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数学不是冷冰冰的公式,而是一场师生共同参与的思维旅程

数学不是冷冰冰的公式,而是一场师生共同参与的思维旅程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25
数学不是冷冰冰的公式,而是一场师生共同参与的思维旅程

很多人一听到“数学备课组”这个词,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几位老师围坐在会议室里,翻着教材、讨论习题、批改试卷的场景。确实,这些是我们日常的一部分,但如果你走进我们初一数学备课组的真实世界,你会发现,这里没有刻板的流程,也没有机械的重复。

有的是一群对教学有热情的老师,每天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真正听懂、学会、喜欢上数学?

我们五位老师,性格不同,教法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我们都相信,数学教学不是把知识“塞”给学生,而是引导他们一步步走进数学的逻辑世界,体验发现的乐趣。这一学期下来,我们没有追求花哨的课堂形式,而是扎扎实实地从教学常规做起,从每一次备课、每一节课堂、每一次交流中寻找提升的空间。

从“各自为战”到“抱团成长”:集体备课的真实模样

很多人以为集体备课就是几个人坐在一起,把下周要讲的内容分工一下,谁讲哪一节,谁出哪套题。其实,如果只是这样,那不叫“集体”,只是“分摊”。我们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共研”。

每周一次的备课活动,是我们最期待的时刻。不是因为可以不用上课,而是因为我们可以静下心来,一起翻开教材,像学生一样重新“读”一遍内容。比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之前,我们会讨论:学生之前学过哪些相关的知识?他们在列方程时最容易卡在哪个环节?是设未知数不会,还是等量关系找不准?

有没有生活中的例子能让他们更快理解?

有一次,一位老师提到,学生总是分不清“去括号”和“移项”的顺序,常常把符号搞错。我们没有简单地说“多练题就好了”,而是开始分析:是不是我们在讲解时,过于强调步骤,而忽略了背后的算理?

于是我们重新设计了教学引入,用“天平”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平衡性,再通过具体情境(比如购物找零、行程问题)让他们自己列出等式。结果发现,学生不仅记得更牢,还能举一反三。

我们坚持“四个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点难点统一、作业测验统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上一样的课。相反,我们鼓励每位老师根据自己的风格和班级特点进行个性化调整。比如有的老师擅长用游戏化的方式调动气氛,有的老师则更注重逻辑推导的严密性。我们相信,教学的多样性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通过互相听课、课后交流,我们不断吸收彼此的优点,慢慢形成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备课,不只是写教案:我们如何让每一节课都有“思维含量”

很多人觉得,备课就是写教案,写得越详细越好。但我们逐渐意识到,真正的备课,不是写给领导看的材料,而是写给自己看的“教学地图”。它要回答几个核心问题:这节课要带学生去哪里?怎么去?途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如何帮助他们跨越?

以“几何初步”这一章为例,学生第一次接触“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容易混淆。我们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定义,而是设计了一个“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他们理解的“线”,然后互相比较。有的画得很短,有的画得穿过整张纸,有的还加了箭头。

通过讨论,大家逐渐意识到,这些“线”其实有不同的特征,于是我们顺势引入三种线的定义。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它背后是我们对“数学认知规律”的深入思考。初中生的抽象思维正在发展,他们更依赖具体经验和直观感知。因此,我们特别注重从生活情境出发,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落地”。比如讲“正负数”时,我们会用温度、海拔、电梯楼层等例子;讲“代数式”时,会用买文具、计算路程等实际问题来引入。

我们也特别重视“问题设计”。一堂数学课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提了哪些问题。好的问题不是“这个公式是什么”,而是“为什么这里要用这个公式?”“如果条件变了,结论还会成立吗?”我们尝试在课堂上多提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

哪怕他们的想法不完全正确,我们也愿意花时间听他们说完,因为错误本身就是学习的起点。

课堂之外的“隐形教研”:办公室里的教学火花

你可能想不到,我们很多教学灵感,其实不是在正式的备课会上产生的,而是在办公室的闲聊中“冒”出来的。

因为我们几位老师办公室挨得很近,经常一抬头就能看到对方。有时候,一个老师刚上完课,脸上的表情就“出卖”了他——这节课没讲顺。另一个老师就会问:“怎么了?”于是,一场即兴的教学研讨就开始了。

“我讲‘合并同类项’的时候,发现学生总是把 \[ 3x + 2 \] 算成 \[ 5x \],我讲了好几遍,还是有人错。”

“你有没有试过用‘水果分类’来比喻?比如苹果和香蕉不能相加,\[ x \] 和常数也不能直接加。”

“哎,这个比喻好!我明天就试试!”

