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我不想上学了”:一位家长的冷静应对指南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14】
“妈,我不想上学了。”
这句话从一个初二孩子嘴里说出来时,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震惊、愤怒、焦虑,甚至觉得天塌了。可现实是,这句话背后藏着的,往往不是叛逆,而是求助。就像冰层下的暗流,表面平静,实则早已在深处涌动多时。
孩子不愿意上学,从来不是某一天突然决定的。它像一场慢性病,症状是“不去学校”,病因却可能藏在人际关系、家庭氛围、自我认同或长期积压的情绪里。尤其对于初二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正站在一个微妙的十字路口:身体在快速发育,心理在剧烈变化,学业压力陡然上升,社交关系变得复杂。
这个时候,一句“我不想上学”,可能是他们唯一能发出的求救信号。
我们不能用“你应该上学”来回应这种信号。我们需要蹲下来,平视他们的眼睛,问一句:“你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
一、先别急着解决问题,先听懂问题
很多家长一听到孩子不想上学,立刻进入“解决方案模式”:找老师、补课、谈心、立规矩……这些动作本身没错,但顺序错了。在没有搞清楚原因之前,任何干预都可能适得其反。
真正该做的第一件事,是倾听。
不是质问,不是教育,不是讲道理,而是安静地听。你可以这样开始对话:
> “我注意到你最近不太想去学校,能跟我说说吗?我不一定会同意,但我一定会听。”
这样的开场白,传递的是尊重,而不是控制。孩子一旦感受到安全,才可能说出真实想法。
常见的原因,往往不在学习本身,而在“关系”二字。
1. 和老师的关系出了问题
有的孩子因为一次被当众批评,就开始害怕进教室;有的因为老师偏心,觉得不公平;还有的因为和某位老师性格不合,每次上课都如坐针毡。这些情绪积累久了,就会演变成对整个学校的抗拒。
2. 和同学的关系陷入困境
青春期的孩子极其在意同伴的看法。被孤立、被嘲笑、被起外号,甚至只是觉得自己“不合群”,都可能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更严重的是校园欺凌——它不一定是拳脚相加,更多是语言上的贬低、社交上的排挤、网络上的羞辱。这些伤害看不见伤口,却深入骨髓。
3. 和父母的关系变得紧张
有些家长总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动不动就说“你这样下去怎么办”,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在父母眼里,我永远不够好。这种持续的否定感,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甚至觉得“我不配被爱”。当家也不再是避风港时,他们就真的无处可去了。
4. 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力感
初二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年级。小学时还能靠聪明应付,到了初中,知识体系变深,竞争加剧,很多孩子突然发现自己“跟不上了”。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发现努力也没用。这种无力感一旦形成,就会演变成逃避。
所以,当孩子说“不想上学”,我们真正要问的不是“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而是:“你是不是觉得很难受?”
二、支持,不是讲道理
很多家长一听到孩子有情绪,就立刻开始讲道理:“别人能上,你为什么不能?”“你现在不吃苦,将来怎么办?”这些话听起来像激励,实则是否定。它在告诉孩子:你的感受不重要,你的困难不值得被理解。
真正的支持,是让孩子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你可以这样说:
> “我知道现在对你来说很难,但不管发生什么,我都会陪你一起面对。”
>
> “你不需要马上解决所有问题,我们可以一步一步来。”
这种表达,不是纵容,而是建立安全感。只有当孩子感到安全,他才可能重新打开通往外界的大门。
三、别把孩子当成“学习机器”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功利化的教育环境中。很多家庭的日常对话,几乎全围绕着“成绩”“排名”“升学”展开。孩子一回家,第一句话就是:“今天考试了吗?”“作业写完了吗?”“最近有没有进步?”
