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在古诗教学中寻找学生的“声音”:以山行为例谈理解与引导

在古诗教学中寻找学生的“声音”:以山行为例谈理解与引导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26
在古诗教学中寻找学生的“声音”:以山行为例谈理解与引导

清晨的阳光斜斜地洒进教室,三年级的孩子们翻开了语文课本的第一页古诗——《山行》。杜牧笔下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像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带着秋日的凉意与热烈,悄然进入孩子们的世界。

这是一首写秋的诗,却不像许多传统印象中那样萧瑟。它有山,有路,有云,有人,更有那一片被霜染红的枫林。然而,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些意象并非天然清晰。

他们眼中的“寒山”可能是结了冰的山,“石径斜”也许被理解成“石头歪了”,而“坐爱枫林晚”中的“坐”,更是让不少孩子脱口而出:“因为他坐累了,所以停下来。”

这些误解并不可笑,反而值得珍视。

理解古诗,从“错误”开始

我们常常习惯于在古诗教学中追求“准确”:诗人是谁?写于何时?每句诗什么意思?标准答案是什么?于是课堂变成了知识的传递场,老师讲,学生记,仿佛只要背下解释,就等于“学会了”这首诗。

但事实并非如此。

古诗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情感的凝结。它使用的语言与现代汉语存在天然的距离。像“坐”在古文中常作“因为”解,这在今天几乎不再使用;“晚”在这里不是指“晚上”,而是“傍晚时分的景色”;“生处”也不是“出生的地方”,而是“云气升腾之处”。这些词义的变迁,构成了学生理解的第一道障碍。

如果教师一开始就直接给出标准解释,学生虽然记住了,却失去了探索的过程。他们的思维没有被激活,情感没有被触动,所谓的“理解”只是机械的复制。

因此,我在教《山行》时,选择了一种看似“低效”却更有生命力的方式:先让学生说。

不管他们说得对不对,我都鼓励他们表达。有孩子说“停车坐爱”是因为诗人想休息;有孩子认为“霜叶红于二月花”是说叶子比花还好看;还有孩子想象诗人一路爬山,看到美景忍不住停下来拍照——虽然这显然是现代生活的投射,但那份对美的惊叹却是真实的。

这些“错误”的理解,恰恰是学生思维活动的痕迹。它们不是需要立刻纠正的“病灶”,而是通往真正理解的桥梁。

教师的角色:不是灌输者,而是引导者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退场。恰恰相反,教师的作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变得更加关键——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思维的点燃者。

当学生自由表达之后,我开始逐字逐句地引入准确的词义。不是用“你们错了”来否定,而是用“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用这个词的”来引导。

比如讲到“坐”,我会问:“如果诗人只是因为累了才停车,那他为什么不写‘停车因爱’或者‘停车歇爱’呢?为什么偏偏用‘坐’?”然后出示《说文解字》中“坐,止也,从土从人”的本义,再引申到唐代口语中“坐”可作“因为”解的用法。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喜欢’才停下的!”

再比如“白云生处”,有学生说是“白云出生的地方”。这个说法虽然不准确,却充满童趣。我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引导他们观察课本插图:“你们看,云是从哪里出来的?是山腰,是山谷,是水汽升腾的地方。所以‘生’在这里不是‘出生’,而是‘升腾’‘涌现’的意思。”孩子们点点头,画面感立刻清晰起来。

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纠错”,而是一次语言的溯源之旅。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古今汉语的差异,在想象中重建诗中的场景,在讨论中逐渐逼近诗人的情感。

从字词到意境:如何感受“霜叶红于二月花”?

当字词障碍被逐步扫清后,真正的诗意才开始浮现。

“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我问学生:“春天的花很美,为什么诗人偏偏说秋天的红叶比花还美?”

