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9-24
1.会认“帝、少”等5个生字,会规范书写“帝、曰”等5个生字。正确理解“炎帝、曰”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4.用自己的话将故事复述出来。
5.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全文,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精卫填海精神的内涵。
6.体会精卫英勇顽强、矢志不渝、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3.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全文,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精卫填海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
1.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体会精卫英勇顽强、矢志不渝、锲而不舍的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各种鸟的图片:
黄鹂、鹦鹉、喜鹊、火烈鸟、白鹭、啄木鸟、画眉鸟
2.有这样一只鸟,他外形像乌鸦,白色的嘴,红色的爪子,这只小小的鸟却有一个大愿望——他想把大海填平。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只精卫鸟为什么想把大海填平呢。
3.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文章划分停顿。
2.朗读停顿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
dì shào yuē nì fǎn
帝 少 曰 溺 返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开展读字游戏:开火车读
(4)图片认读生字
皇帝 溺水
(5)古文识字
帝,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木”(树)的上端加一横指事符号,写成,上端的“才”(房柱房梁)表示以树为柱、以树为梁,即在树杈上构筑巢居;圆圈指事符号表示系束,即在树杈的框架上大量系束枝条,以构成树上栖居空间遮风挡雨的顶面、四个立面、底面。造字本义:动词,在树杈上系扎捆绑,缔枝为巢,开创巢居时代。
少,甲骨文在指事字“小”(沙子)字上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小”的相关特征。
造字本义:形容词,规模小的,数量不多的。
曰,甲骨文是指事字,在“口”的上方加一短横指事符号,表示嘴巴的动作。造字本义:动词,开口说话。
溺,甲骨文(人)(水,河水),造字本义:动词,落水淹死。
(6)学习多音字
少 shào(少女)(少年)
shǎo(多少)(少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让我们把这些字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1.了解出处及人物。
《山海经》书名。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书中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精卫:神话中鸟的名字。
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
传说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3.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4.整体感知内容。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1)《精卫填海》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读文后,讨论交流,展示交流,填空。
这篇课文写的是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玩时被淹死了,化为精卫鸟,立志要将大海填平的故事。
表现了精卫的英勇顽强、矢志不渝、锲而不舍的精神。
(2)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四部分内容,分别是:游东海、溺不返、衔木石、堙东海。
(三)生字书写
出示生字:
dì yuē nì fǎn xián
帝 曰 溺 返 衔
1.记生字:开动脑筋记生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
(1)生字归类
游戏:送字宝宝回家
左右结构:溺
左中右结构:衔
上下结构:帝
半包围结构:返
独体字结构:曰
(2)减一减:
溺-氵=弱 衔-钅=行
(3)换一换:熟字换偏旁
返- 辶+贝=贩 衔- 钅+氵=衍
2.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帝、曰、溺、返、衔”并讲述,组词、造句、指导:
出示生字:帝:“冖”稍宽,上部的点和最后一笔竖居中对正。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曰:内横要写在横中线上,不要写成“日”。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溺:左窄右宽,右部写紧凑。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返:“反”最后一笔变捺为点。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衔:从左到右均匀分布,写紧凑。
组词、造句
(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
(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严格按笔顺描写。
(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四)课堂练习
1.根据拼音写词语。
yán dì nì shuǐ fǎn huí xián jiē
(炎帝) (溺水) (返回) (衔接)
2.比一比,组词语。
帝(炎帝)溺(溺水)返(返回)衔(衔接)
旁(旁边)弱(微弱)反(反对)街(街道)
三、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写的是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玩时被淹死了,化为精卫鸟,立志要将大海填平的故事。表现了精卫的英勇顽强、矢志不渝、锲而不舍的精神。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抄写下来。
2.继续预习课文,试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五、板书设计
13、精卫填海
《山海经》
dì shào yuē nì fǎn
帝 少 曰 溺 返
帝 曰 溺 返 衔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检查,巩固生字:
1.复习检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精卫填海》,再来看一下这些字词认识了吗。
认读并造句。
炎帝 少女 溺水 返回
衔接 精卫 堙 曰
2.回顾内容:
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四部分内容,分别是:游东海、溺不返、衔木石、堙东海。
3.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感受人物的精神吧。
板书:
13、精卫填海
二、品读感悟
(一)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
1.出示课文: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小组讨论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反馈:
(1)出示句子: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词意:
炎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之:的。
少女:小女儿。
曰:叫。
句意:
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2)出示句子: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词意:
游:游玩。
溺:溺水,淹没。
返:回来。
故:因此。
为:化成。
句意:
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身为精卫鸟。
(3)出示句子: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词意:
衔:叼。
以:用来。
堙:填塞。
句意: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二)品读感悟
1.自由读文言文,结合注释及句子意思,思考:从这个故事中,你从精卫身上学到了什么。
2.出示课文: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精卫是谁。炎帝的小女儿。
(2)精卫的原名是什么。
女娃。
3.女娃是怎么化为精卫鸟的。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4.精卫是怎么填海的。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5.“常”字表现了精卫坚持不懈、勇敢的精神。
6.交流讨论:
A.精卫为什么要填海。
女娃去东海游玩时,被淹死。
她不甘于被海水淹死的命运,精魂化鸟,誓将东海填平报仇,同时也是替人类除害造福,不让大海再夺去其他人的生命。
B.你认为精卫能把大海填平吗。
精卫不能把大海填平,因为:
(1)东海那么浩瀚,而精卫那么渺小,并且填海的木石也很小。
(2)神话反映的是上古人民美好的'愿望,虽然精卫填海的精神可嘉,但是人类无法战胜自然,只能将愿望付诸神话之中。
C.你从精卫身上感受到了她的什么精神。
意志坚定、不屈不挠、锲而不舍、自强不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伟大精神。
7.想象说话:
大海广阔无垠,无边无际,小小的精卫能把大海填平吗。大海会怎么说。
精卫又会怎么回答呢。
出示: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我填平。
”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亿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终将把你填平的。”
8.在这个故事中,你从精卫身上学到了什么。
持之以恒,不畏艰难
精卫填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来人们常用来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按既定的目标坚毅不拔地奋斗到底。
9.思考:人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呢。
预设:
一个人对待一件事情坚持不懈、不放弃的时候。
一件事情很难办成,却依然坚持去办的情况下。
(根据精卫填海你想起了什么生活中的事例。)
(三)写法借鉴
通过事件表现人物精神,指的是通过叙事的方式来呈现人物的意志或精神。这篇古文借描写女娃淹死在大海里化作精卫鸟复仇的故事。
抒发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洪水的决心和毅力。
(四)知识梳理
精卫填海
身份:炎帝之少女
名字:女娃
遭遇:在东海游玩溺亡
结局:衔木石填东海
英勇顽强、矢志不渝、锲而不舍的精神
因此很想去看看东海以外太阳升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