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发生。我们不拘泥于形式,也不讲究“必须记录”。但正是这些看似随意的交流,让我们能及时发现问题、分享经验、调整策略。有时候,一个困扰几天的教学难题,就在一次喝咖啡的间隙被解决了。

我们还坚持“一课一反思”。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真的想搞清楚:这节课哪些地方成功了?哪些地方学生反应不好?为什么?比如有一次,一位老师发现学生在做“解方程应用题”时,列式总是出错。反思后发现,问题不在于解方程本身,而在于学生读题时抓不住关键信息。

于是他在下一节课增加了“圈关键词”“画线段图”等阅读训练,效果明显提升。

教学理论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课堂的“导航仪”

我们常说“理论指导实践”,但很多老师一听到“教学理论”就头疼,觉得那是专家的事,跟自己没关系。其实不然。我们每学期都会选一个主题进行学习,比如这学期是“如何设置问题情境”。

一开始,大家觉得这不就是“多提问”嘛?但深入学习后才发现,问题情境的设计大有讲究。它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而是要创设一个能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思考”的真实或模拟环境。

比如在讲“比例”时,我们设计了一个“调制果汁”的情境:如果2杯橙汁兑3杯水,味道正好,那么要调制10杯这样的果汁,需要多少橙汁和水?学生立刻就有了兴趣,因为他们生活中真的会遇到类似问题。在这个情境中,他们自然地需要用到比例的概念,而不是被动地记住“内项积等于外项积”。

我们还发现,理论学习最大的好处,是让我们开始“有意识”地教学。以前可能凭感觉上课,现在会主动思考:我这样设计有没有理论依据?能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这种反思能力,比记住多少理论都重要。

青年教师的成长:从“站稳讲台”到“形成风格”

我们组有年轻老师,也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但无论资历如何,大家都保持着学习的心态。年轻老师有活力、有创意,老教师有经验、有耐心。我们通过“以老带新”“以能带新”的方式,帮助年轻老师快速成长。

一位年轻老师在参加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前,我们整个备课组都参与了他的磨课过程。从教学设计到板书布局,从语言表达到课堂互动,大家一遍遍听、一遍遍改。最终他获得了一等奖,但更可贵的是,他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好课”。

我们不追求“完美”的课堂,因为我们知道,教学永远有改进的空间。但我们追求“真实”的课堂——真实地面对学生的问题,真实地展现思考的过程,真实地与学生共同成长。

数学教育,是一场静待花开的旅程

这一学期,我们没有惊天动地的改革,也没有轰轰烈烈的成果。我们只是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认真备课、用心上课、及时反思、坦诚交流。我们相信,教育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学生的成长需要时间,教师的进步也需要积累。

我们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只盯着分数,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不要只关心“会不会做题”,更要关心“为什么这样做”;不要只追求课堂的“热闹”,更要追求思维的“深度”。

数学,本应是一门充满智慧与美感的学科。我们所做的,就是努力去掉它身上那些枯燥、难懂的“标签”,让它变得亲切、有趣、有力量。也许一节课改变不了一个学生,但十节课、二十节课,持续的引导和陪伴,终会让他们在数学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我们还在路上,但我们不急。因为教育,本来就是一场静待花开的旅程。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胡教员 福建医科大学 五年制临床医学
  2. 刘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地理信息科学
  3. 姜教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金融
  4. 夏教员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会计学
  5. zl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凝聚态物理
  6. 黄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机械工程(机器人)
  7. 张教员 北京理工大学 电子信息
  8. 张教员 北京邮电大学 电信工程及管理
  9. 杨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10. 吴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