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家访,让沉默的小女孩开始说话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25】
在那个微风轻拂的初秋下午,我背着包,穿过一条安静的巷子,走向罗晶晶的家。那天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没有红毯、没有掌声,只有一扇普通的门,和一个等待被打开的心。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家访”。虽然教书十多年,也带过不少孩子,但像这样走进学生家里、坐在他们客厅里聊一聊日常的时刻,还是头一回。说实话,心里有点紧张。不是怕家长不欢迎,而是怕自己说错话,或者没说到点子上。于是临出门前,我在小本子上写了三行字:
- 孩子在校表现如何?
- 家里有没有特别的习惯或困扰?
- 能不能一起想想办法?
这些字写得歪歪扭扭,像是给自己的提醒,也像是一道护身符。
推开那扇门的时候,屋里的灯光很暖。罗晶晶妈妈笑着迎上来,递了杯水,还特意把茶几上的零食挪开,腾出地方让我坐下。她一边忙活一边说:“老师来了,我们可高兴了。”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肩上沉甸甸的——不是因为责任重,而是因为那份真诚让人动容。
坐下来后,我们聊起了罗晶晶。她说这孩子平时在家不爱说话,连姐姐跟她玩都不怎么搭理。有时候大人问一句“今天过得怎么样”,她只是低头翻书,声音轻得像风吹过树叶。最让我意外的是,她说:“她只要知道老师怎么说,就一定要照做。哪怕我们想帮她复习,她都会摇头说‘老师没这么说’。”
这句话让我愣了一下。
原来,这个孩子不是不想学,也不是不聪明,她是把“老师的话”当成了唯一的准绳。她害怕出错,不敢尝试,更不敢表达自己。她的世界很小,小到只能容纳课本、作业本和一句“老师说”的指令。
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她在课堂上从不抬头看黑板。不是因为她不想听,而是因为她不知道该往哪里看。如果眼神落在别处,可能就会被误解为走神;如果开口提问,又怕答案不对,会被笑话。久而久之,她干脆闭嘴,把自己藏进一本书里。
我跟家长聊了很久。没有讲大道理,也没提什么“教育理念”或“科学方法”。我只是说:“你们不用懂太多,也不用会辅导数学题。你们只需要做一件事——让孩子知道,家是安全的地方。”
我说:“每天晚上,哪怕只有十分钟,让她讲讲学校的事。可以是‘今天老师说了什么’,也可以是‘谁笑了一下’,甚至‘我今天没敢举手’。只要她说出来,你们听着,点头,回应一句‘哦,原来是这样’,就够了。”
我还建议他们试试“家庭读书时间”——不是为了学习,只是为了坐在一起,读同一本书,哪怕一页都读不完,也没关系。关键是那种“我们一起在”的感觉。
回家的路上,天已经暗了。路灯一盏接一盏亮起来,像星星落到了地上。我心里却越来越亮。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开始在课堂上悄悄改变。我不再盯着全班,而是专门留心罗晶晶。她低头写字时,我会轻轻走到她身边,低声说:“你写的字真清楚。”她抬起头,眼睛微微睁大,像第一次被人看见。
有一次,我让她来黑板上写生字。她站起身,手抖得厉害。我站在旁边,没催,也没说“快一点”。等她写完,我看着全班说:“你们看,这组字写得多认真啊,每一个笔画都像在用心说话。”教室里响起零星的掌声。她脸红了,但嘴角悄悄扬了起来。
后来,她开始主动交作业。不是因为怕老师,而是因为她发现——原来完成作业之后,老师会夸她“有进步”,家长也会笑着说“真棒”。
最让我惊喜的是,有一次放学,她居然主动跑到我面前,小声说:“老师,明天我想带一本新书来读。”我没立刻回答,只是笑了笑,点点头。那一刻,我知道,她终于愿意迈出第一步了。
其实,教育从来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也不是一堆复杂的公式和数据。它更像是一次次微小的靠近:一次家访,一句鼓励,一段安静的共读时光,一个允许犯错的空间。
我们总以为孩子需要的是更多知识、更强的能力、更高的分数。可很多时候,他们真正缺的,只是一个能安心说话的地方。
罗晶晶现在还是会害羞,还是会低着头走路。但她不再躲闪目光,会在小组讨论时举起手,哪怕声音很小。她依旧不是班里最耀眼的那个,但她已经开始发光了。
而这一切,始于一次普通的家访,始于一句“我们都在这里,你不必一个人扛”。
作为老师,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要急于纠正孩子的“问题”,先去理解他们的“沉默”。也许他们不是不愿开口,只是还没找到合适的语言。也许他们不是不想进步,只是还没感受到被接纳的力量。
每个孩子都像一颗种子,埋在土壤里,不一定马上发芽。但只要阳光照得到,雨露够温柔,根就会悄悄伸展,枝叶也会慢慢向上。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一个沉默的孩子,请别急着说“你怎么不说话?”
试着问一句:“今天,有什么事让你开心吗?”
也许,就是这一句话,就能让一个世界,重新亮起来。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阮教员 重庆邮电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 AN教员 中央美术学院 人文 - 艺术历史
- 姚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美术教育师范
- 刘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
- 向教员 四川外国语大学 基础日语
- 刘教员 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学
- 刘教员 铜陵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孙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程力学(强基计划)
- 邵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保险精算
- 宋教员 重庆大学 机械工程学术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