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技巧:实词释义技巧

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技巧:实词释义技巧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04
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技巧:实词释义技巧

通过联想已学课文中相同或相似语境下该词的用法,来推断当前句子中该词的词义。这种方法依赖于对已学知识的熟悉度和灵活应用能力。

示例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苦”,可联想《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的“苦”,理解为“使……受苦”。

示例2:“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可联想《马说》中“执策而临之”的“策”,推断为“用鞭子打”或更广义的“驱使、鞭策”。

示例3:“会宾客大宴”中的“会”,我们可以联想《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的“会”,推断其为“适逢,正赶上”的意思。

示例4:“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加”,联系《鱼我所欲也》中“弗敢加也”的“加”,能推断出是“益处,好处”的意思。

示例5:“小大之狱”中的“狱”,回忆《曹刿论战》中“狱”的用法,可知其为“案件”之义。

示例6:“欲穷其林”中的“穷”,回忆《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的“穷”,可推断为“尽”。

示例7:“虽有佳肴”中的“虽”,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虽欲言,无可进者”的“虽”,得出“即使”的意思。

示例8:“自非亭午夜分”中的“自”,参照《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的“自”,推断为“如果”。

示例9:“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联想《三峡》中“属引凄异”的“属”,可知为“嘱咐”。

示例10:“斯是陋室”中的“斯”,联想《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斯”,推断为“这”的意思。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在解释词义时,紧密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通过语境中的逻辑关系、词语搭配等来判断词义。

示例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中的“肥”,结合语境可理解为“鱼体大膘肥”,而非一般意义上的“体态丰盈”。

示例2:“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为”,结合前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此处“为”指“思想、行为或活动”。

示例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联系后文...

示例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联系后文曹刿对作战条件的分析和指挥,可推断“鄙”是“目光短浅”的意思。

示例4:“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从“皆指目陈胜”这一动作和众人的反应,可以理解“往往”在这里是“到处”的意思。

示例5:“人不知而不愠”,通过前后文,推断“愠”为“生气,恼怒”。

示例6:“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根据“智其子”和“疑邻人之父”的对比,可知“智”是“认为……聪明”。

示例7:“秦王色挠”,结合前文秦王的表现,可推断“挠”为“屈服”。

示例8:“其一犬坐于前”,从整句话的描述,能推断“犬”是“像狗一样”。

示例9:“急湍甚箭”,根据“甚箭”,可理解“甚”为“超过”。

示例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联系作者被贬的背景和当时的心境,可知“闲人”是“清闲的人”。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充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然后根据具体语境选择最合适的词义。

示例1:“不蔓不枝”中的“蔓”和“枝”,可分别组成“蔓延”和“分枝”,结合语境理解为“不生出蔓藤,也不长出枝节”,形容品行高洁,不牵扯旁枝杂叶。

示例2:“见贤思齐焉”中的“齐”,可组成“齐平”、“齐整”等词,结合语境理解为“看到贤能的人就想着向他看齐”。

示例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可组词为“断绝”,结合语境理解为“与人世隔绝”。

示例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疾”,组词为“疾速”,在此句中就是“快”的意思。

示例5:“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组词为“微小”“细微”显然不合适,结合语境应理解为“没有”。

示例6:“临表涕零”中的“涕”,组词为“...

示例6:“临表涕零”中的“涕”,组词为“鼻涕”“泪水”,结合语境应是“泪水”。

示例7:“稍稍宾客其父”中的“稍稍”,可组词为“稍微”“渐渐”,在此处理解为“渐渐”。

示例8:“欣然规往”中的“规”,组词为“规划”“打算”,这里是“打算”的意思。

示例9:“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备”,组词为“准备”“完备”,根据语境确定为“详尽”。

示例10:“罔不因势象形”中的“象”,组词为“大象”“形象”,这里是“模拟”的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

利用成语中保留的文言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这种方法依赖于对成语的熟悉度以及对成语来源和含义的理解。

示例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的“节”,可联想成语“节衣缩食”中的“节”是省减、限制的意思;成语“高风亮节”中的“节”是节操的意思。。此地理解为“符节”,是古代使者所持的凭证。

示例2:“目似瞑,意暇甚”中的“暇”,可联系成语“应接不暇”中的“暇”,理解为“空闲、从容”。此处指狼假装睡觉,神情很从容。

示例3:“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殚”,联系成语“殚精竭虑”,可推断为“竭尽”。

示例4:“薄暮冥冥,虎啸猿啼”中的“薄”,参照成语“日薄西山”,能理解为“迫近”。

示例5:“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中的“责”,依据成语“求全责备”,可知是“索要”的意思。

示例6:“造饮辄尽”中的“造”,参考成语“登峰造极”,推断为“到,往”。

示例7:“卒中往往语”中的“往往”,依据成语“来来往往”,理解为“到处”。

示例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私”,对照成语“徇私舞弊”,可知是“偏爱”。

示例9:“政通人和”中的“通”,结合成语...

示例9:“政通人和”中的“通”,结合成语“四通八达”,可理解为“通顺”。

示例10:“无论魏晋”中的“无论”,根据成语“无论如何”,意为“更不用说”。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刘教员 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学
  2. 刘教员 铜陵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 孙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程力学(强基计划)
  4. 邵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保险精算
  5. 宋教员 重庆大学 机械工程学术博士
  6. 段教员 成都东软学院 供应链管理
  7. 明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金融科技
  8. 魏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应用经济学
  9. 沈教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10. 耿老师 中学高级教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