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不再害怕数学:从抗拒到热爱的五个关键步骤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09】
数学,这个词对很多小学生来说,可能就像一道无形的墙,挡在他们和学习乐趣之间。老师讲得头头是道,黑板上写满了公式和图形,可孩子坐在座位上,眼神却早已飘向窗外的操场。回到家,作业本一摊开,眉头就皱了起来:“这题我不会。”家长急,老师愁,孩子更委屈——不是不想学,是真的听不懂,也提不起劲。
但你有没有想过,问题可能并不出在孩子身上,而出在“怎么学”和“怎么教”上?数学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被教成了枯燥的符号堆砌,被学成了机械的记忆任务。如果我们能换一个视角,重新理解孩子为什么听不进去数学课,或许就能找到那把打开兴趣之门的钥匙。
一、先别急着补课,先搞清楚“卡点”在哪里
很多家长一看孩子数学成绩下滑,第一反应就是报班、买练习册、加作业。可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就像一辆车抛锚了,你不检查发动机,反而猛踩油门,结果只会让问题更严重。
孩子听不懂数学课,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前面的知识没掌握牢,新知识一上来就听天书;有的是因为注意力难以集中,课堂节奏一快就跟不上;还有的是心理上已经对数学产生了“恐惧感”,一看到数字就开始紧张。
所以,第一步不是补知识,而是找原因。我们可以试着和孩子聊一聊:
- 上数学课的时候,你最容易走神是在哪个环节?
- 老师讲到哪一部分时,你会觉得“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
- 你觉得最难的是计算、应用题,还是理解题目意思?
通过这样的对话,往往能发现真正的“卡点”。比如,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在学两位数加减法时总是出错,深入一问才发现,他其实连“十进制”的概念都没建立起来——他不明白为什么“9+1”要变成“10”,而不是“00”。这种基础概念的缺失,就像盖楼没打地基,后面再怎么努力也容易塌。
这时候,补的方法不是让他做更多题,而是回到源头,用实物、图形、甚至手指头,帮他把“十进制”这个概念真正“看见”和“摸到”。比如,用十根小木棍捆成一捆,再一根一根加,当加到第十根时,就“进位”成新的一捆。这种具象的操作,比反复刷题有效得多。
二、让数学“活”起来:从抽象符号到真实体验
数学的本质,是描述世界的一种语言。它不是凭空出现的公式集合,而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规律。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把这一层“生活底色”给抹掉了,直接把结论塞给孩子。
比如,教“分数”时,很多老师一上来就写:
\[ \frac{1}{2} + \frac{1}{3} = ? \]
然后开始讲通分、最小公倍数。可对孩子来说,这些符号毫无意义。他们不明白“一半”和“三分之一”到底是什么,更别说把它们加在一起了。
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呢?
周末吃披萨,切一半给爸爸,剩下的一半再切成三份,孩子拿一份。这时候问他:“你吃了整个披萨的多少?”他可能会说:“一半的一半?”这时候再引入“\( \frac{1}{2} \times \frac{1}{2} = \frac{1}{4} \)”,他就有了真实的体验。
再比如学“面积”,与其在纸上画格子,不如让孩子自己测量房间。拿一把卷尺,从墙角到墙角量一量,再算算地板需要多少块瓷砖。这个过程里,他不仅学会了长乘宽,还理解了“单位”的意义——为什么用“平方米”而不是“米”。
这种“生活化”的学习,不是为了省事,而是为了建立数学直觉。当孩子发现数学能帮他解决真实问题时,它的价值就不再是考试分数,而是一种有用的工具。
三、用游戏和故事,点燃好奇心
孩子天生爱玩,也爱听故事。如果我们能把数学藏在游戏和故事里,它就不再是一个需要“克服”的任务,而是一场有趣的探险。
比如,设计一个“数学寻宝游戏”:
在家里藏几个小纸条,每个纸条上有一道数学题,答对了才能拿到下一个线索。最后一道题可能是:“我家有3个房间,每个房间有4盏灯,一共多少盏灯?”孩子算出12,打开第12个抽屉,找到小奖品。
这种游戏不需要复杂设计,关键在于让孩子“主动思考”。他不是被动地做题,而是为了解开谜题、达成目标而使用数学。
再比如,读一本数学绘本《汉声数学》系列中的《奇数和偶数》,讲的是两个小动物分苹果,一个拿一个,轮流来,最后发现有时候能分完,有时候会多出一个。这个过程自然引出了“偶数能平均分,奇数不能”的概念。没有公式,没有术语,只有情节和画面,但孩子却记住了本质。
