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教材困住孩子的眼睛:一位老师眼中的数学课堂“变形记”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14】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讲台前的老师翻着课本,逐字逐句地念着例题;孩子们低头抄写公式,眼神里透着疲惫和茫然。这并不是教学失败,而是我们可能忘了——教材从来不是终点,它只是起点。
我见过太多老师把教材当成了“圣旨”,生怕漏掉一个字、一个符号。可真正的教育,不是把书本上的内容原封不动搬进学生脑袋,而是要让知识活起来,走进孩子的日常,变成他们能摸得着、说得清、用得上的东西。
一、别急着教“怎么算”,先问“为什么学”
翻开人教版四年级的数学书,“运算律”那一章,标题写着“加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很多老师的第一反应是:今天要讲三个公式,做二十道练习题。但如果我们停下来想一想,这个单元到底想培养什么?
其实,课标早就说了:重点是推理能力,是思维的严谨性,而不是背下几个公式去应付考试。所以,备课时,我从不只看“这一节讲什么”,而是问自己:“学生学完后,能不能解释‘为什么3+5=5+3’?能不能用这个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于是,我把整章的知识点画成一张思维导图:从简单的加法交换开始,延伸到乘法的分配律,再连到实际应用——比如购物时找零怎么更省事,或者分组活动怎么安排最公平。知识点不再是孤立的条目,而是一条条可以串联起来的思考路径。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孩子不再觉得数学是“必须记住的东西”,而是发现原来自己也能“想明白”。
二、别照搬课本里的例子,试试换种说法
你有没有试过让孩子“折纸认识分数”?课本上那张圆形纸片,对不少孩子来说,就是一团无意义的折痕。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折?折了有什么用?
我换了个方式。那天正好是班里小明的生日,我带了一个小蛋糕进来,说:“今天我们来帮小明分蛋糕。”全班都来了兴趣。
“如果现在有4个人,怎么分才公平?”
“要是来了6个人呢?”
“如果有人不吃,剩下的人怎么重新分配?”
孩子们开始讨论,有人提出“切成8块”,有人建议“每块一样大”,还有人说“可以先切一半,再分另一半”。这些话听起来像是随口说的,可背后全是分数的概念。
我们没有直接讲“1/2”“1/4”,而是让他们动手切、画图、记录。最后,我轻轻点出:“你们刚才说的,其实就是数学里‘分数’的意思。”
那一刻,教室里安静了几秒,然后爆发出笑声和欢呼。不是因为答案对了,而是因为他们发现自己“懂了”。
课本里的例子,往往太理想化。但生活里的问题,永远真实。把“折纸”换成“分蛋糕”,把“抽象符号”换成“具体选择”,知识就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成了孩子愿意参与的游戏。
三、课堂不是一条固定路线,而是随时调整的旅程
曾经有个老师问我:“我按课本顺序讲,学生听不懂怎么办?”
我说:“那你为什么不换个走法?”
我见过最精彩的课堂,不是完全按照教材章节推进的,而是根据学生的状态“动态调频”。
比如讲“长方体表面积”时,课本的流程是:定义→公式推导→例题演练。但我觉得,光靠推公式,孩子容易走神。
于是我临时改了计划:拿出几个不同大小的包装盒,让学生们分组计算需要多少包装纸。有的组用尺子量,有的组用彩纸贴,还有的组干脆用手机拍下来,回去画图分析。
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孩子根本搞不清“表面积”到底是什么,于是马上停下,拿来一个纸盒子,剪开铺平,指着每一面说:“你看,这就是六个面,每一个都是一个矩形。”
他们这才恍然大悟。
这种课堂,没有固定的节奏,也没有完美的流程。但它有温度,有回应,有真实的互动。老师不是在“完成任务”,而是在“看见学生”。
后来我总结出三种教学版本:基础版——按课本走,确保覆盖所有知识点;进阶版——加入实际项目,比如设计一个迷你书架;简化版——针对理解困难的学生,用实物、图画、游戏辅助理解。
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同一种节奏。灵活一点,反而能让更多人跟上。
四、听听孩子怎么说,比任何教案都重要
我每周都会留五分钟,让学生用表情贴纸表达对本周内容的感受:(轻松)、(一般)、(难)。
一开始,学生觉得好玩,随便贴。但几次之后,我发现规律了——每当“三角形内角和”那一章出现,就有不少人贴上难的表情。
我立刻意识到:不能只靠讲解,得让他们“亲手验证”。
于是我在下一节课带来了硬纸板剪成的三角形,让每个小组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结果,他们惊呼:“真的能拼成一条直线!”
那一刻,他们不仅明白了“内角和是180°”,还感受到了数学的奇妙。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最好的教学反馈,不是试卷上的分数,而是孩子眼睛里突然亮起的那一瞬间。
我还建立了教师协作群,每月分享自己的改造案例。有位老师告诉我,她把“鸡兔同笼”问题变成了校园“宠物数量调查”——学生们通过采访班主任、统计班级养猫狗的数量,用假设法解题。结果,全班都主动要求多做几道类似的题。
教育的力量,从来不来自单打独斗,而来自彼此看见、共同成长。
五、数字资源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用对时机”
现在很多人喜欢用动画、视频来辅助教学。确实,一段三维动画能把“圆锥体积”讲得生动。但我也见过太多课堂,一放视频,学生就盯着屏幕发呆,等视频结束,问他们“刚才说了什么”,没人答得上来。
关键不在于“有没有”,而在于“什么时候用”“用多久”。
我的原则是:数字资源最多占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一。比如讲“分数加减法”时,我先让学生用折纸操作,再播放一段动画演示通分过程,最后让他们自己复述一遍。
动画不是替代,而是补充。它像一块拼图,补上那些语言难以描述的部分。
某次公开课,我展示了一段关于“比例”的动画:两个物体在不同距离下的影子长度变化。学生看得入神,下课后纷纷跑来问我:“老师,我们能不能也去操场上测一测旗杆的影子?”
那一刻我知道,他们已经不只是在“学数学”,而是在“用数学”。
六、教材不是轨道,而是地图
曾有一位老师,把六年级“比例”单元彻底重构——他带着学生测量校园里的教学楼,用卷尺、指南针、计算器,两周时间,绘制出一张完整的平面图。
他们研究比例尺,计算距离,甚至考虑误差修正。最后,作品被学校展出,还上了区教育局的公众号。
那个班的数学成绩,在区统考中高出平均值21个百分点。
这不是奇迹,而是源于一个信念:教材不是用来被复制的,是用来被重新发现的。
我们总说“要以学生为中心”,但真正落实,就是敢于打破常规。不要怕偏离课本,也不要怕别人说“不标准”。只要孩子在思考,就在进步。
数学,不该是死记硬背的公式堆砌,也不该是机械重复的练习流水线。它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当你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的不是一本教材,而是一张通往思维世界的地图,你会慢慢发现:教学的自由,不在遵守规则,而在创造可能。
别怕改变,别怕试错。孩子的眼睛,永远在寻找那个能让他们“原来如此”的瞬间。
而你,就是那个点亮它的那个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熊教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会计
- 霍教员 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 谢教员 内蒙古科技大学 建环
- 冯教员 中国传媒大学 网络空间安全
- 魏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应用经济学
- 曹教员 北京林业大学 自动化
- 刘教员 北京科技大学 材料智能技术
- 郭教员 北京物资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
- 刘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审计
- 贾老师 大学讲师 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