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小学语文课堂的温暖实践:情感浸润与方法落地的真实故事

小学语文课堂的温暖实践:情感浸润与方法落地的真实故事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28
小学语文课堂的温暖实践:情感浸润与方法落地的真实故事

今天上午九点,县教研室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十几位小学语文名师和新秀围坐在一起,窗外春光明媚,室内讨论热烈。这是本学期第一次业务活动,教研室副主任xx老师主持会议,马丽、时进奇、刘瑞华、张琳、李斌、海莉、刘芳、赵东玲、李晓燕等老师悉数到场,还有郝振丽等几位名师培养对象也积极参与。

大家没有客套寒暄,直接进入主题——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真正走进孩子心里?这场活动没有华丽的口号,只有扎扎实实的教学分享和可操作的实践建议。如果你是一位家长,关心孩子在课堂上能否真正爱上语文;如果你是一位教师,渴望找到更有效的教学路径;

或者你只是对教育充满好奇,这篇文章里的真实故事和实用方法,或许能带来一些启发。

送课下乡:让优质课堂流动起来

活动一开始,xx老师就宣布了本学期的送课下乡计划。三月份,三位老师将带着精心设计的课程走进x乡和x乡的学校;四月份,李x等三位老师接力前往其他乡镇。这不是简单的“送课”,而是城乡教育的双向滋养。在乡村学校,孩子们可能缺少丰富的教学资源,但他们的纯真和求知欲往往让城市来的老师深受触动。

一位参与过送课的老师分享过这样的经历:在x乡的一堂课上,当孩子们第一次听到专业朗读录音时,眼睛亮得像星星,课后追着老师问问题,那种对知识的渴望让人难忘。送课的意义,正在于打破地域限制,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高质量的语文教学。

更值得期待的是,x市还将送课到县直第三小学,主题聚焦识字写字教学。识字写字是语文学习的根基,尤其对低年级孩子来说,一笔一画间藏着对汉字文化的初步感知。比如,教“山”字时,不只是让孩子机械抄写,而是引导他们观察字形像不像起伏的山峰,再结合简笔画加深印象。

这种教学方式,把枯燥的练习变成有趣的探索,孩子自然学得轻松。如果你在家辅导孩子写字,不妨试试:准备一张田字格纸,让孩子先说说“木”字为什么像一棵树,再动笔写。你会发现,当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孩子的兴趣就来了。

读书交流:在书香中沉淀教学智慧

每位参会老师都领到了两份“精神食粮”:一本《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一本《小学语文教师》专刊。xx老师强调,读书不是任务,而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五月下旬和六月将举行读书交流活动,每人需准备30分钟的分享,还要制作课件,重点是谈自己的见解。为什么读书对教学如此重要?

一位资深老师的话让我印象深刻:“课堂上遇到的难题,书里早有答案;孩子眼中的困惑,书里藏着钥匙。”

以《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为例,书中提出:好的语文课堂应该像一汪清泉,既能滋养知识,又能润泽心灵。比如,当孩子学习古诗《春晓》时,与其逐字翻译,不如带他们到校园里感受春天的气息——听听鸟鸣,看看落花,再回到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种体验式学习,让孩子从“知道”变成“感受到”。

家长在家也可以这样做:读完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和孩子比划“手臂张开有多长”“跳起来有多高”,用身体语言表达爱,语文就不再是纸上的字,而是生活中的温度。

《小学语文教师》专刊则提供了大量一线案例。其中一篇文章讲到,三年级学生写日记常写成“流水账”,老师没有直接批评,而是设计“细节放大镜”活动:让孩子观察妈妈做饭的动作,记录“锅铲翻动的节奏”“蒸汽升腾的样子”。结果,日记里出现了“妈妈的手像指挥家,油锅‘滋啦’一声唱起歌”。

这种训练,把抽象的“写具体”变成可操作的步骤。如果你辅导孩子写作,不妨从身边小事入手:散步时,让孩子描述路边小草的颜色变化,或者雨后水洼的倒影。慢慢来,孩子的笔尖会生出翅膀。

教学设计的三大启示:从课堂实例看方法落地

活动中,三位老师分享的教学设计尤其精彩。没有空洞的理论,全是能立刻用在课堂上的“干货”。这些案例不仅对教师有用,家长也能借鉴,帮助孩子在家巩固学习。

情感浸润:让课文“活”起来

xx老师讲解六年级课文《一夜的工作》时,没有一上来就分析段落大意。她先播放歌曲《你就是这样的人》,旋律一起,教室里安静下来。孩子们听着歌词“把所有的爱都留给人间”,眼神渐渐专注。接着,她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总理的写字台上有何物品?”“‘花生米’的数量说明什么?

”通过反复朗读和品味,周总理的形象不再遥远。最后,播放总理逝世的纪录片,孩子们眼含泪水,再唱《你是这样的人》,情感自然升华。

这个设计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语文学习需要情感铺垫。孩子不是机器,无法在冰冷的环境中吸收知识。家长辅导时,可以试试“情感预热”:学《静夜思》前,带孩子看月亮;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先聊聊“寒冷是什么感觉”。情感共鸣了,理解就水到渠成。

一位妈妈实践后说:“以前孩子背诗像背咒语,现在他会指着窗外说‘妈妈,这就是‘月是故乡明’啊!’”

