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从“教书匠”到“研究者”: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网络研修觉醒之路

从“教书匠”到“研究者”: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网络研修觉醒之路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08
从“教书匠”到“研究者”: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网络研修觉醒之路

在一间略显陈旧的办公室里,一位小学语文老师正坐在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缓慢敲击。窗外是孩子们放学后的喧闹,而她却沉浸在一段段教学反思、一篇篇研修日志和无数个深夜的在线讨论中。她不是在批改作业,也不是在准备明天的课,而是在参与一场静悄悄的教育变革——网络教研。

这曾是一位自认为“教得不错”的普通教师,直到她真正走进网络研修的世界,才猛然发现:原来,自己过去十几年的教学,竟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她不是个例。在无数所普通小学里,有太多教师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讲—练—考”的循环,却很少停下来问一句:我这样教,真的有效吗?学生真的理解了吗?我的方法还能更好吗?

而网络教研,正是那个让她停下脚步、回头审视、重新出发的契机。

一场“被迫”的学习,开启自我觉醒

最初接触网络研修,她是带着任务去的。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完成必修课程、提交作业、撰写教学设计与反思。对她而言,这不过又是一项行政任务,像每月必须填写的表格、每学期必须上交的教案一样,是工作流程中的一环。

但很快,她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在观看第一节课例时,她原本打算快速浏览、复制要点、应付了事。可当视频中那位教师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分析《秋天的怀念》时,她愣住了。那不是她熟悉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修辞手法”三板斧,而是一场关于情感、语言与生命的对话。

学生在讨论中提出:“为什么作者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这个问题像一根针,刺破了她多年教学中形成的思维泡沫。

她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语文课,不只是教学生“读懂”,更是教他们“感受”和“思考”。

于是,她开始认真记录每一节视频课的细节,写下自己的疑问,甚至在凌晨两点还在修改教学反思。她不再是被动完成任务,而是主动在研修平台上建立日志,发表主题帖,向专家和其他教师请教。她写道:“我以前总以为把知识点讲清楚就够了,但现在发现,学生‘听懂了’和‘理解了’之间,隔着一条河。”

在交流中照见自己的“盲区”

网络教研最让她震撼的,是那种“被看见”的感觉。

在一次关于“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进行有效朗读”的研讨中,她分享了自己的做法:让学生齐读、分角色读、比赛读,课堂气氛热烈。她本以为这是成功的案例,却收到一位外地教师的回复:“热闹是热闹了,但学生真的在‘读’吗?还是在‘表演’?”

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浇下来。

她开始反思:孩子们高声朗读时,是否真的关注了字词的发音、句子的停顿、情感的起伏?还是仅仅为了赢得掌声或老师的表扬?她回看自己的课堂录像,发现许多学生在朗读时只是机械地念出文字,眼神游离,声音空洞。

于是,她调整了教学策略。她引入“静听—模仿—自读—互评”的四步法,先让学生安静听示范朗读,再模仿语气,然后自己读,最后由同伴提出具体建议。她不再追求“整齐划一”的朗读效果,而是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

一个孩子在读《小蝌蚪找妈妈》时,把“妈妈”两个字读得又轻又颤,她说:“我觉得小蝌蚪很害怕,怕找不到妈妈。”那一刻,她意识到:朗读不是技能训练,而是情感表达。

这种转变,正是在网络交流中逐步完成的。每一次主题帖的发布,都像在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她不再孤军奋战,而是置身于一个由同行、专家构成的“学习共同体”中。她开始明白:教学不是封闭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可以被观察、讨论、改进的公共实践。

从“模仿”到“建构”:教学设计的深层变革

网络研修不仅改变了她的教学态度,更重塑了她的教学设计能力。

过去,她的教案大多是“复制—粘贴”式操作:从教参中摘录目标,从网上下载课件,再根据班级情况略作调整。教学过程像一条预设好的轨道,学生必须沿着它前进。

但在研修中,她接触到“逆向设计”(Backward Design)的理念——先确定学习目标,再设计评估方式,最后安排教学活动。她尝试用这种方法重新设计《草船借箭》一课。

她首先问自己:学生学完这一课,应该能做什么?

答案是: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并分析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在哪些细节中。

接着,她设计了一个评估任务:让学生以“军事顾问”的身份,向周瑜解释为什么诸葛亮的计划能成功,并指出其中的风险与应对策略。

她才安排教学活动: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再分组讨论“如果你是曹操,你会怎么应对?”“诸葛亮凭什么断定那天有大雾?”“如果船队没有及时返回,后果会怎样?”

