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英语复习课更高效?一位教师的深度反思与实用教学策略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1-03】
昨天,我走进了4.2班的第三节英语课堂,准备上一节关于第一模块的复习课。这本该是一次常规的教学任务,但我决定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借鉴山东即墨28中的“师友互助合作”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学生之间的结对协作,通过“师傅”和“学友”的角色互动,推动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整节课按照“知识回顾—题型讲解—互助提高—当堂作业—总结提升”的流程展开,初衷是打造一节高效、互动、学生主导的复习课。
然而,课后我静下心来反思,却发现课堂的实际效果与预期仍有不小差距。学生们虽然完成了任务,但参与的热情不高,课堂气氛略显沉闷。这不是一次失败的课,而是一次极其宝贵的实践和学习机会。
今天,我想把这次经历完整地梳理出来,不为炫耀经验,也不为掩饰问题,而是希望能给更多一线教师、家长,甚至是正在探索学习方法的学生,提供一些真实、可操作的参考。
一、这节课是怎么上的?
先说说这节课的基本结构。我把45分钟分成五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活动设计。
1. 知识回顾(5分钟)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唤醒学生对第一模块的记忆。我没有直接讲知识点,而是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整理本单元的重点词汇、短语和语法结构。上课时,由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总结,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提问。
比如,有学生提到“can”后面要接动词原形,另一个学生立刻举手说:“那‘can’t’也是一样的吧?”这样的互动虽然简单,但说明他们在思考。我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去表达规则,而不是照搬课本。
2. 课文复习(10分钟)
接下来是课文部分。我让同桌两人组成“师友”小组,互相检查对方是否能流利背诵课文。检查完后,随机请几组当众展示。有的孩子声音洪亮,表达流畅;有的则磕磕巴巴,明显准备不足。
但这个过程本身就有价值。背诵不是目的,理解才是。我在巡视时发现,有些“师傅”会主动帮“学友”拆解句子结构,比如解释“What’s your favourite animal?”其实是在问“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而不是逐字翻译。这种同伴之间的解释,往往比老师的讲解更容易被接受。
3. 互助提高(15分钟)
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我提前准备了一套分层练习题,涵盖基础词汇填空、句型转换、语法辨析和情景对话。学生先独立完成前10分钟,然后进入“师友互助”阶段:两人交换练习本,互相批改,重点讨论错题。
我发现,很多学生在“there be”句型和“have/has”的使用上容易混淆。比如:
> There ___ a book and two pens on the desk.
不少学生填了“are”,这是典型的主谓一致错误。正确答案应为“is”,因为“there be”句型的谓语动词要与最近的主语保持一致,即“a book”。
这类题目,我并没有立刻讲解,而是让“师傅”先尝试解释。有的学生会说:“你看,离‘be’动词最近的是‘a book’,是单数,所以用‘is’。”这种表达虽然不够严谨,但已经抓住了关键逻辑。
对于错误率较高的题目,我会在全班进行集中讲解,并补充类似题型加以巩固。例如:
> There ___ some milk in the glass.
> A. is B. are C. has D. have
这类题目的核心在于判断主语是不可数名词(milk)还是可数名词复数,从而决定谓语动词的形式。
4. 总结与提升(5分钟)
五分钟,我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这节课的收获。有的说:“我知道了‘can’后面不能加‘to’。”有的说:“我学会了怎么帮同桌讲题。”还有的说:“原来背课文不只是为了考试,还能帮助说话更流利。”
我也趁机梳理了本模块的知识框架:
- 词汇:favourite, animal, panda, monkey, lion, tiger...
- 句型:
- What’s your favourite animal?
- My favourite animal is the panda.
- Can you swim? Yes, I can. / No, I can’t.
- 语法重点:
- 情态动词 can 的用法
- there be 句型与 have/has 的区别
- 名词单复数变化规则
我用板书把这些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系统认知。
5. 巩固反馈与作业(10分钟)
十分钟,我安排了默写任务:默写本模块的重点单词和两个核心句型。默写完当场收上来批改,以便第二天及时反馈。
作业方面,我没有布置大量习题,而是让学生预习第二模块的单词,并尝试用“can”造三个句子,描述自己会或不会做的事情。比如:
- I can play the piano.
- I can’t ride a bike.
- Can you dance?
这种操作性作业,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激发表达欲望。
二、问题出在哪里?
尽管流程完整,结构清晰,但这节课最让我遗憾的是——学生的参与感不强。尤其是到了后半段,部分学生开始走神、小声聊天,甚至有孩子趴在桌上。这是为什么?
