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后服务:家长能做的,远不止接孩子放学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1-10】
每天下午五点,校门口的车流像涨潮一样涌来。家长手里攥着手机,眼睛盯着校门,生怕错过孩子跑出来的那一个瞬间。有人赶着下班,有人要接二胎,有人连晚饭都没做。课后服务来了,说能帮家长分担,可真能分担多少?
语文课后服务,不是多留一小时写作业,也不是老师讲一遍课本。它真正能给孩子的,是那些课堂上没时间展开的思考,是作业本上写不完的表达,是家长看不懂、也帮不了的阅读理解。
我们不是在搞“托管”,是在重建语文学习的节奏。
语文不是背课文,不是抄生字,不是刷题。它是一门需要呼吸的学科。孩子读《背影》时,如果只是知道“父亲爬月台”,却不知道为什么那背影能让人眼眶发酸;孩子写《春》时,只记得“桃树、杏树、梨树”,却说不出春天在自己家楼下是怎么悄悄来的——那语文,就丢了魂。
课后服务的时间,不该是“写完作业就走”。它应该是:
一个孩子,坐在教室里,手里捧着《朝花夕拾》,老师不讲中心思想,不问修辞手法,只问:“你有没有见过一个老人,明明很累,却非要替你扛东西?”
然后,孩子沉默了。
他想起爷爷,上周去超市,硬要提两袋米,说“你年轻,别累着”。
那一刻,鲁迅的文字,才从纸面跳进了他的生活。
这才是语文的落地。
我们不追求“多讲几篇文言文”,而是让一篇《陈太丘与友期行》,变成孩子和爸爸吵架后,自己写下的那句:“你答应我的事,为什么又不算数?”
语文不是用来考试的,是用来理解人的。
课后服务的语文时段,我们不做统一作业。我们给选择。
想读小说的,可以读《骆驼祥子》节选,老师不划重点,只问:“祥子第三次买车后,你猜他心里是高兴,还是害怕?”
想写日记的,可以记录一周内三次“别人对你说的话,让你突然安静下来的瞬间”。
想练表达的,可以小组讨论:“如果李白活在今天,他会发朋友圈吗?会发什么?”
没有标准答案。但有真实的反应。
一个孩子写:“我妈说‘你看看别人家孩子’,我那天没回话。但我偷偷删了我上次考85分的截图。”
另一个孩子说:“我爸说‘我小时候连书都读不起’,我突然不敢再抱怨作业多。”
这些文字,老师不打分,但会认真读,然后轻轻说一句:“你写得很真。”
比满分更重要的,是孩子敢把心里的话,写成句子。
我们也不怕孩子“慢”。
有人一个月才读完《昆虫记》的前五章,没关系。
有人写作文总爱用“非常”“特别”,没关系。
有人背《岳阳楼记》背了三周,还是漏句,没关系。
语文的积累,像树长根。你看不见,但它在动。
我们只做三件事:
第一,给时间。不催,不赶,不比进度。
第二,给空间。允许沉默,允许错,允许“我觉得这样写更好”。
第三,给回应。不是“不错”,是“你写到‘雨打在窗上像小时候奶奶的咳嗽’,我读了三遍。”
这样的语文,家长帮不上忙。
但家长能做的是:
别问“今天学了什么?”
问“今天有什么句子,让你心里咯噔了一下?”
别盯着错题本,问“这道题怎么又错了?”
问“你最近读的那本书,有没有哪个人,让你觉得像谁?”
别说“别人家孩子都背完了”。
说“我小时候,也怕文言文。但有一句,我记了二十年。”
我们见过一个孩子,连续两周在课后服务时写同一句话:“妈妈今天又没回家。”
第三周,他改成:“妈妈说她加班,但我听见她在客厅哭了。”
老师没批评,没安慰,只是把这句话抄在黑板角落,没署名。
第二天,班上一个平时最吵的男孩,悄悄在本子上写:“我爸也总说加班。但我猜,他是在车里听歌,不敢回家。”
语文,不是教孩子怎么答题,是教他们怎么看见别人的心。
课后服务的语文,不教技巧,教感受。
不练套路,练真心。
我们不要孩子写出“满分作文”,我们要他们写出“能让人看完沉默的句子”。
有家长问:“这样能提高成绩吗?”
我们不保证。
但我们知道,一个能写出“我听见妈妈在客厅哭了”的孩子,他理解的不是“借景抒情”,而是“爱是无声的重量”。
考试会考“作者情感”,但生活,考的是“你有没有能力,看见别人没说出口的那部分”。
语文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分数。
是让孩子长大后,读到一句话,能想起某个黄昏,某个背影,某次沉默,然后轻轻说一句:“原来,我懂。”
课后服务的两小时,不是延长了在校时间。
是延长了孩子和自己内心对话的可能。
我们不推销任何资料,不推荐任何教辅。
我们只提供一个安静的角落,几张桌子,几盏灯,和一个愿意听孩子说话的人。
如果你的孩子,放学后只想回家打游戏,那他可能不是不爱学习,只是没人听他说过“今天好累”。
如果你的孩子,作文总写“今天我帮助了别人”,但你从没见他帮过谁,那他不是不会写,是没东西可写。
语文的根,在生活里。
不在试卷上。
不在补习班里。
在你和孩子,一起沉默的那几分钟里。
在你愿意放下手机,问他:“你今天,有没有哪一刻,觉得自己特别孤独,或者特别被理解?”
我们不教孩子怎么考高分。
我们教他们,怎么活着。
而活着,比考试重要一万倍。
课后服务的语文,不负责提分。
它负责,让一个孩子,在十年后,还能想起初中时,那个下午,有人认真听过他写的一句话。
那就是教育,最温柔的胜利。
搜索教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霍教员 北京大学 化学
- 张教员 北京理工大学 网络空间安全
- 王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中文
- 刘教员 清华大学 化学生物学
- 解教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财务管理
- 孟教员 清华大学 项目管理
- 关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法学+英语
- 尤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小学教育
- 郭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通信工程
- MO教员 Zhejiang University MB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