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古诗点燃孩子的语文兴趣?——从《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谈起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18】
很多家长一听到“古诗”两个字,第一反应就是:“又要背了?”孩子皱眉,家长头疼,仿佛古诗成了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不是一段可以欣赏的文字。但其实,古诗不是负担,它是一扇窗,透过它,孩子能看到山林的幽静、江水的奔腾、诗人的心情起伏。
我们今天从一篇小学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的教学设计出发,聊聊如何真正让孩子走进古诗,感受它的美,而不是仅仅记住它。
这篇教学设计本身并不复杂,目标清晰:读熟、背会、理解意思、体会情感。但它背后藏着一条通往孩子语文素养提升的路径。我们不妨把它当作一个起点,深入挖掘,看看怎样才能让古诗教学不只是“完成任务”,而是变成一次美的旅程。
两首诗,两种风景,两种心情
这次教学涉及的两首诗,一首是王维的《鹿柴》,另一首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它们风格迥异,却都极具画面感和情绪张力,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通过朗读和想象来感知。
先看《鹿柴》: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写的是傍晚山林的寂静。表面看,没有人在,但远处传来人说话的声音;阳光已经西斜,只有一缕余晖穿过树林,照在潮湿的青苔上。这里没有热闹,没有喧嚣,有的是一种“静中藏动”的美。
教学设计中提到“以声反衬空寂”“以光反衬幽暗”,这其实是古诗中常见的“反衬”手法。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孩子:
“你有没有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楼道里走过?明明没人,却突然听到隔壁传来一句话,是不是感觉更安静了?”
这就是“但闻人语响”带来的效果——声音没有打破寂静,反而让寂静更明显了。
再让孩子闭上眼睛想象:“阳光从树缝里漏下来,像不像手电筒的光?照在绿绿的青苔上,是不是特别安静、特别温柔?”
这样的引导,比直接解释“返景入深林”更有代入感。
再来看《早发白帝城》: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完全是另一种节奏。李白写这首诗时刚被赦免,心情畅快,所以整首诗像一阵风,轻快、跳跃、充满力量。教学设计中说“语速稍快,声音可高些”,非常准确。
我们可以这样带孩子感受: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抬头一看,云彩像彩虹一样挂在天上。船一路往下,水很急,船像飞一样。耳边是猴子的叫声,还没听清,船已经穿过好多座山了。”
这种“还没反应过来就过去了”的感觉,正是“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精髓。
让孩子模仿船“嗖”地一下划过去的动作,配合朗读,语气上扬,节奏加快,他们自然就能体会到那种喜悦和自由。
为什么“理解诗意”不是翻译诗句?
很多家长辅导孩子学古诗,第一反应是查译文,然后一句一句解释。比如“空山不见人”就是“山里没有人”,“但闻人语响”就是“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这没错,但远远不够。
古诗的魅力不在于字面意思,而在于它营造的“意境”。意境是什么?是画面,是氛围,是情绪。孩子可能不懂“返景”是什么,但只要他们能想象出“阳光照在青苔上”的画面,就能感受到那种静谧。
所以,教学设计中强调“想象诗中意境”,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我们可以用这些方法帮助孩子建立画面感:
1. 提问引导想象
- “你觉得这座山大吗?为什么?”
- “人语是从哪里传来的?近还是远?”
- “青苔是什么颜色的?摸上去是干的还是湿的?”
- “彩云是什么样子的?像棉花糖吗?”
这些问题不追求标准答案,而是激发孩子的联想。
2. 用身体感受节奏
- 读《鹿柴》时,语速放慢,声音轻柔,像在悄悄说话。
- 读《早发白帝城》时,语速加快,语气上扬,像在奔跑。
- 可以配合拍手或踏步,让孩子用身体感受节奏的变化。
3. 画出来
让孩子把诗中的画面画下来。不需要画得多好,重点是“你看到了什么”。画完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里的内容,其实就是一次口头的小练笔。
背诵不是终点,而是表达的开始
很多老师和家长把“背下来”当作学习古诗的终点。但其实,背诵只是中间一步。真正的目标是让孩子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这首诗。
教学设计中的“小练笔”——“展开想象,将《鹿柴》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写出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延伸活动。我们可以这样引导:
> “你走进了这座山,天快黑了,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觉到什么?试着写一段话,让别人读了也能感受到那种安静。”
孩子可能会写出这样的句子:
> “我走在山里,一个人都没有,只听见远处有人在说话,声音忽大忽小。太阳快下山了,一缕光从树缝里照下来,照在绿绿的青苔上,像一块发光的宝石。”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基于理解的再创作。这种练习,远比机械背诵更有价值。
家庭中如何开展古诗共读?
