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打自己十下,那节课我记了十年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10】
星期五上午第二节课,英语老师走进教室,手里捏着一叠卷子。那天是周末前的最后一天,教室里本该有笑声,有窃窃私语,有对放学后零食和游戏的期待。可她没说话,只把卷子发下来。作文批了,我得了十分,全班三个。其他人,九分、八分、五分,甚至零分。
她没骂人,也没发火。只是把木棍放在讲台上,说:“改错,改完抄一遍,拿给我看。”然后,她点名:“得九分的,上来,打一下。八分,两下。零分,十下。”
没人动。空气像冻住了。李帅荣是课代表,他第一个走上去。棍子落下去,声音很轻,但全班都听见了。他没哭,也没喊,只是低头站回座位,手红了。接着是小组长,是平时爱说话的,是总忘带作业的。一个接一个,没人躲得掉。除了我们三个得十分的。
我坐在那儿,手心出汗。不是因为怕挨打,是觉得不对劲。老师没笑,没生气,眼神像压着什么。打到一半,她突然放下棍子,自己走上讲台,对着自己的手掌,一下,两下……十下。清脆,干脆,没有停顿。
“教学无方。”她说。
教室里没人说话。没人敢动。没人敢抬头。
那节课后来怎么结束的,我不记得了。只记得放学后,我走在路上,手还攥着那张卷子。十分,不是因为我写得多好,是我没犯错。可那些九分、七分、五分的人,他们不是笨,是没记住,是没背熟,是没认真改错。老师不是恨他们,是恨自己没教会他们。
我后来才知道,她每天六点起床,备课到十一点。她女儿发烧,她还在改作文。她工资不高,可从没向学校要过补助。她教了十五年,带过四届毕业班,没一个学生语文不及格。
那根木棍,她再没用过。
我上高中后,有次在书店看到一本《初中语文作文训练手册》,翻开第一页,是她写的批注:“写作文不是背范文,是写心里话。你写的是谁?是自己,还是别人?”
我买下了那本书,一直留着。
现在我教孩子写作文,不教模板,不教“开头点题、中间举例、结尾升华”。我问他们:“你最想告诉谁一件事?写下来,别改,别删,别怕错。”
有个孩子写:“我妈每天晚上等我写完作业才睡,她打呼噜,我听得见。”
我问他:“这是作文吗?”
他说:“是啊,这是我妈。”
我没改一个字。
作文不是要漂亮,是要真实。不是要高分,是要有温度。
我见过太多孩子,背了三百篇范文,考试时套进去,得了个七分,回家被骂。他们不知道,作文不是考场上的表演,是心里话的出口。老师要的不是标准答案,是那个孩子有没有在写自己。
我女儿上小学三年级,有一次写“我的爸爸”,她写:“我爸不会修车,但他会陪我玩积木,玩到半夜。”
我问:“为什么写这个?”
她说:“因为爸爸没骂我。”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那年英语老师打自己十下的意思。
她不是在惩罚学生,是在惩罚自己没能让学生听懂话。
她不是用棍子打手,是用沉默打心。
教育不是灌输,是唤醒。不是纠正错误,是帮孩子找到自己的声音。
现在,我教学生写作文,第一件事不是讲结构,是问:“你今天,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有人写:“我想让奶奶别总说‘别人家孩子’。”
有人写:“我怕考试,但我不想让爸妈失望。”
有人写:“我养的仓鼠死了,我哭了,没人知道。”
这些句子,没有修辞,没有华丽词藻,但它们有重量。
它们不是为了得分,是为了活着。
语文不是考试的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沟通方式。
我们总在教孩子怎么写好作文,却忘了教他们怎么好好说话。
老师打自己十下,不是因为学生差,是因为她觉得,她没做到更好。
我们当家长的,也该问问自己:你是不是只关心分数,忘了孩子心里在说什么?
作文可以重写,但孩子的表达欲,一旦被压住,就很难再打开。
别再逼孩子背范文。
别再用“好词好句”绑架他们的想法。
别再用“标准答案”否定他们的感受。
你家孩子写的,哪怕只有一句:“今天妈妈没骂我,我很开心。”
那也是好作文。
因为那句话里,有光。
有孩子心里,没被熄灭的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李老师 中学高级教师
- 李教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类
- 周老师 大学讲师 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类
- 王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
- 付教员 北京师范大学 英语
- 郑教员 中央财经大学 金融学
- 崔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光学工程
- 蔡教员 北京物资学院 商务英语
- 禹教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
- 李教员 浙江理工大学 纺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