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孩子不会说?语文老师这样教表达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1-10】
表达能力不是天生的,是练出来的。我们做了四件事,让低年级学生敢说,中年级学生会说,高年级学生说得有条理。
一、从听开始,听懂了才能说清
一年级孩子说话断断续续,不是词汇少,是没听明白别人在说什么。我们不再只问“你听懂了吗”,而是设计“听后复述”环节。
比如学《雨点儿》,老师读课文,不让学生看课本,听完后,每人说一句:“雨点儿去了哪里?”“谁在等雨?”“后来怎么样?”不求完整,只求说出一个信息点。说对了,点头;说错了,不纠正,让别人补充。三次课后,能说清三句话的孩子从32%升到78%。
听,是说的底子。每天早读10分钟,放一段2分钟的课文录音,不看文字,只听,听完写三个关键词。不考试,不打分,坚持一个月,孩子开口时不再卡壳。
二、课文不是讲的,是用的
六年级《放弃射门》这篇课文,很多老师讲“体育精神”“道德选择”,学生记笔记,考填空。我们换了一种用法。
让学生扮演记者,采访文中两个角色:“你为什么放弃射门?”“如果重来一次,你会怎么做?”每人写三条采访问题,两人一组对答。不背标准答案,允许说“我觉得他该踢”,也允许说“他做得很对”。
课堂变成辩论场,不是老师定对错,是学生自己找理由。一个平时沉默的孩子说:“他不踢,是因为他看见对方守门员腿受伤了。”全班安静了三秒,然后有人鼓掌。
表达不是复述,是思考后的输出。课文里的词句,不是背下来,是拿来用的。我们要求:每节课至少用三个新词造句,必须跟自己的生活有关。“犹豫”不是“他很犹豫”,是“我昨天不敢问妈妈要零花钱,很犹豫”。
三、写话不是抄范文,是写真事
二年级《清澈的湖水》一课,传统做法是写“我要保护环境”。我们改了:回家观察家里一个角落,拍一张照片,第二天带到教室,说说“这里为什么干净/脏”。
一个孩子带了厨房的水槽:“妈妈总说别把菜叶倒进去,可我看见她自己倒过三次。”全班哄笑,老师没制止,问:“你觉得妈妈对吗?”孩子说:“她知道不对,但太累了。”没人再笑。
表达不是美化,是真实。我们不给模板,不教“首先、其次、最后”,只问:“你最想让别人知道什么?”写下来,读出来,不评价文笔,只问:“你听到他心里的声音了吗?”
四、表达不是一节课的事,是每天的日常
我们取消了“课堂发言要举手”的硬性要求。学生想说,随时可以举手,也可以悄悄写纸条递给老师。纸条收上来,老师挑三条,在下课前读出来,不点名,只说:“有位同学说,‘我奶奶的拐杖比我还高’,你们觉得这句话有意思吗?”
我们设置“表达角”:每周二、四放学前10分钟,轮流上台讲一件小事。可以是“今天路上的猫”,也可以是“爸爸今天没骂我”。不许讲“今天我学会了什么”,只许讲“我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里怎么想”。
一个内向的孩子讲了三个月,终于在讲台上说:“我爸爸上个月没回家,他发了条语音,说‘儿子,我买了你爱吃的糖’,我没回。现在我想回。”全班没鼓掌,但没人动,等他说完。
表达不是表演,是被听见
农村孩子缺的不是资源,是被认真听的机会。他们不是不敢说,是怕说错被笑,怕说真话没人接。
我们不做“优秀发言奖”,只做“最真实的一句话”奖。奖状上不写“表达能力强”,写“你的话,有人听懂了”。
一学期后,一年级孩子能完整讲一个故事,六年级学生写作文不再堆砌“美丽”“感动”“深刻”,而是写“妈妈的手裂了,贴了三块创可贴,还给我煮了面”。
表达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听出来的。你听得多,孩子才敢说。你听真话,孩子才肯说真话。
别急着教孩子怎么说,先学会怎么听。
搜索教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霍教员 北京大学 化学
- 张教员 北京理工大学 网络空间安全
- 王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中文
- 刘教员 清华大学 化学生物学
- 解教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财务管理
- 孟教员 清华大学 项目管理
- 关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法学+英语
- 尤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小学教育
- 郭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通信工程
- MO教员 Zhejiang University MB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