在学校,老师有时间系统教学;在家庭中,我们可以更灵活、更生活化地进行古诗启蒙。以下是一些实用建议:
1. 选对时机
- 晚饭后安静的时光,适合读《鹿柴》这类安静的诗。
- 周末出门游玩的路上,可以读《早发白帝城》这类有动感的诗。
- 下雨天,可以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下雪天,可以读“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让古诗和生活场景产生联系,孩子更容易记住。
2. 不求多,但求“熟”
不要一口气让孩子背十首诗。一周专注一首,每天读两遍,三天后尝试背诵,周末进行一次“家庭古诗会”,让孩子表演朗诵,甚至配上动作。
3. 用“五感”体验古诗
- 听:播放古风音乐或朗诵音频。
- 看:找相关图画或动画。
- 说:让孩子复述诗的意思,或编一个小故事。
- 画:画出诗中的画面。
- 动:用动作表现诗的节奏。
4. 鼓励“胡说八道”的想象
孩子说“青苔是会发光的蘑菇”,没关系;说“李白坐的是火箭船”,也没关系。想象力比“正确答案”更重要。我们要保护的是他们对诗的兴趣,而不是纠正每一个细节。
从“教古诗”到“用古诗”
古诗不只是语文课本里的内容,它还可以成为家庭教育的一部分。
比如,《鹿柴》讲的是“静”,我们可以借此和孩子聊“安静的力量”:
- “有时候,安静不是无聊,而是让我们听得更清楚,看得更清楚。”
- “你有没有发现,当你安静下来,脑子里的想法反而更清楚了?”
《早发白帝城》讲的是“快”和“自由”,我们可以聊“目标”和“坚持”:
- “李白虽然遇到困难,但他没有放弃,最后终于可以回家了。”
- “你的‘轻舟’是什么?你想‘过万重山’去什么地方?”
这些对话,不会让孩子觉得“又在说教”,而是在用诗的语言,讨论生活的问题。
给家长的几点提醒
1. 不要急于求成。孩子今天背了,明天忘了,很正常。古诗学习是长期浸润的过程,不是速成班。
2. 不要比较。别人家孩子能背五十首,你家孩子才背五首?没关系。理解一首,胜过死记十首。
3. 你自己先感兴趣。如果你读诗时是敷衍的,孩子也会感受到。试着自己先读一读,感受一下诗里的美。
4. 允许“不懂”。二年级的孩子不可能完全理解“返景”“江陵”这些词。没关系,只要他们能感受到画面和情绪,就已经在进步了。
让古诗成为孩子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我们教孩子学古诗,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炫耀“我家孩子会背多少首”,而是希望他们在未来的某一天,看到一片寂静的树林,能想起“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在人生低谷时,能想起“轻舟已过万重山”,从而获得一点宁静,或一丝力量。
这才是古诗真正的价值。
所以,从今天开始,不妨放下“必须背下来”的执念,带着孩子,慢慢读,轻轻念,静静想。让古诗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他们心中的一缕光,一片影,一阵风。
当你和孩子一起读完一首诗,抬头看见窗外的夕阳照在树叶上,孩子忽然说:“爸爸,这好像‘返景入深林’啊。”
那一刻,你就知道,诗,已经住进了他的心里。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陈教员 北京电影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 毕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熊教员 四川工商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 尚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张教员 昆明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全科)
- 银教员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网络与新媒体
- 陈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能源动力
- 蔡教员 北京邮电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 陈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刘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车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