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背得出古诗,却读不懂诗意?试试这五个接地气的引导法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07】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能流利背出《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张口就来,可你问一句“诗里写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色”,孩子却愣住,只记得课本注释里那几个词。背诵不是终点,理解才是学习古诗的真正开始。
我见过不少孩子,能把整本《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但问起“碧玉妆成一树高”是什么意思,他们只会说:“注释上说,碧玉是绿色的玉。”可玉和柳树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诗人不直接说“绿树”?这些问题,孩子答不上来,是因为他们没看见那棵树,没闻到春天的风,也没在心里画出那幅画面。
教学不是把注释抄一遍,再让学生背一遍。真正的理解,是从图像开始的。
上课时,我拿出一张春天的柳树照片,问学生:“春天来了,柳树上最显眼的是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叶子!”“嫩芽!”“枝条垂下来!”我接着问:“那这些嫩叶,像不像一块块绿色的玉石?”有人点头,有人摇头。我让他们再看——那些刚长出来的柳叶,薄、亮、透光,边缘还带着一点微黄,和碧玉的质感,确实很像。
不是老师说“这是比喻”,而是他们自己说:“哦,原来柳叶是这样像玉的。”
再看“万条垂下绿丝绦”,我让他们用手指在空中划出一条条下垂的柳枝,再想象:如果这些柳枝是用丝线编成的带子,那会是什么样子?柔软、细长、随风飘动。孩子们笑了,有人脱口而出:“就像妈妈的丝巾被风吹起来那样!”那一刻,诗里的意象,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他们生活里见过、摸过、记得住的东西。
诗里的动词,常常藏着关键。《咏柳》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第四句“二月春风似剪刀”,我把“裁”和“剪”两个字圈出来,问:“这两个词,谁在做?”孩子们说:“春风。”“那春风怎么‘裁’?怎么‘剪’?”有人模仿剪刀的动作,有人学风吹树叶沙沙响。
我们没有讲修辞手法,只是让他们用身体去感受——原来,诗人不是在写景,是在写一种看不见的力量,用风当剪刀,把柳叶一片片裁出来。
这比背“拟人”“比喻”有用得多。
学完《咏柳》,我让学生自己总结:你是怎么读懂这首诗的?他们说了五条:
第一,看注释。这是基础,但不是全部。
第二,看图。图片不是装饰,是理解的钥匙。
第三,结合生活。柳叶像玉,柳枝像丝带,这些联想,来自他们见过的实物。
第四,动脑筋想。为什么是“裁”不是“长”?为什么春风能当剪刀?想象力不是凭空来的,是被问题逼出来的。
第五,找诗眼。一首诗里,总有一个词,像钉子一样把整首诗钉在你心里。《咏柳》的诗眼是“裁”——因为整个春天,都是被这把看不见的剪刀,一点点剪出来的。
第二天学《春日》,我没讲一个字。我把五条方法写在黑板上,说:“你们自己试试。”孩子们翻书、看图、讨论、争论,有人问:“‘胜日寻芳泗水滨’的‘胜日’是什么意思?”有人查字典,有人翻上下文,有人结合天气说:“今天阳光好,就是胜日。”有人指着图片说:“你看,水边开满了花,这才是‘无边光景一时新’。
”他们自己找到了答案,脸上带着一种我见过很多次的表情——不是老师教懂的得意,是自己解开谜题的踏实。
古诗不是要背下来的文物,而是活在语言里的风景。孩子能背,不代表他们看见了。他们能复述注释,不代表他们感受到了。真正的理解,是让诗句从纸上跳进心里,变成他们能摸到的风、能闻到的泥土、能看见的绿意。
我见过一个孩子,学完这两首诗后,在家阳台种了一盆柳枝。他每天观察,写小本子:“今天叶子更绿了,像碧玉。”“风一吹,枝条像丝带一样晃。”他没背课文,但他比谁都懂诗。
教育不是填满一个容器,而是点燃一把火。古诗教学最怕的,是让孩子以为“懂了注释”就是“懂了诗”。真正的懂,是他们在某个清晨,看到一树新绿,突然说:“原来,这就是‘万条垂下绿丝绦’啊。”
那一刻,诗才真正活了。
我们不需要孩子成为诗人,但我们可以让他们,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听见千年前的风,吹过今天的柳枝。》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徐教员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俄语
- 李教员 马来西亚世纪大学 人力资源
- 蔡教员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 对外汉语
- 靳教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遥感
- 巴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小学教育(数学师范)
- 张教员 北京体育大学 运动康复
- 谢教员 贵州警察学院 监狱学
- 王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 李教员 承德医学院 临床医学
- 杨教员 江西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