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不是冷冰冰的公式,而是一场师生共同参与的思维旅程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25】
很多人一听到“数学备课组”这个词,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几位老师围坐在会议室里,翻着教材、讨论习题、批改试卷的场景。确实,这些是我们日常的一部分,但如果你走进我们初一数学备课组的真实世界,你会发现,这里没有刻板的流程,也没有机械的重复。
有的是一群对教学有热情的老师,每天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真正听懂、学会、喜欢上数学?
我们五位老师,性格不同,教法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我们都相信,数学教学不是把知识“塞”给学生,而是引导他们一步步走进数学的逻辑世界,体验发现的乐趣。这一学期下来,我们没有追求花哨的课堂形式,而是扎扎实实地从教学常规做起,从每一次备课、每一节课堂、每一次交流中寻找提升的空间。
从“各自为战”到“抱团成长”:集体备课的真实模样
很多人以为集体备课就是几个人坐在一起,把下周要讲的内容分工一下,谁讲哪一节,谁出哪套题。其实,如果只是这样,那不叫“集体”,只是“分摊”。我们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共研”。
每周一次的备课活动,是我们最期待的时刻。不是因为可以不用上课,而是因为我们可以静下心来,一起翻开教材,像学生一样重新“读”一遍内容。比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之前,我们会讨论:学生之前学过哪些相关的知识?他们在列方程时最容易卡在哪个环节?是设未知数不会,还是等量关系找不准?
有没有生活中的例子能让他们更快理解?
有一次,一位老师提到,学生总是分不清“去括号”和“移项”的顺序,常常把符号搞错。我们没有简单地说“多练题就好了”,而是开始分析:是不是我们在讲解时,过于强调步骤,而忽略了背后的算理?
于是我们重新设计了教学引入,用“天平”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平衡性,再通过具体情境(比如购物找零、行程问题)让他们自己列出等式。结果发现,学生不仅记得更牢,还能举一反三。
我们坚持“四个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点难点统一、作业测验统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上一样的课。相反,我们鼓励每位老师根据自己的风格和班级特点进行个性化调整。比如有的老师擅长用游戏化的方式调动气氛,有的老师则更注重逻辑推导的严密性。我们相信,教学的多样性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通过互相听课、课后交流,我们不断吸收彼此的优点,慢慢形成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备课,不只是写教案:我们如何让每一节课都有“思维含量”
很多人觉得,备课就是写教案,写得越详细越好。但我们逐渐意识到,真正的备课,不是写给领导看的材料,而是写给自己看的“教学地图”。它要回答几个核心问题:这节课要带学生去哪里?怎么去?途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如何帮助他们跨越?
以“几何初步”这一章为例,学生第一次接触“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容易混淆。我们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定义,而是设计了一个“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他们理解的“线”,然后互相比较。有的画得很短,有的画得穿过整张纸,有的还加了箭头。
通过讨论,大家逐渐意识到,这些“线”其实有不同的特征,于是我们顺势引入三种线的定义。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它背后是我们对“数学认知规律”的深入思考。初中生的抽象思维正在发展,他们更依赖具体经验和直观感知。因此,我们特别注重从生活情境出发,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落地”。比如讲“正负数”时,我们会用温度、海拔、电梯楼层等例子;讲“代数式”时,会用买文具、计算路程等实际问题来引入。
我们也特别重视“问题设计”。一堂数学课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提了哪些问题。好的问题不是“这个公式是什么”,而是“为什么这里要用这个公式?”“如果条件变了,结论还会成立吗?”我们尝试在课堂上多提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
哪怕他们的想法不完全正确,我们也愿意花时间听他们说完,因为错误本身就是学习的起点。
课堂之外的“隐形教研”:办公室里的教学火花
你可能想不到,我们很多教学灵感,其实不是在正式的备课会上产生的,而是在办公室的闲聊中“冒”出来的。
因为我们几位老师办公室挨得很近,经常一抬头就能看到对方。有时候,一个老师刚上完课,脸上的表情就“出卖”了他——这节课没讲顺。另一个老师就会问:“怎么了?”于是,一场即兴的教学研讨就开始了。
“我讲‘合并同类项’的时候,发现学生总是把 \[ 3x + 2 \] 算成 \[ 5x \],我讲了好几遍,还是有人错。”
“你有没有试过用‘水果分类’来比喻?比如苹果和香蕉不能相加,\[ x \] 和常数也不能直接加。”
“哎,这个比喻好!我明天就试试!”
