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到底是什么?——从高一政治课开始理解我们身边的无形力量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18】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从小要学语文、背古诗、听故事、看电影?为什么过年要贴春联、吃饺子、走亲戚?为什么有些人说话有“书卷气”,而有些人一开口就让人觉得“没文化”?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却很少真正思考的东西——文化。
今天,我们不讲大道理,也不列一堆术语,就从高一政治课本里关于“文化”的知识点出发,用一种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聊聊文化到底是什么,它怎么影响我们,又如何悄悄塑造着我们的学习、家庭和未来。
文化不是“风花雪月”,它就在你每天的生活里
很多人一听到“文化”两个字,脑子里立刻蹦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博物馆”“古迹”这些词。好像文化是个高高在上的东西,只有学者、艺术家才配谈。但其实,文化远比这更接地气。
课本里说得很清楚: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学术,我们来拆开看。
比如你早上起床,刷牙用的牙膏广告告诉你“清新口气,自信社交”——这是文化在影响你的消费观念;你上学路上听的流行歌,歌词里讲爱情、讲梦想、讲压力——这是文化在表达情感;你在课堂上学习数学公式、历史事件、物理定律——这些知识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甚至连你和同学聊天时用的网络热词,比如“破防了”“绝绝子”“卷不动了”,也都是文化的体现。它们不是自然界长出来的,而是人创造出来的,用来传递情绪、建立认同。
所以你看,文化根本不是“风花雪月”的点缀,它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底色。它不只存在于书本里,更藏在你的手机屏幕、朋友圈、课堂笔记和家庭对话中。
没有人天生“有文化”,它是在生活中一点点养成的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父母总说“你要多读书,提升文化素养”,但你不知道这玩意儿到底怎么“提升”?
课本里说得很实在: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教育、体验社会生活逐步培养出来的。
什么意思呢?就像你学骑自行车,一开始会摔,但骑得多了,自然就稳了。文化素养也一样。你读一本小说,可能刚开始看不懂,但读多了,就会慢慢理解人物的心理、作者的意图;你参加一次辩论赛,可能第一次紧张得说不出话,但经历几次,你就学会了如何表达观点、倾听他人。
家庭也是文化养成的重要场所。父母怎么说话、怎么处理矛盾、怎么看待学习和工作,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比如有的家庭吃饭时聊新闻、聊历史、聊人生选择,孩子自然更容易形成开阔的视野;有的家庭只关心成绩和排名,孩子可能就会把“考高分”当成唯一目标,忽略了其他维度的成长。
所以,文化素养不是靠背几首诗、看几本书就能速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就像一棵树,需要阳光、雨露和时间,才能慢慢长高。
精神的东西,也需要“容器”来承载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写成文字、把音乐录成音频、把绘画保存在画布上?
因为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想法再深刻,如果不表达出来,别人就无法感知。就像你心里有一首很棒的歌,但从不唱出来,那这首歌对世界来说,就等于不存在。
课本里提到,文化既是精神活动,也需要物质载体。比如:
- 一本书,纸张和油墨是物质,但里面的思想、情感、价值观是文化;
- 一部电影,硬盘和播放器是物质,但剧情、镜头语言、主题表达是文化;
- 一座古建筑,砖瓦木石是物质,但它承载的历史记忆、审美风格、宗教信仰是文化。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这么重视教育设施、图书馆、博物馆、网络平台。因为它们都是文化的“容器”。没有这些载体,文化就无法传播,也无法传承。
所以,当你在教室里听课、在图书馆翻书、在手机上看学习视频时,你不仅是在获取知识,更是在参与文化的传递。你既是接收者,也可能成为未来的传播者。
文化不是“软东西”,它能变成实实在在的力量
很多人觉得文化“虚”,不像经济能算GDP,不像政治能发政策,看不见摸不着,好像没啥用。但课本里明确指出: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有些学校的学生整体成绩好、氛围积极?往往不是因为硬件多豪华,而是因为有一种“认真对待学习”的文化。这种文化看不见,但它会影响每一个学生的行为——你会更愿意自习,更主动提问,更尊重老师。
再比如,为什么有些家庭孩子自律、自信、有目标?很可能是因为家里有一种“尊重知识、鼓励探索”的文化。父母不一定有钱有势,但他们重视阅读、支持兴趣、愿意倾听,这种氛围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资源。
从国家层面看,文化的力量更明显。日本重视工匠精神,德国强调严谨务实,这些文化特质直接影响了它们的制造业水平。中国近年来推动“传统文化复兴”,从汉服热到《典籍里的中国》,其实也是在用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激发创新动力。
所以,文化从来不是“软东西”。它像空气,平时感觉不到,但一旦缺失,人就会“窒息”。一个只追求分数、忽视文化熏陶的教育环境,培养出来的可能是高分低能;一个只讲利益、不讲价值的家庭,容易让孩子失去方向感。
