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一位数学老师教会我的,远不止解题

一位数学老师教会我的,远不止解题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16
一位数学老师教会我的,远不止解题

初中的第一年,教室的窗户还透着夏末的阳光,走廊上的脚步声杂乱而新鲜。我坐在陌生的座位上,看着黑板前那块还未被写满的粉笔板,心里有些忐忑。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新的课程节奏,一切都让人无所适从。可就在第一节数学课的铃声响起时,我忽然觉得,这个新世界,或许并不那么难适应。

因为王老师来了。

她个子高挑,走路不疾不徐,脸上总挂着温和的笑意。五十多岁的年纪,头发已有些花白,但眼神清亮,像是能看透每一个学生的小心思。她穿着朴素,常是一件洗得发白的衬衫,袖口微微卷起,手里抱着一本翻得边角起皱的教案。她不像是电视里那种“严厉的数学老师”,反倒像个邻居家会讲笑话的阿姨。

可她一开口,你就知道,这是一位有分量的老师。

她的第一句话不是“翻开课本第几页”,也不是“今天我们讲一元一次方程”,而是:“数学不是算数,它是你思考世界的方式。” 那一刻,教室里安静下来。我们这些刚从小学升上来、还把数学当成“加减乘除大比拼”的孩子,第一次意识到,这门课,可能和我们想的不太一样。

王老师上课从不照本宣科。她讲方程,会先讲一个她儿子小时候偷吃饼干的故事:一包饼干原封不动放在桌上,第二天少了五块,但家里只有他一个人在家。她问我们:“怎么知道是他吃的?” 有同学说:“因为他嘴上有 crumbs。” 她笑着点头:“那如果没证据呢?我们能不能用数学来推?

” 接着,她把问题转化成一个简单的等量关系:

设饼干总数为 \( x \),剩下的为 \( y \),吃掉的就是 \( x - y = 5 \)。如果已知 \( x = 12 \),那么 \( y = 7 \)。

但更重要的是,她让我们明白:数学不是为了算出 12 减 7 等于 5,而是为了建立一种逻辑链条——从已知出发,推导未知。

这种思维方式,她称之为“数学的诚实”。

她说:“数学不会骗你。你算错了,它不会说你对;你蒙对了,它也不会给你加分。它只认过程,只认逻辑。” 这句话我记了很多年。后来我在生活中遇到模棱两可的问题时,总会想起她说这话时的语气——平静,但带着一种不可动摇的力量。

王老师的课堂从不沉闷。她喜欢提问,而且从不点名成绩好的学生。相反,她总盯着那些低头玩笔、眼神飘忽的同学。有一次,一个男生在课上偷偷折纸飞机,她忽然停下讲解,笑着说:“小李,你说说,如果你的飞机以每秒 3 米的速度飞行,从教室这头到那头是 9 米,它需要几秒落地?

” 全班哄笑,那男生红着脸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三……三秒?” 她点点头:“答对了。但你要记住,现实中的飞机可不会这么准时,因为它还要考虑空气阻力、抛物线轨迹——要不要我给你推导一下抛物运动公式?” 那男生赶紧摇头,从此上课再没折过纸。

她的幽默不是为了取悦学生,而是为了打开思维的门。她知道,初中生的注意力像风中的纸片,稍不留神就飘走了。所以她用笑声把我们拉回来,再用问题把我们钉在思考的轨道上。

但真正让我敬佩她的,是她课后的坚持。

她说:“不会的题,随时可以来问。” 这句话听起来普通,可她真的做到了。每天课间,她的办公室门口总是排着队。不是几个,是十几个人,挤在门口,手里攥着练习册,争着把不会的题拿给她看。其他老师办公室冷冷清清,只有她的桌前热闹得像课间集市。

她从不嫌烦。哪怕是一个最基础的移项错误,她也会耐心地从头讲起。有一次,一个同学反复搞不清“负负得正”的原理,她干脆拿出一张纸,画了数轴,用温度计升降来比喻正负数的变化。她说:“你想象一下,昨天零下 5 度,今天比昨天高了 3 度,今天多少度?是零下 2 度。那如果今天比昨天高了 5 度呢?

