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当孩子说“我不想上学了”:一位家长的冷静应对指南

当孩子说“我不想上学了”:一位家长的冷静应对指南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14
当孩子说“我不想上学了”:一位家长的冷静应对指南

“妈,我不想上学了。”

这句话从一个初二孩子嘴里说出来时,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震惊、愤怒、焦虑,甚至觉得天塌了。可现实是,这句话背后藏着的,往往不是叛逆,而是求助。就像冰层下的暗流,表面平静,实则早已在深处涌动多时。

孩子不愿意上学,从来不是某一天突然决定的。它像一场慢性病,症状是“不去学校”,病因却可能藏在人际关系、家庭氛围、自我认同或长期积压的情绪里。尤其对于初二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正站在一个微妙的十字路口:身体在快速发育,心理在剧烈变化,学业压力陡然上升,社交关系变得复杂。

这个时候,一句“我不想上学”,可能是他们唯一能发出的求救信号。

我们不能用“你应该上学”来回应这种信号。我们需要蹲下来,平视他们的眼睛,问一句:“你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

一、先别急着解决问题,先听懂问题

很多家长一听到孩子不想上学,立刻进入“解决方案模式”:找老师、补课、谈心、立规矩……这些动作本身没错,但顺序错了。在没有搞清楚原因之前,任何干预都可能适得其反。

真正该做的第一件事,是倾听。

不是质问,不是教育,不是讲道理,而是安静地听。你可以这样开始对话:

> “我注意到你最近不太想去学校,能跟我说说吗?我不一定会同意,但我一定会听。”

这样的开场白,传递的是尊重,而不是控制。孩子一旦感受到安全,才可能说出真实想法。

常见的原因,往往不在学习本身,而在“关系”二字。

1. 和老师的关系出了问题

有的孩子因为一次被当众批评,就开始害怕进教室;有的因为老师偏心,觉得不公平;还有的因为和某位老师性格不合,每次上课都如坐针毡。这些情绪积累久了,就会演变成对整个学校的抗拒。

2. 和同学的关系陷入困境

青春期的孩子极其在意同伴的看法。被孤立、被嘲笑、被起外号,甚至只是觉得自己“不合群”,都可能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更严重的是校园欺凌——它不一定是拳脚相加,更多是语言上的贬低、社交上的排挤、网络上的羞辱。这些伤害看不见伤口,却深入骨髓。

3. 和父母的关系变得紧张

有些家长总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动不动就说“你这样下去怎么办”,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在父母眼里,我永远不够好。这种持续的否定感,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甚至觉得“我不配被爱”。当家也不再是避风港时,他们就真的无处可去了。

4. 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力感

初二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年级。小学时还能靠聪明应付,到了初中,知识体系变深,竞争加剧,很多孩子突然发现自己“跟不上了”。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发现努力也没用。这种无力感一旦形成,就会演变成逃避。

所以,当孩子说“不想上学”,我们真正要问的不是“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而是:“你是不是觉得很难受?”

二、支持,不是讲道理

很多家长一听到孩子有情绪,就立刻开始讲道理:“别人能上,你为什么不能?”“你现在不吃苦,将来怎么办?”这些话听起来像激励,实则是否定。它在告诉孩子:你的感受不重要,你的困难不值得被理解。

真正的支持,是让孩子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你可以这样说:

> “我知道现在对你来说很难,但不管发生什么,我都会陪你一起面对。”

>

> “你不需要马上解决所有问题,我们可以一步一步来。”

这种表达,不是纵容,而是建立安全感。只有当孩子感到安全,他才可能重新打开通往外界的大门。

三、别把孩子当成“学习机器”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功利化的教育环境中。很多家庭的日常对话,几乎全围绕着“成绩”“排名”“升学”展开。孩子一回家,第一句话就是:“今天考试了吗?”“作业写完了吗?”“最近有没有进步?”