经济、政治、文化:它们不是三个人,而是一家人
课本里有个经典表述: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这听起来像政治题的标准答案,但我们换个方式理解:这三者就像一个家庭的三个成员,互相影响,谁也离不开谁。
比如,为什么现在国家大力推广“双减”政策?表面看是教育改革,其实是经济和文化双重驱动的结果。
从经济角度看,过去教育过度资本化,课外班泛滥,家庭负担沉重,影响了生育意愿和消费结构,必须调整。
从文化角度看,社会越来越意识到“唯分数论”的危害,开始呼吁回归教育本质,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这种文化观念的变化,反过来又推动了政策的出台。
再比如,为什么现在人工智能、芯片、新能源这些高科技领域这么受重视?因为经济结构在转型,需要高素质人才。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光靠砸钱不行,还得有重视科学、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所以,别以为文化只是“陪衬”。它和经济、政治一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你学的每一门课,读的每一本书,参与的每一次讨论,都在为这个引擎添柴加火。
文化和经济,早就“混”在一起了
过去我们常说“文人不谈钱”,但现在,文化早就和经济深度融合了。
课本里提到: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这可不是空话。看看你周围:
- 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票房超50亿,背后是动画技术、剧本创作、市场营销的结合;
- 李子柒的视频让中国乡村生活风靡全球,带动了农产品出口和文旅产业;
- 教育类APP、在线课程、知识付费平台,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
这些都不是传统的“种地”“开工厂”式的经济,而是靠创意、知识、内容驱动的“文化经济”。而支撑这一切的,是无数人的文化积累和创新能力。
对学生来说,这意味着:你今天学的语文、历史、艺术,未来可能不只是“副科”,而是你参与新型经济的入场券。一个会写作、懂审美、有思想的人,在未来社会反而可能更有竞争力。
家庭教育,其实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我们回到最贴近生活的场景:家庭。
很多家长焦虑孩子的成绩,拼命报班、监督作业,但忽略了更重要的一点:家庭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系统。
你在家里说什么话、看什么书、怎么对待失败和成功,都在传递一种文化信号。这种信号,比任何补习班都更深刻地影响着孩子。
比如:
- 如果父母遇到问题总是抱怨、甩锅,孩子就容易学会逃避责任;
- 如果父母遇到困难能冷静分析、积极应对,孩子就会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 如果家里经常讨论社会现象、历史事件、科学发现,孩子就会养成思考的习惯。
这些都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熏”出来的。就像老房子的木头会吸收几十年的气味,家庭的文化也会在孩子身上留下长久的印记。
所以,与其整天盯着分数,不如想想:我家的文化是什么?我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每天的言行,是在帮他靠近那个目标,还是在拉远距离?
文化,是你看不见的成长土壤
回到最初的问题:文化到底是什么?
它不是课本上冷冰冰的定义,也不是博物馆里遥不可及的文物。它是你每天说的话、读的书、看的电影、参与的活动、家庭的氛围、学校的风气。
它像土壤,看不见,但决定了一棵树能长多高、多壮。你可能一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一旦缺失,成长就会受限。
所以,别再觉得“文化”离你很远。从今天开始,试着多读一本好书,多和父母聊一次心,多关注一个社会话题,多思考一个问题背后的逻辑。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都是在为自己的文化土壤施肥。
你不需要成为“文化人”,但你可以成为一个有文化感知力的人。而这,恰恰是未来社会最稀缺的能力之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陈教员 北京电影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 毕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熊教员 四川工商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 尚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张教员 昆明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全科)
- 银教员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网络与新媒体
- 陈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能源动力
- 蔡教员 北京邮电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 陈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刘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车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