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基础差?5个实招让孩子慢慢跟上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15】
孩子数学成绩一直上不去,加减法老出错,应用题看不懂,考试总在基础题丢分?别急着报班,也别一味催促。数学不是靠刷题堆出来的,而是靠一步步把漏洞补实。下面这5个方法,来自一线教师的日常实践,不花哨,能用得上。
第一,别猜漏洞,直接看错题本
孩子数学差,往往不是“脑子笨”,而是某个小环节没搞懂,后面全跟着错。比如,分数不会算,是因为通分没掌握;应用题总列错式子,是因为没读懂“多”“少”“相同”这些词的数学含义。
家长不需要自己出卷子,翻翻孩子最近三次单元测验,把错题抄下来,按类型分类:是计算错误?概念混淆?还是读题漏条件?高频出错的地方,就是突破口。
推荐用一个活页本当错题本,每道错题写三行:原题、错解、正确解法。不用抄太多,每周挑5道重点题,隔三天重做一次。做对了就划掉,做错了就标注原因:是口诀记混?还是单位没换算?
第二,从“能懂”开始,别跳着学
孩子连乘法口诀都背不全,就让他做两位数乘法,只会越做越怕。数学像搭积木,缺一块,上面全歪。
先回课本,从最基础的章节重学。比如,孩子不会算“36÷4”,不是他不会除法,可能是“4×9=36”没背熟。那就回到乘法表,用实物摆一摆:拿12颗糖,每4颗一组,能分几组?分完再写算式。
学面积,别直接背“长×宽”。拿一张A4纸,剪成10厘米×15厘米,用1厘米×1厘米的小方块铺满,数一数一共多少个。孩子自己数出来90个,自然就懂了为什么是150平方厘米。
知识点要“看得见”,才能记得住。
第三,每天15分钟,比每周两小时更有效
很多家长一着急,就给孩子买一堆练习册,每天做半小时,孩子累,家长烦,效果差。
不如每天只做15分钟,但必须专注。比如,周一到周五,每天选一个类型练:周一练口算,周二练单位换算,周三练应用题画图,周四练错题重做,周五做一道综合题。
时间短,压力小,孩子不抵触。关键是持续。一个月下来,孩子能稳定完成20道基础题,正确率从60%升到85%,这就是进步。
工具可以帮,但不能代替。APP游戏化练习可以当辅助,但不能替代纸笔演算。七巧板、积木、尺子、秤,这些实物比电子屏幕更能建立空间感和数量感。
第四,应用题不会做?教他“翻译”
应用题难,不是孩子理解力差,是没学会把中文“翻译”成数学语言。
拿这道题举例:“小明有15元,买铅笔花了7元,剩下的钱正好买3个橡皮,每个橡皮多少钱?”
教孩子做三件事:
1. 圈出数字:15、7、3
2. 画个箭头:15元 → 花掉7元 → 剩下?元 → 买3个橡皮
3. 写等式:(15 - 7) ÷ 3 = ?
不要一上来就问“这题怎么算”,先问:“题目说了什么?你看到哪些信息?哪些是已知的?哪个是你要找的?”
让孩子自己用铅笔在题上画线、画圈、写关键词。做多了,他自然会抓重点。
第五,让进步看得见,别只说“你真棒”
孩子需要知道自己哪里变好了,而不是被笼统夸奖。
做一张“进步表”,贴在冰箱上。每周一更新:
日期 | 计算题正确数 | 应用题读懂题数 | 错题重做全对数 |
---|---|---|---|
4/1 | 8/10 | 2/3 | 1 |
4/8 | 9/10 | 3/3 | 3 |
孩子自己填,看到数字慢慢涨,心里有数。月底奖励不是买玩具,而是让他选一次家庭活动:去公园、做一顿饭、看一场电影。
数学不是用来考试的,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带孩子去超市,让他算两瓶饮料哪个更划算;做饭时让他量半杯米;周末规划去动物园的路线,算算走路要多久。
这些事不花一分钱,但孩子会慢慢觉得:“原来数学真的有用。”
补基础不是赶进度,是重建信心。一个孩子,如果能独立把一道应用题从头到尾讲清楚,哪怕只做对了一次,也比背了十遍口诀更有价值。
不需要每天做三十道题,只需要每天搞懂一道题。
不需要报高价班,只需要家长每天陪十五分钟,不催、不骂、不代劳。
坚持三个月,孩子会自己说:“这题我以前不会,现在会了。”
这才是真正的进步。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张教员 北京理工大学 网络空间安全
- 周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英语
- 袁教员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
- 姚教员 北京林业大学 车辆工程
- 林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类(会计)
- 黄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黄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空航天
- 刘老师 中学高级教师 航空航天
- 江教员 意大利热那亚大学 现代语言(德语、英语)
- 李老师 中学高级教师 现代语言(德语、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