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一种认知:父母爱的不是我,而是我的分数。

这种错位的爱,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分裂感:一方面想通过好成绩换取认可,另一方面又厌恶这种被工具化的感觉。最终,他们可能选择彻底放弃——“既然你们只关心成绩,那我干脆什么都不做。”

所以,家长要学会在孩子面前“闭嘴”,尤其是在学习话题上。你可以多聊聊他喜欢的音乐、电影、游戏,或者分享你自己小时候的糗事。让他知道,你们之间的连接,不只是成绩单上的数字。

四、给孩子留出呼吸的空间

青春期的孩子最怕什么?不是批评,而是窒息。

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走弯路”,把他们的时间安排得密不透风:白天上学,晚上补课,周末刷题。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被精确计算。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哪怕笼子再华丽,也失去了飞翔的欲望。

自由空间,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尊重孩子的节奏。比如:

- 允许他有自己的朋友圈,哪怕你不太了解那些朋友;

- 接受他偶尔不想写作业,想打会儿游戏;

- 不强行干涉他的穿衣风格、发型选择;

- 给他一个可以独处的角落,哪怕只是书桌旁的一把椅子。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自由,其实是孩子建立自我认同的重要基础。当他感觉到“我是我自己”,才可能有动力去面对外部世界。

五、重建对学校的连接

当孩子已经出现厌学倾向,强行送回学校往往适得其反。更有效的方式,是帮助他重新建立与学校的积极连接。

比如:

- 找到他在学校里唯一愿意接触的人——可能是某个同学,也可能是某个老师。先从这个人开始恢复联系;

- 鼓励他参加一次非学业性质的活动,比如运动会、社团、艺术节。让他体验到学校不只是考试的地方;

-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尝试短期调整学习方式,比如在家自学几天,再逐步过渡回校;

- 和班主任沟通时,避免“告状式”交流,而是共同探讨如何为孩子创造更友好的环境。

这个过程可能很慢,但急不得。就像冻住的水管,不能用开水猛冲,只能用温水慢慢化开。

六、关于“生涯规划”:别急着画蓝图

有些文章建议家长给孩子做“生涯规划”,让他们对未来有目标。这个想法本身没错,但在孩子情绪低落时提出来,往往显得空洞甚至讽刺。

一个正在为明天要不要进教室而挣扎的人,很难去思考“十年后我想成为谁”。这时候的规划,不是宏大的职业蓝图,而是微小的希望感。

你可以这样引导:

> “你觉得什么样的日子会让你觉得好一点?”

>

> “有没有哪一节课,是你觉得还能听进去的?”

>

> “如果现在有一个魔法按钮,能让你改变学校的一件事,你会改什么?”

这些问题不追求答案,而是帮助孩子重新激活对生活的感知力。当他们开始想象“另一种可能”,改变就已经在发生了。

七、家长的自我觉察:我们是不是也在逃避?

有时候,孩子不愿上学,恰恰是因为家长太“正常”了——太焦虑、太控制、太急于解决问题。

我们害怕孩子掉队,害怕被邻居 comparison,害怕未来不确定。于是我们把所有压力都转嫁到孩子身上,以为“逼一逼”就能好起来。但事实是,情绪会传染,焦虑也会代际传递。

一个整天盯着孩子写作业的家长,很可能自己也在职场中感到无力;一个总拿孩子和别人比较的父母,或许童年也曾被这样对待。

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也需要停下来问自己:

- 我是不是把孩子的成绩当成自己价值的证明?

- 我是不是在用“为你好”的名义,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 我有没有给孩子留下犯错和喘息的空间?

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改造,而是双向的成长。孩子在学会面对世界的同时,家长也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支持者。

八、最后的话:允许孩子“慢下来”

这个世界总在催促我们快一点:快点长大,快点成功,快点出人头地。但人的成长,本就是螺旋上升的过程。有前进,也有后退;有突破,也有停滞。

一个初二孩子暂时不想上学,不代表他的人生就毁了。相反,这可能是一次重要的自我调整。就像树木在冬天落叶,并不是死亡,而是为了春天更好地生长。

作为家长,你能做的最有力的事,不是推他、拉他、骂他,而是站在他身边,轻声说一句:

> “我在这里。你不用马上好起来,我们可以慢慢来。”

有时候,一句理解,比十道数学题更重要。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张教员 北京理工大学 网络空间安全
  2. 周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英语
  3. 袁教员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
  4. 姚教员 北京林业大学 车辆工程
  5. 林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类(会计)
  6. 黄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7. 黄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空航天
  8. 刘老师 中学高级教师 航空航天
  9. 江教员 意大利热那亚大学 现代语言(德语、英语)
  10. 李老师 中学高级教师 现代语言(德语、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