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真实的物理课堂:从哈尔滨教学大赛看教育的本真追求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06】
走进一场全国性的物理教学大赛,原本以为会看到炫目的多媒体特效、精心编排的互动流程、学生整齐划一的回答和教师流畅到近乎“背诵”的课堂节奏。但这一次在哈尔滨的经历,却让我彻底改变了对“优质课”的刻板印象。没有浮华的包装,没有刻意的表演,取而代之的是一节节真实、扎实、充满思考张力的物理课。
这些课不追求表面的热闹,而是把重心牢牢地放在了“学生是否真的在思考”“知识是否真的被建构”上。这种回归教学本真的趋势,不仅令人欣慰,更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过去几年,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让许多课堂发生了变化。一些教师误以为“新课改”就是“形式新”,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大量华而不实的环节:频繁的小组讨论却无实质内容,花哨的PPT动画掩盖了逻辑的断裂,学生举手如林却回答空洞。这样的课堂看似活跃,实则空心化。
而这次大赛最令人振奋的地方,正是它打破了这种“表演式教学”的惯性。参赛教师不再为了“展示”而设计教学,而是真正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设计出符合物理学科逻辑和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教学路径。
一位来自海南的老师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时,并没有直接抛出定义,而是拿起一支激光笔,在黑板上轻轻一点,光斑随之移动。他引导学生观察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路径,并用烟雾增强视觉效果。接着,他竟然用激光“画”出简单的图形——一个三角形、一个五角星。学生们先是惊讶,继而兴奋地讨论起“为什么光能画出这些形状”。
这个看似简单的操作,实际上巧妙地将抽象的“光线”概念具象化,让学生在视觉感知中建立起对“光沿直线传播”的直觉理解。这种教学不是靠语言灌输,而是通过现象本身引发思考,让知识自然浮现。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福建一位教师对电磁铁的创新使用。他展示了一个外形酷似马蹄形永久磁铁的装置,但告诉学生:“它的磁性可以随时开启或关闭。”随后,他通过电路控制,让磁铁时而吸引铁钉,时而松开。学生的好奇心立刻被点燃:“为什么它不像普通磁铁那样一直有磁性?”这个问题自然引出了“电流产生磁场”的核心概念。
这个教具的设计不仅体现了教师对物理原理的深刻理解,更展现了其教学智慧——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制造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在讲解“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另一位教师采用了“黑匣子”导入法。他准备了三个外观相同的盒子,邀请三位学生分别透过盒子上的透镜观察物体。结果,一人看到正立放大的像,一人看到倒立缩小的像,还有一人什么也看不到。学生们立刻产生疑问:“为什么看起来一样的盒子,看到的却不同?
”教师并未立即解释,而是让学生尝试调整透镜的位置,重新观察。随着透镜移动,像的性质也随之变化。整个过程像一场小型科学探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发现物距与像的性质之间的关系。这种教学方式把学习变成了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长期以来,实验在课堂中的地位并不稳固。有些学校因设备不足而简化实验,有些教师则因时间紧张而用视频代替动手操作。这次大赛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将实验教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几乎所有参赛教师都设计了至少一个核心实验,并且这些实验不是为了“演示”而存在,而是作为推动思维发展的关键环节。
例如,在讲解“磁场”这一抽象概念时,一位教师面临一个经典难题: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很难形成直观认识。他的解决方案是用激光束模拟磁感线。他在磁铁周围布置多束平行激光,通过烟雾显示光路,再结合铁屑的排列方向,让学生看到“虚拟磁感线”与真实磁感线的一致性。
这种方法虽然不是直接观测磁场,但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感知的模型,帮助他们建立起空间想象的基础。这种教学处理既尊重科学事实,又兼顾认知规律,体现出教师对教学难点的深刻把握。
更令人赞叹的是比赛中展出的一些自制教具。比如“浮力产生演示器”,它通过透明容器和可调节的水位设计,清晰展示了液体对浸入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从而直观揭示浮力的来源。另一个“液体压强演示器”则利用不同高度的侧壁开口,让学生观察到水流喷射的距离差异,进而理解压强随深度增加的规律。
这些教具虽不昂贵,但设计精巧,直击概念本质。它们的存在说明,好的实验教学不依赖高端设备,而在于教师是否真正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并愿意花心思去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实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被有机地嵌入到教学流程中,成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假设、验证结论的重要工具。比如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列出阿基米德原理,而是让学生先猜测可能的影响因素(如物体体积、密度、液体种类等),再通过实验逐一验证。
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当物体完全浸没时,浮力与物体密度无关,而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这一发现过程本身就是科学思维的训练。
这次大赛还展现出一种可贵的教学风格:简明、清晰、重思维。许多课堂摒弃了冗长的导入和复杂的环节设计,转而采用简洁明了的教学结构。一节课往往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教师的语言干净利落,不堆砌术语,而是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表达物理思想。
板书设计也极具条理性,重点突出,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更重要的是,这些课堂普遍重视思维过程的外显。教师不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当学生提出“浮力是因为物体轻所以才会上浮”这样的朴素理论时,教师不会简单否定,而是引导他思考:“如果把一块铁和一块木头都做成相同体积,谁受到的浮力大?
”通过反例和实验,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原有观念的局限。这种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前概念,将其视为学习的起点而非障碍。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节精彩课堂的背后,都是一个团队长期打磨的结果。参赛教师坦言,他们的教学设计凝聚了所在地区教研组的集体智慧。从实验器材的改进到问题链的设计,从学生活动的安排到课堂节奏的把控,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这种合作精神不仅提升了课堂质量,也反映出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日益成熟的教研文化。
教学不再是教师个人的“独角戏”,而成为专业共同体协作的成果。
从这些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到物理教育正在发生的深刻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关注思维发展,从追求形式新颖转向强调真实学习,从教师主导转向学生主体。这种转变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在继承扎实双基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物理课不再只是公式和计算的堆砌,而是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
对于广大一线教师而言,这些课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它们告诉我们,一节好课的标准不在于用了多少技术手段,而在于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在于课堂是否热闹,而在于学生是否经历了真实的探究过程。教育的本质是点燃,而不是灌输。
当学生因为一个实验而眼睛发亮,因为一个问题而陷入沉思,因为一次发现而兴奋不已时,真正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未来的物理教学,应当继续坚持这种务实、深刻、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无论是城市重点中学还是乡村学校,都可以从这些课例中汲取灵感:用简单的实验揭示深刻的道理,用真实的问题驱动学习,用清晰的逻辑引导思维。教育不需要华丽的包装,它最动人的模样,就是师生共同面对未知时那份专注与好奇。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马教员 青海师范大学 小学教育(全科)
- 孙教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电子信息
- 李教员 北京大学 空间科学与技术
- 高教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英语
- 商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金融
- 王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段教员 中南大学 冶金工程
- 文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汉语言文学
- 库教员 清华大学 新能源研究
- 孙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会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