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数学60分,家长能做的五件具体事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04】
孩子数学考了60分,试卷发下来那天,家里气氛有点沉。你翻着题,心里盘算着是不是该报个班,或者每天加做二十道题。但真正该做的,不是立刻行动,而是先停下来,看清楚问题在哪。
第一件事:和孩子一起看错题,别急着讲答案。
别一上来就说“这道题你都不会?”拿一张纸,把错题抄下来,一道一道问:“这一步,你是怎么想的?”孩子可能说:“我觉得应该用加法。”那你再问:“题目里说‘剩下’,你觉得是加还是减?”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会,是没读懂题。
把错误分类:是计算时把3×7算成24?是应用题里“一共”和“还剩”分不清?是图形题漏了单位?还是时间不够,最后三道大题没动笔?每一种错误背后,是不同的原因。别笼统说“粗心”,粗心是结果,不是原因。
第二件事:每天只练十道基础题,但必须全对。
数学不是靠刷题堆出来的。孩子60分,往往基础不牢。课本上的例题,课后习题,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别急着做奥数、竞赛题,先把课本上的题吃透。
每天晚饭后,拿出十分钟,让孩子做五道口算,五道基础应用题。比如:25+38,72÷9,一个长方形长6厘米、宽4厘米,周长是多少?这些题,不是为了多做,是为了做对。做错一道,就重做一道,直到能独立、准确、不犹豫地写出来。
坚持两周,你会发现,孩子做题的手感变了。不是靠记忆,是靠理解。基础题稳了,分数自然往上升。
第三件事:错题本不用漂亮,但要反复看。
错题本不是用来贴在墙上当装饰的。买一本普通的笔记本,不用彩笔,不用贴纸。每道错题,只写三样东西:题目、错误答案、正确做法。在旁边用铅笔写一句:“我错在哪儿?”比如:“没看清单位,把米当成厘米了。”“忘记除以2,三角形面积公式记混了。”
每周选两天,晚饭后花十五分钟,让孩子重做上周的错题。不看答案,不翻书,独立完成。做对了,打个勾;做错了,再分析一次。重复三次,同一个错误还出现,那就说明这个知识点没真懂,得换方法讲。
第四件事:把数学变成生活里的事。
孩子不理解“分数”?切一个苹果,一半给弟弟,一半留着,问:“你吃了多少?”孩子不理解“面积”?铺地板时,让他数一数客厅用了多少块砖,每块砖是30厘米×30厘米,总面积是多少?孩子怕应用题?去超市,让他算三瓶牛奶打八折后多少钱,付了50元,找回多少?
这些不是“课外拓展”,是数学的本来面目。数学不是试卷上的数字,是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工具。孩子不是不爱数学,是没看见它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第五件事:少说“你不行”,多说“我们试试别的办法”。
孩子考60分,最怕的不是分数,是你的眼神。你叹气,你摇头,你叹一句“怎么又考这么低”,孩子心里想的不是“我要努力”,是“我是不是天生学不会”。
别贴标签。不说“你就是粗心”,改说:“这道题,我们换个方式再看一遍。”不说“你数学差”,改说:“我们今天先练三道计算题,看看能不能全对。”
孩子进步,哪怕只是一道题从错到对,也要说:“这道题你这次没算错,进步了。”不是夸聪明,是夸努力。孩子知道,只要认真,就能变好,他才愿意继续试。
别指望一个月从60分冲到90分。数学是台阶,一级一级上。今天能稳定做对基础题,明天就能看懂中等题,后天才能挑战难题。急不得。
和老师聊一次,不问“孩子怎么这么差”,问“他在课堂上敢提问吗?作业完成得怎么样?有没有哪类题总不会?”老师说的,往往是你没看到的细节。
家庭里,固定一个学习时间,比如晚上七点到七点半,不看电视,不刷手机,家长也坐在旁边看书或处理工作。孩子知道,这不是“你去学习”,是“我们一起安静做事”。
数学不是天赋游戏,是习惯养成。孩子不是不会,是没找到方法,也没人陪他慢慢走。
60分不是失败,是信号。它告诉你:孩子需要的不是更多题,而是更清晰的路径,更耐心的陪伴,和更少的否定。
你不需要是数学老师,你只需要是那个不急、不骂、不放弃的人。
孩子会记住的,不是你给他报了多少班,而是你在他错题本上写下的那句:“我们再试一次。”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杨老师 中学二级教师
- 王教员 辽宁大学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李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通信工程
- 陈教员 吉林医药学院 临床医学
- 朱教员 萍乡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 曾教员 北京化工大学 绿色化学
- 郭教员 中国政法大学 法学
- 徐教员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俄语
- 李教员 马来西亚世纪大学 人力资源
- 蔡教员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 对外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