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一种认知:父母爱的不是我,而是我的分数。
这种错位的爱,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分裂感:一方面想通过好成绩换取认可,另一方面又厌恶这种被工具化的感觉。最终,他们可能选择彻底放弃——“既然你们只关心成绩,那我干脆什么都不做。”
所以,家长要学会在孩子面前“闭嘴”,尤其是在学习话题上。你可以多聊聊他喜欢的音乐、电影、游戏,或者分享你自己小时候的糗事。让他知道,你们之间的连接,不只是成绩单上的数字。
四、给孩子留出呼吸的空间
青春期的孩子最怕什么?不是批评,而是窒息。
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走弯路”,把他们的时间安排得密不透风:白天上学,晚上补课,周末刷题。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被精确计算。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哪怕笼子再华丽,也失去了飞翔的欲望。
自由空间,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尊重孩子的节奏。比如:
- 允许他有自己的朋友圈,哪怕你不太了解那些朋友;
- 接受他偶尔不想写作业,想打会儿游戏;
- 不强行干涉他的穿衣风格、发型选择;
- 给他一个可以独处的角落,哪怕只是书桌旁的一把椅子。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自由,其实是孩子建立自我认同的重要基础。当他感觉到“我是我自己”,才可能有动力去面对外部世界。
五、重建对学校的连接
当孩子已经出现厌学倾向,强行送回学校往往适得其反。更有效的方式,是帮助他重新建立与学校的积极连接。
比如:
- 找到他在学校里唯一愿意接触的人——可能是某个同学,也可能是某个老师。先从这个人开始恢复联系;
- 鼓励他参加一次非学业性质的活动,比如运动会、社团、艺术节。让他体验到学校不只是考试的地方;
-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尝试短期调整学习方式,比如在家自学几天,再逐步过渡回校;
- 和班主任沟通时,避免“告状式”交流,而是共同探讨如何为孩子创造更友好的环境。
这个过程可能很慢,但急不得。就像冻住的水管,不能用开水猛冲,只能用温水慢慢化开。
六、关于“生涯规划”:别急着画蓝图
有些文章建议家长给孩子做“生涯规划”,让他们对未来有目标。这个想法本身没错,但在孩子情绪低落时提出来,往往显得空洞甚至讽刺。
一个正在为明天要不要进教室而挣扎的人,很难去思考“十年后我想成为谁”。这时候的规划,不是宏大的职业蓝图,而是微小的希望感。
你可以这样引导:
> “你觉得什么样的日子会让你觉得好一点?”
>
> “有没有哪一节课,是你觉得还能听进去的?”
>
> “如果现在有一个魔法按钮,能让你改变学校的一件事,你会改什么?”
这些问题不追求答案,而是帮助孩子重新激活对生活的感知力。当他们开始想象“另一种可能”,改变就已经在发生了。
七、家长的自我觉察:我们是不是也在逃避?
有时候,孩子不愿上学,恰恰是因为家长太“正常”了——太焦虑、太控制、太急于解决问题。
我们害怕孩子掉队,害怕被邻居 comparison,害怕未来不确定。于是我们把所有压力都转嫁到孩子身上,以为“逼一逼”就能好起来。但事实是,情绪会传染,焦虑也会代际传递。
一个整天盯着孩子写作业的家长,很可能自己也在职场中感到无力;一个总拿孩子和别人比较的父母,或许童年也曾被这样对待。
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也需要停下来问自己:
- 我是不是把孩子的成绩当成自己价值的证明?
- 我是不是在用“为你好”的名义,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 我有没有给孩子留下犯错和喘息的空间?
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改造,而是双向的成长。孩子在学会面对世界的同时,家长也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支持者。
八、最后的话:允许孩子“慢下来”
这个世界总在催促我们快一点:快点长大,快点成功,快点出人头地。但人的成长,本就是螺旋上升的过程。有前进,也有后退;有突破,也有停滞。
一个初二孩子暂时不想上学,不代表他的人生就毁了。相反,这可能是一次重要的自我调整。就像树木在冬天落叶,并不是死亡,而是为了春天更好地生长。
作为家长,你能做的最有力的事,不是推他、拉他、骂他,而是站在他身边,轻声说一句:
> “我在这里。你不用马上好起来,我们可以慢慢来。”
有时候,一句理解,比十道数学题更重要。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张教员 北京理工大学 网络空间安全
- 周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英语
- 袁教员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
- 姚教员 北京林业大学 车辆工程
- 林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类(会计)
- 黄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黄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空航天
- 刘老师 中学高级教师 航空航天
- 江教员 意大利热那亚大学 现代语言(德语、英语)
- 李老师 中学高级教师 现代语言(德语、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