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
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自我觉醒:在平凡中追寻教育的温度与深度
家教首页>北京家教 >心理教育

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自我觉醒:在平凡中追寻教育的温度与深度

更新时间:2025-09-23

清晨六点,城市还未完全苏醒,我坐在书桌前翻开一本泛黄的《给教师的建议》,窗外微光初现。这样的时刻已经持续了整整三个月。作为一名执教十余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曾以为自己早已熟悉讲台的节奏、教案的结构、考试的重点。

但就在某个批改作文的深夜,当我看到一个孩子写道:“老师,我觉得你上课像在念说明书”,我的心猛地一沉。

那一刻,我意识到: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唤醒;教师不是传递知识的管道,而是点燃火种的人。

从“完成任务”到“看见孩子”

刚参加工作那几年,我满腔热血。每天提前半小时到校,把教室打扫得一尘不染;课后为学生逐字批改作业,写满鼓励的话语;周末还主动家访,了解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那时的我,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用尽力气去“做好”一名老师。

可十年过去,热情悄然褪色。备课变成复制往年教案,课堂成了知识点的堆砌,评语也渐渐简化为“不错”“加油”这样的套话。我开始习惯性地问自己:“这节课要讲什么?”却很少再问:“孩子们需要什么?”

直到那次作文里的那句话,像一记耳光把我打醒。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我不是在“教语文”,而是在通过语文,帮助孩子认识世界、表达自我、建立思维。

于是,我决定改变。不是为了评职称,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为了不辜负那一双双望着我的眼睛。

读书,是教师最朴素的修行

我重新拾起阅读。不是随便翻翻,而是有系统地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始于对人的理解;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教会我如何倾听课堂中的“微小声音”;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则帮我厘清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我发现,很多我以为“理所当然”的教学方式其实并不科学。比如我们常让学生背诵好词好句,美其名曰“积累”,但如果没有真实的表达需求,这些词语就像无根的浮萍,飘一阵就散了。后来我在教学《秋天的雨》时,不再要求学生机械摘抄,而是带他们去校园里观察落叶,闻泥土的气息,然后用自己的话写一段“我眼中的秋天”。

结果,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孩子写下:“秋天的雨不像夏天那么急,它慢慢地,把树叶染成金黄色,好像时间也慢了下来。”——这才是语言的生命力。

读书不仅改变了我的教学方法,更重塑了我的教育观。我开始明白,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来不是靠培训听来的技巧,而是靠持续阅读与思考沉淀下来的判断力。

走进课堂,也走进同行的课堂

过去,我总觉得自己的课“还行”,直到我第一次走进同事李老师的课堂。

那是一节二年级的识字课。她没有直接教“休”字怎么写,而是画了一棵树,然后说:“一个人走累了,靠在树下休息,这就是‘休’。”孩子们立刻笑了,纷纷模仿动作。接着她又引出“体”“依”等字,整个过程像讲故事一样自然。下课后,一个孩子跑过来问我:“老师,‘林’是不是两棵树站在一起说话?”

那一瞬间,我突然懂了什么叫“汉字思维”。

从此,我开始主动去听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课。我发现数学老师讲“分数”时用切苹果的方式演示,科学老师带学生在操场上测量影子长度来理解时间变化……这些看似简单的做法背后,是对儿童认知规律的深刻把握。

我也开始参与教研活动,不再只是点头附和,而是敢于提出疑问:“为什么这篇课文一定要分段落大意?”“我们设计的练习真的能检测理解吗?”起初有些尴尬,但渐渐地,讨论变得真实而深入。我们甚至一起尝试打破单元界限,设计跨学科的主题学习,比如以“桥”为主题,结合语文阅读、数学测量、美术绘画和科学实验。

原来,成长从不是孤独的跋涉,而是在彼此照亮中前行。

教学研究,从“经验主义”走向“反思性实践”

以前我也写教学反思,但大多是“本节课时间安排不够”“学生回答不积极”这类表面问题。现在我学会了追问:为什么学生不积极?是问题太难?还是他们觉得没有表达的安全感?有没有更好的切入方式?

