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一高校要毕业先过“劳动关”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28】
在大多数高校,保洁由物业负责,安保由保安承担,学生只需专注学业。但在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你看到的却是一群身穿制服、佩戴胸卡的学生,清晨八点准时出现在宿舍楼、图书馆和办公楼之间,手握扫把、撮箕和垃圾桶,认真清扫校园。校门口,两名身着军装的学生笔直站立,行军姿站岗,登记来往人员与车辆。
没有外包的保洁,没有外聘的保安——这里的一切日常运转,都由学生自己完成。
这不是一场短期的社会实践,也不是某个特殊节日的临时安排,而是一门贯穿三年学习生涯的必修课:劳动课。在长沙航院,学生若想毕业,必须先通过“劳动关”。这所看似低调的高职院校,用一把扫把,撬动了人们对“教育”二字的重新理解。
劳动不是惩罚,而是课程
很多人听到“学生打扫卫生”,第一反应是:这是不是一种变相的惩罚?或者,是不是学校为了节省开支才让学生干活?但事实恰恰相反。长沙航院的劳动课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安排和学分体系。学生在第一、第三、第五学期各安排一周劳动课,共计三周,总学分为4.5分。
这门课没有文化课任务,学生全天参与劳动实践,成绩直接计入综合素质评价,并与评优、奖助学金挂钩。
这意味着,劳动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活动,而是和数学、英语、专业课一样,是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依附于某门学科,却渗透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它不以考试分数论成败,却深刻影响着一个人的品格养成。
更特别的是,不同专业的学生承担的劳动内容也不同。普通学生负责校园清洁、环境维护,而士官班的学生则承担起校园安保职责:站岗、巡逻、登记出入人员。他们按照军队编制进行轮值,接受稍息、立正、举手礼等军事训练,在真实的执勤场景中体验纪律与责任。
这种设计不是凭空而来。作为全军唯一一所国民教育性质的普通高校,长沙航院培养的是“准”士官人才。未来的军旅生涯要求他们具备高度的纪律性、责任感和执行力。而这些品质,光靠课堂讲授难以内化。唯有在真实任务中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扎根。
从“累”到“悟”:劳动中的认知转变
刚入学时,不少学生对劳动课感到不解甚至抵触。通航1402班的赵博坦言,一开始觉得“有点累,也有点无聊”。每天早起打扫,重复性高,看不到直接成果,很容易产生倦怠感。但随着时间推移,他的感受发生了变化。
“只有自己扫过地,才知道乱扔垃圾会给别人带来多大麻烦。”他说。这句话看似简单,却道出了劳动教育最核心的价值:体验带来共情,共情催生自律。
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讲文明”“守秩序”,但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这些要求就只是空洞的口号。当你每天弯腰捡起别人丢下的纸屑,当你在雨天清理堵塞的排水口,当你在清晨清扫落叶满地的林荫道,那种疲惫与无奈会真实地冲击你。于是,你开始意识到:原来整洁不是理所当然的,它背后是无数人默默的付出。
这种认知一旦建立,行为就会自然改变。赵博说,他现在不仅自己注意卫生,看到别人乱扔垃圾也会忍不住提醒。这不是出于管闲事,而是源于一种内在的责任感——他知道打扫有多辛苦,所以不忍心再增加别人的负担。
另一位学生李夺也有类似体会。他发现,劳动不仅改变了自己,也悄悄改变了他对周围人的态度。“以前看到地上有垃圾,可能就绕过去了。现在会下意识地想,是不是该捡起来?甚至看到别人不守规矩,也会不自觉地想去纠正。”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正是教育最理想的状态。
教师也在劳动:榜样的力量
在长沙航院,劳动教育不是单向的要求,而是全校共同践行的文化。院长朱厚望每天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和打扫自己的办公室。有学生主动提出要帮忙,被他婉拒:“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劳动是光荣的。”
这句话听起来朴素,却极具分量。当一位院长亲自打扫办公室,他传递的信息远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它在告诉所有人: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不分身份地位。你不是因为“被安排”才劳动,而是因为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值得尊重的生活方式。
这种以身作则的示范,比任何形式的说教都更有效。学生看到老师也在劳动,就不会觉得这是“底层工作”或“惩罚性任务”。相反,他们会逐渐理解:劳动是一种基本能力,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格修养。
劳动与工匠精神的深层连接
长沙航院是一所航空类高职院校,其专业设置高度聚焦于航空维修、机械制造、通航服务等技术领域。这些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极为严格:精度高、容错率低、责任重大。因此,学校特别强调“工匠精神”的培养。