扎实高效:让基础“稳”起来

朱老师分享的三年级课文《检阅》,展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魅力。课堂上,她不追求花哨形式,而是紧扣听说读写:听同学朗读时,要求大家指出“哪个词读得最清楚”;说环节,设计“如果你是队伍中的孩子,会怎么鼓励同伴”;读则分角色体验情感;写落在“用三个动作描写同学跑步的样子”。

每一步都扎实落地,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言:“语文课要让孩子实实在在学到本领。”

这种思路对家庭学习很有参考价值。低年级孩子容易浮躁,家长可以化整为零:每天只练一个重点。比如,学完《荷花》一课,不急着让孩子复述全文,而是专注“闻”字——闭上眼睛,想象荷花的香味,再用一句话描述。第二天再练“看”字。基础打牢了,高楼才不晃。

一位爸爸尝试后反馈:“以前总嫌孩子写得少,现在每天一个小目标,他反而主动说‘爸爸,我还能再写一句!’”

方法迁移:让能力“长”出来

五年级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篇幅短小,但人物刻画入木三分。xx老师点出关键:孩子理解“严监生很吝啬”不难,难的是学会“怎么写出这种吝啬”。她带着学生分析“两根手指”的细节——为什么是两根?不是一根或三根?这动作如何反映心理?再拓展到课外:让学生观察同学“舍不得橡皮”的神态,试着写一段。

课堂结束时,孩子不仅能分析课文,还能迁移方法创作。

这提醒我们:语文学习的终点是能力生长。家长辅导时,别只盯着“答案对不对”,多问“你是怎么发现的”。比如,孩子读到“小马过河”的故事,可以问:“老牛说水浅,松鼠说水深,小马怎么判断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情况吗?”把课内方法用到生活场景,知识就活了。

一位老师分享过案例:学生用“严监生式细节”描写奶奶数药片,写道“奶奶的手指像夹着金子,一粒一粒数了三遍”,观察力明显提升。

坚持反思:在记录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活动还强调了一项常被忽视的习惯:写教学反思。和上学期一样,老师们需定期将反思或心得发到教研室邮箱。这不是形式主义,而是成长的加速器。一位年轻老师曾记录:教《小英雄雨来》时,原以为孩子会崇拜英雄,结果有学生问“雨来为什么不怕死”。她反思:自己只讲情节,没触及生命教育。

后来调整设计,加入“平凡人的勇气”讨论,课堂深度大增。

对家长而言,反思同样珍贵。不必长篇大论,每天花五分钟记下:今天辅导时,孩子哪句话让你意外?哪种方法他接受得快?比如:“讲比喻句时,用‘云像棉花糖’他笑了,但‘时间像流水’他摇头——下次换更具体的例子。”这些碎片积累起来,就是专属的教育指南。

有位妈妈坚持记录半年后感慨:“以前总怪孩子不专心,现在明白是我的方法没接上他的频道。”

课题研究:在探索中点燃专业热情

xx老师预告,后续将专题讲解课题立项。选题不必宏大,可以是“如何减少低年级写字错别字”或“绘本阅读对口语表达的影响”。关键是从真实问题出发,用行动寻找答案。一位老师研究“课堂提问有效性”,记录每节课提问类型和学生反应,三个月后发现:开放性问题(如“你觉得主人公为什么这样做?

”)比封闭式问题(如“主人公叫什么?”)更能激发讨论。这种研究,让教学从经验走向科学。

家长也能做“微型课题”。比如,好奇“睡前阅读是否提升词汇量”,就连续两周记录孩子读故事时的新词使用情况。不需要数据统计,只需观察变化。有位爸爸尝试后说:“发现孩子听科幻故事后,总用‘宇宙’‘探索’这些词,现在选书更有方向了。”研究意识,让教育从随意走向自觉。

共同成长:教育是温暖的相遇

活动结束时,研讨氛围轻松而充实。老师们既肯定优点,也坦诚建议——比如指出《检阅》教学中可增加小组合作环节,《严监生》分析可更突出时代背景。这种坦诚的交流,正是专业成长的沃土。正如一位老师总结:“语文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火种;不是塑造标准答案,而是守护独特思考。”

回到最初的问题: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真正走进孩子心里?这场活动给出了答案——用情感浸润代替机械训练,用扎实方法代替花哨形式,用能力迁移代替死记硬背。教育没有捷径,但每一步踏实的实践,都在为孩子的未来铺路。

家长和教师不必追求完美,只需记住:当孩子因为一篇课文眼眶发亮,因为一个细节会心一笑,语文教育就已经在发生。

如果你愿意,今晚就可以试试:陪孩子读一篇短文,不急着问“懂了吗”,先聊聊“哪个画面最打动你”。或许,你会看见语文最美的样子——它不在试卷上,而在孩子发光的眼睛里。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石教员 中国政法大学 经济学
  2. 马教员 云南财经大学 越南语
  3. 李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能源动力
  4. 陈教员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电气工程
  5. 宋老师 中学一级教师 电气工程
  6. 陈教员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 小学教育
  7. 任教员 暨南大学 本科旅游管理 研究生数字经济
  8. 张老师 中学高级教师 本科旅游管理 研究生数字经济
  9. 仁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本科旅游管理 研究生数字经济
  10. 颜教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