这节课上完后,学生的表现让她惊喜。一个平时沉默的男孩站起来说:“诸葛亮不仅懂天气,还懂人心。他知道曹操多疑,不敢轻易出兵,所以才敢靠近曹营。”另一个学生补充:“他还懂地理,知道江面的风向和水流,才能顺利返航。”

她突然意识到:当教学设计从“教什么”转向“学生能做什么”时,课堂就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成了思维的碰撞场。

研修背后的“坚持”:在重压中寻找缝隙

当然,这条路并不轻松。

作为一线教师,她每天要面对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应对家长沟通等多重任务。有时,她刚上完两节课,嗓子沙哑,还要赶在截止前提交研修作业。家里孩子生病,她一边守在医院,一边用手机回复论坛帖子。

但她始终坚持。

她说:“不是因为考核要求,而是因为我看到了变化——学生开始主动提问了,课堂讨论越来越深入了,连最不爱说话的孩子也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她所在的学校,越来越多教师加入网络研修。几位经验丰富的辅导教师成了大家的“引路人”。他们不仅分享自己的教学案例,还耐心点评每一位教师的反思日志。有一次,一位老教师在帖子里写道:“我教了三十年语文,一直以为‘标准答案’最重要。现在才明白,学生的‘为什么’比‘是什么’更重要。”

这句话在平台上被反复引用,成了许多教师的座右铭。

教师成长的本质:从“经验积累”到“专业反思”

这场网络研修带给她的,不仅是几节好课或几个教学技巧,而是一种全新的职业身份认同。

她不再把自己看作“教书匠”,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研究、反思的“教育实践者”。

她开始习惯在每节课后写下三句话:

1. 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

2. 学生的反应与我的预期有何不同?

3. 如果再上一次,我会调整什么?

她把这些记录整理成“教学微反思”,定期与同事分享。她发现,当教师愿意暴露自己的困惑与失败时,反而更容易获得真正的帮助。

她也逐渐理解了“研究型教师”的含义:不是写论文、拿课题,而是在日常教学中保持好奇与探究的精神。比如,她最近在研究“如何减少学生在默写中的错别字”。她没有简单归因于“粗心”,而是收集了三个月的默写数据,发现80%的错误集中在形近字(如“已”与“己”、“未”与“末”)。

于是,她设计了一套“字形对比卡”,让学生通过视觉对比强化记忆。一个月后,错别字率下降了近一半。

这种基于观察与实验的改进,正是教育研究的起点。

网络教研的真正价值:打破孤立,重建连接

回望这段经历,她最感激的,是网络教研打破了教师职业的孤独感。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孤岛”。备课独自完成,课堂独自面对,问题独自承受。即使同办公室的教师,也少有深入交流教学细节的机会。

而网络平台提供了一个安全、开放的空间,让教师可以自由表达困惑、分享经验、接受反馈。她曾在帖子里写道:“我曾经以为只有我教不好,看了大家的讨论才知道,原来每个人都有‘上砸了’的课。”

这种“去羞耻化”的交流环境,让教师敢于暴露短板,从而真正实现成长。

更重要的是,网络教研让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有了弥合的可能。她曾与一位偏远山区的教师结成“研修伙伴”,互相点评教案。那位教师说:“我们学校没有多媒体,但我学会了用图画和故事来讲课,学生反而更爱听了。”她则从对方那里学到了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的觉醒,始于教师的自我觉察

这位小学语文教师的故事,不是一个“逆袭”的传奇,而是一段平凡却深刻的觉醒历程。

她没有发明新的教学理论,也没有获得什么大奖。但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一位普通教师,完全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实现专业成长。

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她某天晚上,决定认真看完一节网络课例,然后写下第一篇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常常讨论“如何提升教育质量”,提出各种宏大的改革方案。但真正的变革,往往始于这样微小的选择:一位教师是否愿意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敢于承认“我不知道”;是否愿意在忙碌中挤出时间,与同行对话,与思想碰撞。

网络教研,不过是为这种觉醒提供了土壤。它不制造专家,但它让每一位愿意学习的教师,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而当越来越多教师开始反思、研究、改进,我们的课堂,终将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场,而成为思维生长的花园。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