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如何用古诗点燃孩子的语文兴趣?——从《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谈起

如何用古诗点燃孩子的语文兴趣?——从《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谈起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18
如何用古诗点燃孩子的语文兴趣?——从《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谈起

很多家长一听到“古诗”两个字,第一反应就是:“又要背了?”孩子皱眉,家长头疼,仿佛古诗成了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不是一段可以欣赏的文字。但其实,古诗不是负担,它是一扇窗,透过它,孩子能看到山林的幽静、江水的奔腾、诗人的心情起伏。

我们今天从一篇小学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的教学设计出发,聊聊如何真正让孩子走进古诗,感受它的美,而不是仅仅记住它。

这篇教学设计本身并不复杂,目标清晰:读熟、背会、理解意思、体会情感。但它背后藏着一条通往孩子语文素养提升的路径。我们不妨把它当作一个起点,深入挖掘,看看怎样才能让古诗教学不只是“完成任务”,而是变成一次美的旅程。

两首诗,两种风景,两种心情

这次教学涉及的两首诗,一首是王维的《鹿柴》,另一首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它们风格迥异,却都极具画面感和情绪张力,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通过朗读和想象来感知。

先看《鹿柴》: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写的是傍晚山林的寂静。表面看,没有人在,但远处传来人说话的声音;阳光已经西斜,只有一缕余晖穿过树林,照在潮湿的青苔上。这里没有热闹,没有喧嚣,有的是一种“静中藏动”的美。

教学设计中提到“以声反衬空寂”“以光反衬幽暗”,这其实是古诗中常见的“反衬”手法。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孩子:

“你有没有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楼道里走过?明明没人,却突然听到隔壁传来一句话,是不是感觉更安静了?”

这就是“但闻人语响”带来的效果——声音没有打破寂静,反而让寂静更明显了。

再让孩子闭上眼睛想象:“阳光从树缝里漏下来,像不像手电筒的光?照在绿绿的青苔上,是不是特别安静、特别温柔?”

这样的引导,比直接解释“返景入深林”更有代入感。

再来看《早发白帝城》: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完全是另一种节奏。李白写这首诗时刚被赦免,心情畅快,所以整首诗像一阵风,轻快、跳跃、充满力量。教学设计中说“语速稍快,声音可高些”,非常准确。

我们可以这样带孩子感受: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抬头一看,云彩像彩虹一样挂在天上。船一路往下,水很急,船像飞一样。耳边是猴子的叫声,还没听清,船已经穿过好多座山了。”

这种“还没反应过来就过去了”的感觉,正是“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精髓。

让孩子模仿船“嗖”地一下划过去的动作,配合朗读,语气上扬,节奏加快,他们自然就能体会到那种喜悦和自由。

为什么“理解诗意”不是翻译诗句?

很多家长辅导孩子学古诗,第一反应是查译文,然后一句一句解释。比如“空山不见人”就是“山里没有人”,“但闻人语响”就是“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这没错,但远远不够。

古诗的魅力不在于字面意思,而在于它营造的“意境”。意境是什么?是画面,是氛围,是情绪。孩子可能不懂“返景”是什么,但只要他们能想象出“阳光照在青苔上”的画面,就能感受到那种静谧。

所以,教学设计中强调“想象诗中意境”,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我们可以用这些方法帮助孩子建立画面感:

1. 提问引导想象

- “你觉得这座山大吗?为什么?”

- “人语是从哪里传来的?近还是远?”

- “青苔是什么颜色的?摸上去是干的还是湿的?”

- “彩云是什么样子的?像棉花糖吗?”