而劳动课,正是这种精神的启蒙课。
赵博说:“不劳动,不动手,哪能出一手好活。”这句话道出了技术学习的本质——技能不是听会的,而是做会的。无论是修理飞机引擎,还是打磨一个精密零件,都需要手与脑的协同,需要耐心与专注的积累。
劳动课虽然看似简单,但它训练的正是这些核心素质:清扫地面需要细致,避免遗漏角落;站岗执勤需要专注,时刻保持警觉;团队协作需要沟通,合理分工才能高效完成任务。这些能力,看似与专业无关,实则是所有技术工作的底层支撑。
更重要的是,劳动让人学会“尊重过程”。在应试教育中,我们太习惯于追求结果:分数、排名、证书。但劳动不同,它的价值往往不在终点,而在过程中。你无法跳过扫地直接获得整洁,也无法跳过练习直接掌握技能。这种对过程的尊重,正是工匠精神的起点。
为什么今天的教育需要劳动?
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轻”的时代。知识可以云端存储,作业可以电子提交,家务可以由机器人完成。手指一动,外卖上门;语音一喊,扫地机启动。便捷的背后,是动手能力的退化,是责任感的稀释。
许多孩子从小被保护得太好,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甚至大学毕业后仍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他们聪明、成绩好,但在真实生活中却显得脆弱而无力。这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教育结构失衡的结果——我们太重视“脑力”,而忽略了“体力”;太强调“竞争”,而忽视了“责任”。
长沙航院的做法,提供了一种纠偏的可能。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目的,不只是让人学会知识,更是让人学会生活。而劳动,正是连接知识与生活的桥梁。
通过劳动,学生学会管理环境,也学会管理自己;学会承担责任,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坚持,也学会合作。这些品质,不会出现在试卷上,却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在社会中立足。
劳动教育的边界在哪里?
当然,也有人质疑:让学生打扫卫生,是否变相成了“免费劳动力”?是否会影响专业学习时间?
这些问题值得认真对待。劳动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为什么做”和“怎么做”。如果劳动只是机械重复、缺乏指导、没有反思,那它确实可能沦为形式主义甚至剥削。但如果劳动被纳入课程体系,有明确目标、有过程指导、有成果评价,它就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载体。
长沙航院的劳动课之所以能持续多年并形成传统,正是因为它做到了三点:制度化、差异化、反思化。它不是临时安排,而是固定课程;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专业特点设计内容;不仅要求“做”,还鼓励学生“想”——想劳动的意义,想自己的成长,想与他人的关系。
一把扫把,能扫出什么?
在长沙航院,一把扫把扫出的不只是干净的地面,更是一种教育哲学:真正的成长,发生在动手的那一刻。
我们总希望孩子聪明、优秀、成功,却常常忘了问:他们是否懂得尊重劳动?是否愿意为集体付出?是否能在平凡中坚持?
劳动课不培养天才,但它培养人。它教会学生:尊严不是来自头衔或分数,而是来自你愿意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哪怕只是扫地、站岗、整理书架,只要认真去做,就是有价值的。
这所高校没有华丽的宣传口号,也没有复杂的教育理论。它只是坚持做一件简单的事:让每个学生都动手,都参与,都承担责任。而正是这份简单,让它在当下显得格外珍贵。
或许,我们不必所有学校都取消物业、让学生打扫校园。但我们可以思考:在我们的教育中,是否还留有“动手”的空间?是否还有让学生亲身参与、真实体验的机会?
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只会答题的人,而是培养能生活、会合作、有责任感的完整的人。
而这样的教育,从一把扫把开始,也未尝不可。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魏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应用经济学
- 沈教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 耿老师 中学高级教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 杜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商业数据分析与AI管理
- 黄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特殊教育
- 段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特殊教育
- 吕教员 中国政法大学 国际商务
- 彭教员 中国政法大学 人文科学
- 马教员 河北东方学院 财务管理
- 耿教员 北京外国语大学 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