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小学语文课堂,别让“热闹”代替了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别让“热闹”代替了学习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1-02
小学语文课堂,别让“热闹”代替了学习

很多老师以为,课堂上学生发言多、小组讨论频繁、掌声不断,就是课改成功了。但真实情况是:学生读完一篇课文,记不住关键词;做完一套练习,写不出完整句子;考完试,阅读题还是看不懂主旨。热闹的课堂,未必是有效的学习。

语文课的核心,是让学生会读、会写、会思考。不是靠鼓掌激励,也不是靠分组讨论填满每一分钟。如果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有25分钟在听同学读半句话,有10分钟在等老师问“你们觉得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剩下5分钟才自己动手写一句完整的话,那这节课的效率值得怀疑。

课本上的课文,是经过筛选的语言范本。《小蝌蚪找妈妈》不是用来分角色表演的,是让孩子体会语言的节奏和逻辑;《草船借箭》不是用来讨论“诸葛亮是不是聪明”的,是让孩子看清楚事件如何一步步推进,语言如何推动情节。老师的作用,不是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而是帮他们看清语言背后的结构和逻辑。

有的老师怕学生不会,就让学生一遍遍抄写生字词。结果学生抄了五十遍,还是写错。真正有效的识字方法,是把字放在语境里理解。比如“歇”字,单独记难,但放在“他走累了,坐在树下歇一歇”里,孩子自然懂了意思和用法。与其机械抄写,不如让学生用新学的字造三个句子,写出来,读出来,改一改。

阅读理解不是靠“找关键词”就能答对的。很多孩子能划出“中心句”,却说不出文章讲了什么。因为他们的理解停留在表面。老师要做的,不是教学生“答案在第几段”,而是引导他们问:作者为什么选这个词?这句话前后有什么联系?如果换一个说法,意思会变吗?

比如学《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不要问“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而是问:“作者为什么用‘脚’而不是‘卷须’?用‘脚’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什么?”这样的问题,逼着孩子去体会语言的准确性,而不是找标准答案。

写作更是如此。很多孩子写作文,开头永远是“今天阳光明媚”,结尾永远是“我真开心”。不是他们不想写好,是他们没学会怎么观察、怎么表达。老师可以布置一个任务:写一段话,只用三个动作,让读者知道这个人很着急。不许出现“着急”这个词。

学生会发现,原来“冲出家门、钥匙掉在地上、边跑边喊”这三件事,比一百个“着急”更有力量。

课堂时间有限,不能浪费在无效的讨论上。一个简单的问题,比如“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果学生自己能看出来,就不必讨论。讨论应该留给有深度、有分歧、有思考空间的问题。比如:“如果把‘春风又绿江南岸’改成‘春风又吹江南岸’,你觉得好在哪里?为什么?

”这种问题,一个人想可能想不透,两个人讨论可能有启发,三个人一起说,反而容易跑偏。

表扬要具体。不要说“你真棒”,要说“你这句话用‘像’把风的声音写得特别清楚,我一听就明白了”。孩子才知道,自己哪里做对了,下次才能重复。

考试不是敌人。问题是,考试考什么,决定了教什么。如果考试只考背诵和选择题,老师就只能教背诵和刷题。但如果考试开始考理解、考表达、考逻辑,老师自然会调整教学方式。我们不能怪老师“应试”,要怪的是考试内容没跟上教育目标。

语文不是靠“快乐学习”学好的。快乐是结果,不是方法。孩子读完一篇好文章,突然懂了作者的心思;写完一段话,发现自己能准确表达情绪;考试时,别人还在猜答案,他一眼看出了题干的陷阱——这时候,他才真的感到快乐。

家长也不必迷信“课外班”和“阅读量”。一个每天读十页但不思考的孩子,不如每天精读三页、能复述、能提问的孩子。语文能力,不在读得多,而在想得深。

课堂不需要太多花样。不需要小组合作读一句话拆成三段,不需要每答对一个问题就全班鼓掌,不需要每节课都设计“情境表演”。它需要的是:清晰的目标、扎实的文本、有效的引导、足够的练习、及时的反馈。

老师少说一点“你们讨论一下”,多说一点“你再读一遍,看看这句话里哪个词最重”;

少问“你喜欢吗”,多问“你为什么这么想”;

少花时间准备PPT动画,多花时间批改一句作文,指出哪里表达不清。

语文教学,不是表演,是训练。训练孩子用语言思考,用语言表达,用语言理解世界。

别让课堂的热闹,掩盖了学习的空洞。真正的进步,藏在孩子写下的那句完整的话里,藏在他能独立读懂的一段文字里,藏在他不再依赖标准答案,而是敢说“我觉得作者是想表达……”的那一刻。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