这些问题不追求标准答案,而是激发孩子的联想。

2. 用身体感受节奏

- 读《鹿柴》时,语速放慢,声音轻柔,像在悄悄说话。

- 读《早发白帝城》时,语速加快,语气上扬,像在奔跑。

- 可以配合拍手或踏步,让孩子用身体感受节奏的变化。

3. 画出来

让孩子把诗中的画面画下来。不需要画得多好,重点是“你看到了什么”。画完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里的内容,其实就是一次口头的小练笔。

背诵不是终点,而是表达的开始

很多老师和家长把“背下来”当作学习古诗的终点。但其实,背诵只是中间一步。真正的目标是让孩子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这首诗。

教学设计中的“小练笔”——“展开想象,将《鹿柴》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写出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延伸活动。我们可以这样引导:

> “你走进了这座山,天快黑了,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觉到什么?试着写一段话,让别人读了也能感受到那种安静。”

孩子可能会写出这样的句子:

> “我走在山里,一个人都没有,只听见远处有人在说话,声音忽大忽小。太阳快下山了,一缕光从树缝里照下来,照在绿绿的青苔上,像一块发光的宝石。”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基于理解的再创作。这种练习,远比机械背诵更有价值。

家庭中如何开展古诗共读?

在学校,老师有时间系统教学;在家庭中,我们可以更灵活、更生活化地进行古诗启蒙。以下是一些实用建议:

1. 选对时机

- 晚饭后安静的时光,适合读《鹿柴》这类安静的诗。

- 周末出门游玩的路上,可以读《早发白帝城》这类有动感的诗。

- 下雨天,可以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下雪天,可以读“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让古诗和生活场景产生联系,孩子更容易记住。

2. 不求多,但求“熟”

不要一口气让孩子背十首诗。一周专注一首,每天读两遍,三天后尝试背诵,周末进行一次“家庭古诗会”,让孩子表演朗诵,甚至配上动作。

3. 用“五感”体验古诗

- 听:播放古风音乐或朗诵音频。

- 看:找相关图画或动画。

- 说:让孩子复述诗的意思,或编一个小故事。

- 画:画出诗中的画面。

- 动:用动作表现诗的节奏。

4. 鼓励“胡说八道”的想象

孩子说“青苔是会发光的蘑菇”,没关系;说“李白坐的是火箭船”,也没关系。想象力比“正确答案”更重要。我们要保护的是他们对诗的兴趣,而不是纠正每一个细节。

从“教古诗”到“用古诗”

古诗不只是语文课本里的内容,它还可以成为家庭教育的一部分。

比如,《鹿柴》讲的是“静”,我们可以借此和孩子聊“安静的力量”:

- “有时候,安静不是无聊,而是让我们听得更清楚,看得更清楚。”

- “你有没有发现,当你安静下来,脑子里的想法反而更清楚了?”

《早发白帝城》讲的是“快”和“自由”,我们可以聊“目标”和“坚持”:

- “李白虽然遇到困难,但他没有放弃,最后终于可以回家了。”

- “你的‘轻舟’是什么?你想‘过万重山’去什么地方?”

这些对话,不会让孩子觉得“又在说教”,而是在用诗的语言,讨论生活的问题。

给家长的几点提醒

1. 不要急于求成。孩子今天背了,明天忘了,很正常。古诗学习是长期浸润的过程,不是速成班。

2. 不要比较。别人家孩子能背五十首,你家孩子才背五首?没关系。理解一首,胜过死记十首。

3. 你自己先感兴趣。如果你读诗时是敷衍的,孩子也会感受到。试着自己先读一读,感受一下诗里的美。

4. 允许“不懂”。二年级的孩子不可能完全理解“返景”“江陵”这些词。没关系,只要他们能感受到画面和情绪,就已经在进步了。

让古诗成为孩子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我们教孩子学古诗,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炫耀“我家孩子会背多少首”,而是希望他们在未来的某一天,看到一片寂静的树林,能想起“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在人生低谷时,能想起“轻舟已过万重山”,从而获得一点宁静,或一丝力量。

这才是古诗真正的价值。

所以,从今天开始,不妨放下“必须背下来”的执念,带着孩子,慢慢读,轻轻念,静静想。让古诗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他们心中的一缕光,一片影,一阵风。

当你和孩子一起读完一首诗,抬头看见窗外的夕阳照在树叶上,孩子忽然说:“爸爸,这好像‘返景入深林’啊。”

那一刻,你就知道,诗,已经住进了他的心里。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陈教员 北京电影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2. 毕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3. 熊教员 四川工商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4. 尚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5. 张教员 昆明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全科)
  6. 银教员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网络与新媒体
  7. 陈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能源动力
  8. 蔡教员 北京邮电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9. 陈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10. 刘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车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