就是 0 度。如果高了 6 度?那就是正 1 度。你看,从 -5 到 +1,是不是等于加了 6?那 -5 + 6 = 1,对吧?所以,减一个负数,其实就是加一个正数。”

她不用术语堆砌,而是用生活里的例子,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可触摸。她知道,学生不是不会,而是没找到理解的入口。她的任务,就是帮他们找到那扇门。

更让我动容的是,她常常牺牲自己的时间。有次我放学路过办公室,看见她还在给一个学生讲题,而她的儿子就坐在旁边的小椅子上,低头写作业。那个孩子大概上小学,时不时抬头看看妈妈,又默默低下头。我后来才知道,她丈夫早年去世,她独自抚养儿子。可即便如此,她依然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生身上。

有人问她:“你不觉得亏欠孩子吗?” 她笑了笑说:“我教的不只是数学,我在教他们怎么面对困难。如果我的儿子将来遇到一个愿意为他多讲一遍题的老师,我也会感激那个人。我现在做的,就是希望世界多一点这样的老师。”

这句话我一直记得。

王老师从不强调分数。她常说:“考试只是检验你有没有真正理解,不是衡量你值不值得被爱。” 她批改作业时,会在错题旁边写小纸条:“这一步跳得太快了,中间漏了什么?”“这个思路很好,但计算出错了,再检查一遍?” 她的评语从不写“粗心”两个字,因为她知道,学生不是不想认真,而是还没学会如何系统地检查。

她甚至在班上推行“错题重讲”制度:每个单元结束后,学生要从自己的错题中选一道,站在讲台上给全班讲解。她说:“你能给别人讲明白,才算真正懂了。” 刚开始大家都害怕,结结巴巴,手心出汗。可慢慢地,有人讲得越来越流畅,甚至能举一反三。那种从“听懂”到“会教”的跨越,是真正的掌握。

王老师还有一条特别的教学理念:数学课也要教做人。

她讲到“等量代换”时,会说:“就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你付出多少,别人也会回馈多少。如果你总是想占便宜,关系就失衡了。” 讲到“几何证明”时,她说:“每一步都要有依据,不能凭感觉下结论。做人也一样,不能道听途说就对别人下判断。” 她把数学的严谨,延伸到了生活的态度。

她从不强迫学生喜欢数学。她说:“有人喜欢音乐,有人喜欢画画,有人就是不喜欢数学,这很正常。但我希望你们至少学会一种能力——遇到问题,不逃避,不糊弄,想办法解决。” 这种态度,比任何公式都重要。

有一次,班上有个学生连续几次考试不及格,家长来学校闹,说老师教得不好。王老师没有辩解,而是拿出那个学生的作业本,一页页翻给她看:“您看,他每次错的题,我都标注了,他也订正了。但他从不主动来问,作业也是抄的。我不是神仙,我不能代替他思考。” 家长沉默了。

后来那个学生在她的鼓励下开始主动提问,成绩慢慢提升。毕业时,他写了一张纸条塞给她:“王老师,谢谢您没放弃我。您让我知道,笨不可怕,懒才可怕。”

王老师把这张纸条贴在了办公室的墙上。

现在回想起来,王老师教给我的,从来不只是解方程或证全等三角形。她教的是:如何面对未知,如何在混乱中建立秩序,如何在失败后重新开始。她用数学作为工具,培养的是一种思维习惯,一种生活态度。

教育的本质,或许就是这样——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一个人内在的求知欲和责任感。王老师做到了这一点。她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或激昂的口号,而是用每一天的坚持、每一句温和的提醒、每一次耐心的讲解,慢慢塑造了我们的思维和品格。

如今,我已经离开校园多年,但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复杂问题,我会不自觉地问自己:“如果是王老师,她会怎么拆解这个问题?” 然后,我就会像她教的那样,先把问题写下来,找出已知条件,再一步步推导可能的解决方案。

她的影响,早已超越了那间教室,融入了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这个信息爆炸、焦虑弥漫的时代,我们总在寻找“高效学习法”“速成技巧”“提分秘籍”。可王老师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往往发生在那些看似平凡的时刻——一次课间的讲解,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愿意为你多讲一遍题的下午。

她没有用大数据告诉我们“什么方法最有效”,也没有用心理学理论分析“如何激发学习动机”。她只是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一个老师,只要真心对待学生,愿意多走一步,就能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种子。

而这颗种子,可能在很多年后,才悄然发芽。

所以,如果你正在寻找好的学习方法,不妨先问问自己:我有没有遇到过像王老师那样的人?如果没有,那你自己,能不能成为那个愿意多讲一遍题的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

因为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传递,而是一种相互的照亮。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黄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 黄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空航天
  3. 刘老师 中学高级教师 航空航天
  4. 江教员 意大利热那亚大学 现代语言(德语、英语)
  5. 李老师 中学高级教师 现代语言(德语、英语)
  6. 赵教员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7. 黄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汉语国际教育
  8. 李教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会计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 张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10. 赖教员 华东理工大学 软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