便宜,要努力工作。当李泽钜和李泽楷到八、九岁时,李嘉诚召开董事会,就让儿子坐在专门设置的小椅子上列席会议。

开始兄弟俩觉得新奇好玩,瞪大眼睛,认真听父亲和各位董事讨论工作,有时大家争得面红耳赤,吹胡子瞪眼睛,兄弟俩吓得哇哇直哭,李嘉诚说:“孩子别怕,我们争吵是为了工作,正常现象,木不钻不透,理不辩不明嘛!”有一次李嘉诚主持董事会讨论公司应拿多少股份的问题,他说:“我们公司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我主张只拿9%的股份。

”董事们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争论不休。这时李泽钜站在椅子上说:“爸爸,我反对您的意见,我认为应拿11%的股份,能多赚钱啊”弟弟李泽楷也急忙说:“对只有傻瓜才拿9%的股份呢!”“哈哈,”父亲和同事们忍俊不禁。

他说:“孩子,这经商之道学问深着呢,不是1+1那末简单,你想拿11%发大财反而发不了,你只拿9%,财源才能滚滚而来。”实践李嘉诚的决策是英明的。公司虽然只拿了9%的股份,但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后来李泽钜和李泽楷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想在父亲的公司施展才华,干一番事业。

李嘉诚沉思了片刻说:“我的公司不需要你们!”兄弟俩都楞住了,说:“爸爸,别开玩笑了,您那么多公司不能安排我们工作?”李嘉诚说:“别说我只有两个儿子,就是有20个儿子也能安排工作。

但是,我想还是你们自己去打江山,让实践证明你们是否合格到我公司来任职。”兄弟俩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把他们推向社会,去经风雨,见世面,锻炼成材。兄弟俩到了加拿大,李泽钜开设了地产开发公司,李泽楷成了多伦多投资银行最年轻的合伙人。李嘉诚在香港常常打电话问兄弟俩有什么困难他可以帮助解决。

兄弟俩总是说:“谢谢爸爸的关心。困难是有的,我们自己可以解决。”其实李嘉诚不过是随便问问,并不真的想帮助他们解决什么困难。当然兄弟俩对父亲的为人最清楚了,你真的求他帮助解决困难,他也不肯帮助。

父亲的“冷酷”得似乎不近人情,但兄弟俩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兄弟俩在加拿大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把公司和银行办的有声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类拔萃的人物……两年后,李嘉诚把兄弟俩召回香港,满面春风地说:“你们干的很好,可以到我公司任职了。

”并面授他们一些经验说:“注重自己的名声,努力工作,与人为善,遵守诺言,这会有助于你们的事业。”

李嘉诚欣慰地看到两个儿子的迅速成长和出色业绩,终于可以心安理得地宣布退休了。每当人们称赞兄弟俩时,李泽钜说:“感谢父亲从小对我们的培养教育,它是最好的商业教师,尤其在教授“不赚钱”这点上。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最主要的是怎样做一个正直的商人。”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桑老师 中学一级教师
  2. 杨教员 成都理工大学 核科学与技术
  3. 王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地理信息科学
  4. 安老师 中学二级教师
  5. 林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数字媒体艺术
  6. 黄教员 北京体育大学 体育教育
  7. 姜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经济学
  8. 段教员 江西科技学院 小学教育
  9. 解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
  10. 沙教员 上海科技大学 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