有的孩子说:“因为红叶很多,一片一片的,像火烧一样。”

有的说:“春天的花会谢,但红叶在霜打之后更红,更坚强。”

还有的说:“诗人可能以前只喜欢春天,但这次看到秋天的山,觉得更美,所以改变了想法。”

这些回答让我惊喜。他们不仅理解了字面意思,更在尝试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我顺势补充了杜牧的背景:他生活在晚唐,仕途不顺,常游历山水。这首诗写于他赴任途中,本是奔波劳顿,却因一片枫林驻足凝望。那一刻,自然的壮美抚慰了内心的疲惫。所以他写的不只是风景,更是一种心境的转变——从倦怠到感动,从漠然到热爱。

孩子们安静了下来。他们或许还不能完全体会“人生逆境中遇见美”的深层意味,但他们已经能感受到:这首诗里的秋天,不是凋零,而是绚烂;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

古诗教学的深层目标:培养“审美感知力”

我们教古诗,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会背会默写,而是让他们拥有一种能力——对语言的敏感,对美的感知,对情感的共鸣。

《山行》短短四句,却包含了丰富的审美层次:

- 视觉之美:“石径斜”“白云生”“枫林晚”“霜叶红”,色彩与线条交织,构成一幅动态的山水画。

- 空间之美:从山脚到山顶,从近处的石路到远处的云霭,视线层层推进,如同镜头缓缓拉远。

- 时间之美:从白天到傍晚,从春夏到秋冬,季节与时刻的流转隐含在诗句之中。

- 情感之美:一个“爱”字,道尽诗人内心的触动。不是冷静的描写,而是深情的投入。

这些美,无法通过标准答案传授,只能通过体验去感知。

因此,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小活动: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朗读《山行》,然后画出他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有的孩子画了蜿蜒的小路通向云中人家,有的画了整片山坡被红叶覆盖,像燃烧的火焰,还有的在画中加了一个小小的诗人,正仰头望着枫林微笑。

这些画作没有“对错”,却真实记录了每个孩子心中的《山行》。古诗不再是遥远的文字,而是他们可以触摸、可以想象、可以参与的精神世界。

家庭教育的启示:如何与孩子共读古诗?

很多家长在辅导孩子学古诗时,常常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是急于求成,要求孩子背诵默写,逐字解释;另一种是放任自流,认为“反正以后会学的”,现在不必深究。

其实,家庭中的古诗学习,完全可以更轻松、更有温度。

比如,带孩子去公园散步时,看到秋天的红叶,不妨轻声念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然后问:“你觉得这叶子美吗?它和春天的花有什么不一样?”

或者在雨天登山时,看到山路蜿蜒,云雾缭绕,可以说:“你看,这就像‘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描述眼前的景色。

这样的对话,不追求“正确答案”,而是培养一种习惯——将古诗与生活连接,让文字在真实体验中“活”起来。

家长不必是古文专家,只要愿意倾听孩子的想法,愿意一起查资料、一起讨论,就已经在进行最有效的教育。

教学反思:我们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试错空间”?

回看这节《山行》的教学,最让我欣慰的不是学生最终能准确解释每个词,而是他们在过程中敢于表达、乐于思考。

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当讲到“停车坐爱枫林晚”时,一个平时不太发言的孩子突然举手说:“老师,我觉得诗人不是真的想停车,他是被这片枫林‘抓住’了。”

我问他:“怎么叫‘抓住’?”

他说:“就像你走路时,突然看到特别美的东西,脚就停住了,不是你想停,是它让你停的。”

这个比喻让我心头一震。这不正是“审美震撼”的最朴素表达吗?我们常说“触景生情”,但往往忽略了那种瞬间的、非理性的、近乎本能的感动。而这个孩子,用“被抓住”三个字,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体验。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强调标准答案,这样的灵光一闪可能就被忽略了。

所以,好的古诗教学,应该允许“误读”,包容“奇想”,鼓励“个性化理解”。因为真正的理解,从来不是从标准答案开始的,而是从一个个看似荒谬却充满生命力的“错误”出发的。

让古诗成为孩子心中的风景

《山行》教完了,但它的影响远未结束。

几天后,一个孩子跑来告诉我:“老师,我妈妈带我去香山了!我看到好多红叶,真的比花还红!我就想起了那句诗。”

另一个孩子在日记里写道:“我也想当一个诗人,看到美的东西就写下来。”

这让我明白:当我们不再把古诗当作考试内容,而是当作一种看世界的方式时,它才能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

教育的目的,不是填满一个容器,而是点燃一把火。在《山行》这堂课上,我看到了火光——微弱,却真实。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守护这火光,让它在更多孩子心中,慢慢燃成一片枫林。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刘教员 铜陵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 孙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程力学(强基计划)
  3. 邵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保险精算
  4. 宋教员 重庆大学 机械工程学术博士
  5. 段教员 成都东软学院 供应链管理
  6. 明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金融科技
  7. 魏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应用经济学
  8. 沈教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9. 耿老师 中学高级教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10. 黄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