经过反复回想和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单词和短语的处理方式太机械
我在知识回顾环节,虽然让学生自己总结,但后续没有设计足够的应用练习。比如,“favourite”这个词,我只是让学生默写和造句,却没有创设真实语境。如果我能设计一个“班级最爱动物投票”活动,让学生用英语采访同学、统计结果并做简单汇报,这个词的使用就会自然发生,记忆也会更牢固。
语言学习不是记住意思就够了,关键是要“用起来”。单纯的背诵和默写,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
2. 语法讲解不够深入,学生理解停留在表面
比如“can”的否定形式是“can’t”,很多学生会写成“cannot”或“can not”,虽然意思没错,但在小学阶段应以“can’t”为主。我没有在课堂上明确强调这一点,导致部分学生混淆。
另外,关于“there be”句型,我只是讲了“就近原则”,但没有引导学生去观察更多例句,也没有让他们自己归纳规律。结果就是,他们记住了结论,但遇到新题仍然不会灵活运用。
语法教学不能只靠“告诉”,而要通过大量实例引导学生“发现”。
3. 教师语言中汉语比例过高,削弱了英语环境
这是我最需要改进的一点。整节课中,我不知不觉用了大量中文解释规则、维持纪律、评价表现。比如:“这个题谁会?举手!”“别说话,认真听!”“这个知识点很重要,考试会考!”
这些话虽然有效,但却破坏了英语课堂应有的语言氛围。学生听不到足够的英语输入,自然也就难以输出。理想的状态是,尽可能用简单的英语指令组织课堂,比如:
- “Who can try?”
- “Work with your partner.”
- “Time’s up. Let’s check the answers.”
即使学生一开始听不懂,配合手势和重复,他们也会逐渐适应。
4. 师友互助模式的新鲜感正在消退
刚开始引入“师友合作”时,学生觉得很新鲜,愿意参与。但几周下来,部分学生开始懈怠,尤其是那些长期担任“学友”的孩子,觉得自己总是被教,缺乏成就感;而“师傅”也可能因为负担过重而失去耐心。
如果没有持续的激励机制,这种合作模式很容易流于形式。
三、接下来该怎么改进?
基于以上反思,我为自己制定了几个具体的改进方向,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英语复习课,也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1. 增加真实语境下的语言实践活动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不是用来背的。下次复习时,我会设计一个“校园采访”任务:让学生两两一组,拿着问题卡片去采访其他同学或老师。问题可以包括:
- What’s your favourite subject?
- Can you speak English well?
- Do you like pandas?
采访结束后,整理数据,做一份简单的英文报告。这样的任务既能练口语,又能练写作,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 让学生自己出题,反向巩固知识
我们总是让学生做题,却很少让他们“出题”。其实,出题的过程就是深度理解的过程。我可以组织一次“我是小老师”活动,让每组学生根据本模块内容设计5道选择题或填空题,然后交换题目作答。
比如,一个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
> My brother ___ play football, but I ___.
> A. can, can’t B. can, can C. can’t, can D. can’t, can’t
这道题不仅考察了“can”的用法,还涉及了主语人称的变化。出题的学生必须想清楚考点,答题的学生也要认真分析,双方都能受益。
3. 引入即时评价机制,激发参与动力
为了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我计划引入“课堂积分卡”制度。每次学生主动发言、帮助同伴、正确答题,都可以获得积分。积分可以兑换小奖励,比如“免一次默写”“选择下节课的游戏”等。
更重要的是,评价要具体、及时。不要只说“很好”,而要说“你刚才用‘because’解释了原因,表达很清晰”。这样的反馈才能真正促进学习。
4. 控制教师讲授时间,把舞台让给学生
我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每节课教师讲授时间不超过15分钟。剩下的时间,全部交给学生去讨论、练习、展示。哪怕他们说得不完美,也要鼓励他们开口。
有时候,安静地倾听比滔滔不绝更有力量。
四、给家长和学生的建议
如果你是家长,看到这里可能会想:这些教学方法能不能用在家庭辅导中?
当然可以。
- 鼓励孩子用英语描述日常生活:比如吃饭时问“What did you eat for lunch?”睡觉前说“Can you brush your teeth?”
- 和孩子一起玩英语小游戏:比如“单词接龙”“你画我猜”“家庭小剧场”,把学习变成亲子互动。
- 不要只关注分数,更要关注过程:孩子今天主动用英语问了一句“Can I open the window?”,这就是进步。
如果你是学生,我想告诉你:英语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你要敢于犯错,敢于开口,把课本里的句子用到生活中。哪怕只说一句“Can you help me?”,也是迈出了一大步。
这节复习课没有惊人的亮点,也没有戏剧性的成功,但它真实地发生过,也真实地暴露了问题。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不断的尝试、反思和调整。
我希望通过这次分享,能让更多人看到:一节普通的课,也可以成为改变的起点。只要我们愿意停下来思考,愿意为学生多想一步,课堂就有可能变得更生动、更有温度。
毕竟,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学生真正参与的那一刻。
搜索教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高教员 上海理工大学 英语
 - 刘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 杨教员 中央财经大学 法学
 - 康教员 北京科技大学 机械
 - 梁教员 首都医科大学 药学
 - 刘教员 北京大学 集成电路工程
 - 张教员 大连工业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
 - 冯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自动化
 - 王教员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公安管理学
 - 朱教员 中央财经大学 法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