动画视频也可以成为好帮手。像《Numberblocks》(数字积木)这样的动画,用颜色、形状和动作表现数字的组合与分解。比如“5”是由“2”和“3”拼成的,它们手拉手变成“5”,分开又变回原样。这种视觉化的表达,比口头讲解“5=2+3”要生动得多。
四、允许犯错,把“不会”变成“探索”
很多孩子害怕数学,是因为他们觉得“数学必须一次做对”。一旦算错,就觉得自己“笨”。这种心态一旦形成,就会导致回避、拖延,甚至彻底放弃。
其实,数学史上绝大多数重大发现,都是从“错误”开始的。欧几里得几何建立在几条公理之上,后来有人质疑“平行公设”,结果发展出了非欧几何。错误不是终点,而是新思路的起点。
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孩子:
当孩子算错一道题,不要说“这都不会?”而是说:“你这个思路挺有意思,我们来看看结果对不对?”然后一起验算,找出哪里出了问题。
比如,孩子算 \( 7 \times 8 = 54 \),我们可以说:“7个8,我们来数一数:8, 16, 24, 32, 40, 48, 56。哦,原来是56。你算成54,是不是少加了一个8?”
这个过程不是批评,而是共同验证。孩子会发现,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弄清楚“为什么错”。久而久之,他就不怕犯错,反而会主动尝试不同的方法。
还可以鼓励孩子“发明”自己的解法。比如,算 \( 18 + 27 \),有的孩子会拆成 \( 10 + 20 = 30 \),\( 8 + 7 = 15 \),再 \( 30 + 15 = 45 \);有的孩子会先把18补成20,再从27里减2,变成 \( 20 + 25 = 45 \)。
这些方法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不适合。让孩子知道“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会大大增强他的自主性和信心。
五、家长的角色:不是老师,而是伙伴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孩子学数学,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题,而是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不会做题,情绪就上来了:“这么简单都不会?”“上课到底有没有听?”这种反应,只会让孩子把数学和“被批评”联系在一起,形成负面情绪。
其实,家长不需要懂所有的数学知识,也不需要会讲题。你最重要的角色,是陪伴者。
你可以这样做:
- 每天花10分钟,和孩子聊聊今天数学课上最有趣的事。
- 当他遇到难题时,不直接给答案,而是问:“你觉得可以从哪里开始?”“有没有类似的题你以前做过?”
- 记录他的小进步,比如“今天主动检查了作业”“自己想出了两种解法”,然后真诚地告诉他:“我看到你在努力,真为你高兴。”
这种正向反馈,比任何奖励都有效。它让孩子明白,学习的意义不在于“不犯错”,而在于“我在进步”。
数学不是天赋,而是习惯
我们常常误以为,数学好是“聪明”的表现,其实不然。数学能力更多是一种思维习惯——观察、推理、验证、调整。这些习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恰当的方法培养起来。
当一个孩子开始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他会发现:
- 为什么电梯按钮要这样排列?
- 为什么足球是五边形和六边形拼成的?
- 为什么零不能做除数?
这些问题,比考试题有趣得多。而一旦孩子开始问“为什么”,他的数学之旅,才真正开始了。
所以,别再问“孩子为什么听不进去数学课”了。
不如问:“我们能不能让数学,变得值得倾听?”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熊教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会计
- 霍教员 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 谢教员 内蒙古科技大学 建环
- 冯教员 中国传媒大学 网络空间安全
- 魏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应用经济学
- 曹教员 北京林业大学 自动化
- 刘教员 北京科技大学 材料智能技术
- 郭教员 北京物资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
- 刘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审计
- 贾老师 大学讲师 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