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有血有肉:从一篇真实作文说起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16】
高三作文课上,老师没讲“立意要深刻”,也没背“开头结尾模板”。她放了一段视频,主角是班上一个学生,题目叫《被偷走的四厘米》。
视频里,学生说:“我本来写了奶奶给我洗衣服、做饭、送伞,写了三页纸。后来全删了,只留了‘那年我长高了四厘米,她弯腰时,头发蹭到我膝盖’这一句。”
没人提“情感真挚”,可这句话让全班安静了三十秒。
这不是范文,是真实。不是老师写的,是学生写的。它没用排比,没堆辞藻,却让人记得住。
我们总说学生作文空洞,可真正的问题,不是他们不会写,而是他们不知道写什么才算“有用”。
一、别再发“别人家的作文”
很多老师喜欢拿网络范文当教材。可那些文章,学生一看就知道:“这不是我认识的人写的。”他们不信,也不信自己能写成那样。
真正管用的,是同班同学写的。哪怕只有一段,哪怕只有一页,只要它是真的,就有力量。
我试过一次:把学生去年写的一篇关于“爸爸的自行车”作文打印出来,不署名,发给全班。让他们猜作者是谁。猜对的人,能讲出为什么觉得是这个人写的。结果,没人猜中。但全班都认真读了三遍。有人说:“这人写他爸修车时手上的油,我见过我爸也是这样。”
真实细节,比一百句“亲情伟大”都管用。
下次作文课,别急着讲结构。先发一篇班上学生的作文——哪怕它不完美。让学生说:哪里让你停了一下?哪句话让你想起自己?
二、删掉的,比写下的更重要
学生写亲情,十篇有九篇是:生病时妈妈熬粥、下雨天爸爸送伞、考试失利后奶奶安慰。
这些不是错。只是,太常见了。
老师要教的,不是“写什么”,是“不写什么”。
那位老师问学生:“为什么删掉洗衣服和做饭?”学生回答:“因为这些事,每个人都会写。我想写没人注意的。”
这句话,比任何“选材新颖”的讲解都管用。
我们常以为写作是“加法”:多写细节,多用修辞。其实,写作是“减法”:删掉那些你见过一千遍的,留下那个只属于你的瞬间。
一个学生写外婆:“她总在饭桌上把鱼肚子夹给我,自己吃鱼头。我十二岁那年,她突然不夹了。我问她,她说:‘你长大了,该自己挑了。’”
没有“爱”,没有“无私”,但你心里知道,那是爱。
老师要做的,是帮学生找到那个“不被看见”的瞬间。
三、用问题代替讲授
这堂课最有效的部分,不是老师讲了什么,而是她问了什么。
“你为什么选这个细节?”
“你删掉那段时,心里怎么想的?”
“如果换你写,你会留哪一句?”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个回答,都在重建写作的逻辑。
我们总怕学生不会写,于是拼命教技巧:开头怎么引,中间怎么分段,结尾怎么升华。
可真正卡住他们的,不是不会写,是不知道“为什么写”。
教写作,不是教“怎么写”,是教“为什么值得写”。
让学生自己说:我为什么写这个?我为什么删掉那句?我为什么觉得这个画面重要?
当学生能回答这些问题,写作就不再是任务,而是表达。
四、写作不是模仿,是发现
很多学生写不好,是因为他们以为写作是“抄”——抄范文的结构,抄好词好句,抄“高分模板”。
但真正的写作,是发现。
发现你家厨房里,妈妈总在凌晨五点开灯;
发现你爸的手机相册里,全是你的照片,但没一张是拍给你的;
发现你奶奶的围裙,洗了二十次,还留着那道油渍。
这些,不是“素材”,是生活。
老师要做的是,帮学生把眼睛睁开。
不要说“写亲情要感人”,要说:“你有没有哪一刻,觉得爸妈突然变老了?”
不要说“写成长要深刻”,要说:“你有没有哪件事,当时觉得无所谓,现在想起来,心口发紧?”
学生不需要你告诉他们“什么是感动”,他们只需要被问:“你记得什么?”
五、让写作回到人本身
作文课,不该是技巧训练营。
它应该是:一个学生,坐下来,想想自己是谁,谁在影响他,哪些瞬间,他还没来得及说出口。
我们总希望学生写出“满分作文”,却忘了,他们最需要的,是一次被听见的机会。
那篇《被偷走的四厘米》,最后写的是:“奶奶没说她矮了,可我知道,她弯腰时,离我越来越远。”
没有华丽的词,没有刻意的抒情。但所有看过的人,都记得那四厘米。
写作不是比赛,是对话。
你写出来,有人懂,就够了。
下一次作文课,别发范文,别讲结构。
发一篇班上学生的作文,哪怕它只有三百字。
问:哪句话让你心里一颤?
然后,安静地等。
等他们开口。
等他们想起自己。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大家都在看
- 黄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汉语国际教育
- 李教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会计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张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 赖教员 华东理工大学 软件工程
- 殷教员 中国政法大学 英语
- 严教员 清华大学 数学
- 辛教员 新疆大学 师范类物理学
- 王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 张教员 北方工业大学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的设计与测试))
- 徐教员 香港的大学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