有一次教《小英雄雨来》,我发现孩子们对“抗日战争”缺乏基本概念,讲得再动情也难以共鸣。于是我调整教学设计,先播放一段当时儿童生活的真实影像,再让学生对比自己和雨来的日常生活。当一个孩子说“他比我大不了几岁,却要面对枪炮,而我还在为作业多抱怨”时,全班安静了。

课后我记录下这个细节,并进一步查阅资料,了解战争背景下儿童的心理状态。这种基于真实问题的研究,让我逐渐摆脱了“凭感觉上课”的惯性。

我开始尝试做小型的行动研究。比如针对学生写作畏难的问题,我设计了一个“每日三句话”计划:每天放学前,每个学生用三句话记录当天最难忘的一件事。不评判语法,不限制内容,只强调“真实”。坚持一个月后,很多孩子从最初的“今天吃了鸡腿”慢慢发展到能写出细节和感受。期末作文时,竟然有学生主动写起了连载故事。

这些微小的探索让我体会到:教育研究不是专家的专利,而是每一位教师都可以进行的专业实践。

基本功,是托起课堂的底色

在这个多媒体盛行的时代,有人觉得板书、朗读、书写都不重要了。但我始终相信,教师的声音、笔迹和姿态,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我重新练习粉笔字。每天上课前,我会提前十分钟到教室,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下课题和关键词。有次一个学生悄悄告诉我:“老师,我最喜欢看你写字,一笔一划都很有力气,像在跳舞。”

我也开始重视朗读。以前总是让学生齐读,现在我会示范朗读。读《荷花》时,我放慢语速,轻柔地念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教室里突然变得特别安静。课后有家长反馈,孩子回家模仿我的语气读课文,连爷爷都说“听着真舒服”。

这些看似“过时”的基本功,恰恰是最能传递情感的媒介。它们让知识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带着温度的声音和画面。

教育,是一场双向的滋养

最让我感动的是,当我开始真正关注学生时,他们也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应我。

班上有个男孩长期不交作业,批评无效,谈心也没用。后来我偶然发现他特别喜欢画漫画,于是提议他用图画形式“交作业”——把课文内容画成连环画。他眼睛一下子亮了。第一幅画交上来时,虽然线条稚嫩,但情节完整,人物生动。我在全班展示,并说:“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阅读理解。

”从那以后,他不仅按时完成图画作业,还主动开始写文字说明。

还有一个女孩,性格内向,从不举手发言。我在她的日记本里发现她写了很多小诗。我没有当众表扬,而是在她生日那天,把她的诗悄悄打印出来,配上插图,做成一本小小的诗集送给她。第二天,她红着眼睛递给我一张纸条:“老师,这是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写的东西有人认真看过。”

这些瞬间让我明白:所谓教育,不是我们单方面地“给予”,而是在彼此看见中共同成长。

在倦怠中寻找出路

当然,我也经历过低谷。去年期末,连续加班改卷、写评语,身体亮起红灯。医生说:“你这是典型的慢性疲劳,需要休息。”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一个疲惫不堪的老师,怎么可能带给学生生机勃勃的课堂?

于是我开始调整节奏。不再追求“完美教案”,而是留出更多时间观察学生;不再事事亲力亲为,而是培养班干部参与管理;周末尽量不工作,陪家人散步、看书、听音乐。奇怪的是,当我放松下来,教学反而更有灵感了。

我终于懂得:教育不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是让自己先成为一盏灯——稳定、温暖、可持续。

写给所有在路上的教育者

如果你也曾在讲台上感到疲惫,如果你也怀疑过自己的价值,请相信:每一个想要变得更好的念头,都是珍贵的。

不必追求成为“名师”,不必非要发表论文或获奖。只要你还在思考“怎样对孩子更好”,还在尝试新的方法,还在为某个孩子的进步而欣喜,你就已经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

教育的意义,从来不在宏大的口号里,而在你为一个孩子多等的那一分钟,为你在备课时多查的那一页资料,为你在批改作业时多写的一句真诚评语。

这条路没有终点。我们无法保证每个孩子都成才,但我们可以保证:当他们回望童年时,至少有一位老师,曾认真地看过他们,听过他们,相信过他们。

而这,就是教育最朴素也最深远的力量。

相关文章
  1. 培养孩子的理解力与自我管理能力
  2.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3. 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自信、学习规律与良好的睡眠习惯
  4. 小升初的挑战与机遇:培养孩子的内驱力与自我管理能力
  5.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最新文章
  1. 七年级数学教学背后的努力与思考:一位教师团队的真实分享
  2. 如何正确使用小学数学中的标尺?
  3. 高中数学题型全解析:从章节到考试,帮你系统梳理学习路径
  4. 物理学习心得
  5. 探秘自然:动物如何成为小小天气预报员
  6. 初中生如何高效提升数学成绩的实用策略
  7. 高一物理探索: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的生活魔法
  8. 探寻高中数学的星辰大海:那些值得一读的拔高之书
  9. 二年级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在识字、阅读与表达中培育学习力
  10. 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自我觉醒:在平凡中追寻教育的温度与深度
最新教员
搜索教员
搜索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历史 钢琴 美术 北大 清华 中国人大 北京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