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的性质复习,别只背方程式,要会问为什么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31】
学生坐在教室里,手里攥着一张写满化学方程式的纸,嘴里念着:“盐酸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硫酸和氧化铜生成硫酸铜和水……”念完一遍,合上书,第二天再问,还是记不全。这不是懒,也不是笨,是方法出了问题。
化学复习,尤其是酸的性质,最容易陷入一个误区:以为背下几个方程式,就能应付考试。可中考题不是让你默写,是让你分析、判断、设计实验。一道题里,可能藏着三个知识点:浓硫酸的吸水性、金属活动性顺序、还有反应后溶液的颜色变化。你背得再熟,没看懂题,照样丢分。
我们不是要多背几个方程式,而是要搞清楚:为什么酸能和金属反应?为什么浓硫酸不能用铁罐装?为什么氧化铜溶解后溶液变蓝?这些问题,不是靠老师讲三遍就能懂的,得靠自己想。
第一课时,别急着做题。先从最基础的开始:盐酸和硫酸,长什么样?闻一闻,浓盐酸瓶口有白雾,是因为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遇水形成小液滴;浓硫酸倒出来像油,黏黏的,这是因为它吸水性强,还放热。这些不是考点,是现象。现象背后,是性质。你看到白雾,就知道它易挥发;你摸到瓶子发热,就知道稀释时要特别小心。
这些,比背“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更管用。
第二步,把方程式拆开看。
盐酸和铁反应:
\[ \ce{Fe + 2HCl -> FeCl2 + H2 ^} \]
别只写这个式子。问问自己:为什么是FeCl,不是FeCl?因为铁是活泼金属,和稀酸反应生成的是亚铁盐。如果是和浓硝酸,结果就不一样了——但那是后面的内容,现在先别乱想。
再看硫酸和氧化铜:
\[ \ce{CuO + H2SO4 -> CuSO4 + H2O} \]
这个反应,不是复分解。为什么?因为氧化铜不是碱,是金属氧化物。复分解反应要求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且生成沉淀、气体或水。这里生成了水,但它不是离子交换的结果,是酸和金属氧化物的典型反应。学生常在这里混淆,是因为老师讲得太快,没让他们自己对比。
第三步,从题目里找问题。
有一道中考题:某同学用稀盐酸除铁锈,发现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过一会儿又变浅了。问原因。
表面看,是铁锈(FeO)和盐酸反应生成FeCl,黄色。但为什么又变浅?因为铁锈除完后,盐酸继续和铁反应,生成FeCl,浅绿色。学生看到“黄色”,就答“生成了三价铁”,就结束了。可他们没问:为什么铁锈除完,酸还在?为什么铁会继续反应?
这说明他们没想过反应的先后顺序,没想过反应物的量对产物的影响。
这就是问题意识。不是题目难,是你没学会问问题。
复习课上,老师讲得再细,学生不主动思考,等于白讲。我见过一个班,老师讲完酸的通性,让学生自己总结。结果一个学生说:“酸都能和金属反应。”老师纠正:“不是所有金属。”学生马上问:“那铜呢?铜为什么不反应?”老师一愣,说:“因为铜不活泼。”学生接着问:“那怎么判断它不活泼?
”——这时候,课堂才真正开始。
别怕学生问得深。怕的是他们不问。
学生基础差,不是因为他们笨,而是他们从来没被教会“怎么想”。你让他背方程式,他记不住;你让他画反应流程图,他不会;你让他解释为什么加酸后pH下降,他答“酸是酸的”。这不是知识漏洞,是思维断层。
怎么补?从一道题开始。
比如这道题:
实验室有一瓶无色溶液,可能是稀盐酸、稀硫酸或水。请设计实验鉴别。
学生第一反应:加石蕊。
对,但不够。石蕊只能告诉你它是酸,不能分清是盐酸还是硫酸。
那怎么办?加氯化钡。硫酸会生成白色沉淀,盐酸不会。
再进一步:如果溶液里有氯离子,怎么证明?加硝酸银。
这时候,学生才明白:鉴别不是靠一个试剂,是靠逻辑链条。每一步,都要有依据。
这才是中考题要考的:不是你记了多少方程式,是你能不能用这些知识,像侦探一样,一步步推理。
复习不是刷题,是重建思维路径。
学生写错方程式,不是因为不会配平,是因为他不知道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铁和酸反应,本质是金属失去电子,氢离子得到电子变成氢气。
酸和金属氧化物反应,本质是H和O结合成水,金属离子和酸根结合成盐。
你不讲这个,只让学生抄方程式,他们永远学不会举一反三。
集体备课也不能只停留在“这道题要不要讲”,而要问:“学生卡在哪儿?”
有老师讲“酸和金属氧化物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学生一脸懵。为什么?因为他们脑子里的“复分解”概念,是“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可他们不知道,金属氧化物不是化合物吗?它怎么就不算交换?
这时候,需要的是对比:
复分解:NaOH + HCl → NaCl + HO,离子交换。
酸 + 金属氧化物:CuO + 2HCl → CuCl + HO,CuO是固体,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反应发生在固体表面,不是离子互换。
不说清楚这一点,学生只能靠“记住”来应付考试。考完就忘。
时间不够?那就砍掉重复的。
不要每种酸都讲一遍,盐酸讲透了,硫酸类比就行。
不要每个方程式都板书,挑三个典型的,让学生自己写,写错了,当场改。
不要只讲题,要留三分钟,让学生问:“我哪里没懂?”
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举手,也值得停下来。
复习课的终点,不是做完一套卷子,而是学生能自己说出:
“我知道酸为什么能除锈,因为H和氧结合了。”
“我知道浓硫酸不能直接倒进水里,因为密度大,会飞溅。”
“我知道鉴别盐酸和硫酸,不能只用pH试纸。”
这些,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是学生自己想明白的。
别再把复习课变成“知识复读机”。
学生不需要更多方程式,他们需要的是:
一个能问问题的胆子,
一套能拆解题目的方法,
一种相信“我能想懂”的信心。
你教的不是酸,是思维。
搜索教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白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 赵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类
- 周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应用统计
- 高教员 上海理工大学 英语
- 刘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 杨教员 中央财经大学 法学
- 康教员 北京科技大学 机械
- 刘教员 北京大学 集成电路工程
- 张教员 大连工业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
- 冯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自动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