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发生。我们不拘泥于形式,也不讲究“必须记录”。但正是这些看似随意的交流,让我们能及时发现问题、分享经验、调整策略。有时候,一个困扰几天的教学难题,就在一次喝咖啡的间隙被解决了。
我们还坚持“一课一反思”。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真的想搞清楚:这节课哪些地方成功了?哪些地方学生反应不好?为什么?比如有一次,一位老师发现学生在做“解方程应用题”时,列式总是出错。反思后发现,问题不在于解方程本身,而在于学生读题时抓不住关键信息。
于是他在下一节课增加了“圈关键词”“画线段图”等阅读训练,效果明显提升。
教学理论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课堂的“导航仪”
我们常说“理论指导实践”,但很多老师一听到“教学理论”就头疼,觉得那是专家的事,跟自己没关系。其实不然。我们每学期都会选一个主题进行学习,比如这学期是“如何设置问题情境”。
一开始,大家觉得这不就是“多提问”嘛?但深入学习后才发现,问题情境的设计大有讲究。它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而是要创设一个能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思考”的真实或模拟环境。
比如在讲“比例”时,我们设计了一个“调制果汁”的情境:如果2杯橙汁兑3杯水,味道正好,那么要调制10杯这样的果汁,需要多少橙汁和水?学生立刻就有了兴趣,因为他们生活中真的会遇到类似问题。在这个情境中,他们自然地需要用到比例的概念,而不是被动地记住“内项积等于外项积”。
我们还发现,理论学习最大的好处,是让我们开始“有意识”地教学。以前可能凭感觉上课,现在会主动思考:我这样设计有没有理论依据?能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这种反思能力,比记住多少理论都重要。
青年教师的成长:从“站稳讲台”到“形成风格”
我们组有年轻老师,也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但无论资历如何,大家都保持着学习的心态。年轻老师有活力、有创意,老教师有经验、有耐心。我们通过“以老带新”“以能带新”的方式,帮助年轻老师快速成长。
一位年轻老师在参加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前,我们整个备课组都参与了他的磨课过程。从教学设计到板书布局,从语言表达到课堂互动,大家一遍遍听、一遍遍改。最终他获得了一等奖,但更可贵的是,他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好课”。
我们不追求“完美”的课堂,因为我们知道,教学永远有改进的空间。但我们追求“真实”的课堂——真实地面对学生的问题,真实地展现思考的过程,真实地与学生共同成长。
数学教育,是一场静待花开的旅程
这一学期,我们没有惊天动地的改革,也没有轰轰烈烈的成果。我们只是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认真备课、用心上课、及时反思、坦诚交流。我们相信,教育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学生的成长需要时间,教师的进步也需要积累。
我们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只盯着分数,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不要只关心“会不会做题”,更要关心“为什么这样做”;不要只追求课堂的“热闹”,更要追求思维的“深度”。
数学,本应是一门充满智慧与美感的学科。我们所做的,就是努力去掉它身上那些枯燥、难懂的“标签”,让它变得亲切、有趣、有力量。也许一节课改变不了一个学生,但十节课、二十节课,持续的引导和陪伴,终会让他们在数学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我们还在路上,但我们不急。因为教育,本来就是一场静待花开的旅程。
搜索教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胡教员 福建医科大学 五年制临床医学
- 刘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地理信息科学
- 姜教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金融
- 夏教员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会计学
- zl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凝聚态物理
- 黄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机械工程(机器人)
- 张教员 北京理工大学 电子信息
- 张教员 北京邮电大学 电信工程及管理
- 杨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吴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