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成绩不理想?试试这些实用方法逐步提升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18】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中考的重要科目,更是理解其他学科、表达思想、提升综合素养的关键工具。很多家长发现,孩子进入初中后,语文成绩不如小学时期稳定,阅读理解答不全,作文写不出内容,古诗文背了又忘,考试常常“感觉会,但得分低”。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也并非无法改善。
只要方法得当,坚持实践,语文能力完全可以逐步提升。
本文将从阅读、写作、古诗文学习、日常积累和亲子互动五个方面,提供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帮助孩子走出语文学习的困境,建立信心,稳步提高成绩。
一、从“读”开始:培养阅读习惯是基础
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读”。无论是课本内容,还是课外拓展,阅读都是提升语感、积累词汇、理解思想的基础。很多孩子语文成绩不理想,根本原因在于阅读量不足,阅读习惯没有建立起来。
建议从每天固定时间开始,安排15到30分钟的专注阅读。可以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书籍,比如故事性强的文学作品、历史题材的读物,或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延伸读物。例如,如果正在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可以顺带阅读《骆驼祥子》的节选,或者观看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
这类影视作品语言贴近文本,情节直观,有助于孩子理解人物情感和时代背景。
阅读过程中,鼓励孩子边读边做简单的笔记。不需要写得很复杂,可以是摘抄一句喜欢的句子,也可以是对某一段落的理解,比如“这一段写出了作者对冬天的喜爱,用了比喻的手法”。这样的记录方式既轻松,又能帮助孩子加深印象。
家长可以参与其中,和孩子一起读同一本书,读完后聊一聊:“你觉得主人公为什么这么做?”“如果你是作者,会怎么结尾?”这种交流不是考试式的提问,而是朋友间的对话,能激发孩子的思考,也让他们更愿意表达。
二、写作从“写生活”开始:不怕写不好,就怕不写
写作是很多初中生最头疼的部分。一看到作文题就发懵,不知道写什么,写出来的内容空洞、重复,缺乏真情实感。其实,写作能力的提升,并不靠背范文或套模板,而是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表达的积累。
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写生活积累”。不要求字数,不要求结构,更不要求文采,只要求每天写一点真实发生的事或感受。比如:
- 今天数学课上同桌做了一件有趣的事。
- 放学路上看到一只猫在晒太阳。
- 妈妈做的红烧肉特别香,让我想起去年过年。
这些看似琐碎的内容,其实是写作的“原材料”。当孩子习惯了记录生活,写作文时自然就有内容可写。更重要的是,这种练习能帮助孩子建立“表达即习惯”的意识,不再把写作当成任务,而是看作一种自然的输出方式。
家长可以在家中准备一个“生活记录本”,和孩子一起写。比如晚饭后,各自写三句话,然后互相读一读。不需要评价好坏,只需要倾听和回应。这种轻松的氛围,能让孩子更愿意动笔。
随着积累增多,可以逐步引导孩子在记录中加入细节描写。比如把“今天下雨了”改成“雨点打在窗户上,像小鼓点一样噼啪响”。这样的练习,比直接教“如何写景”更自然、更有效。
三、古诗文学习:背诵与理解并重
古诗文是初中语文的重点和难点。很多孩子能背下来,但一到考试就记不清作者、朝代,或者翻译题答不完整。问题往往出在“只背不理解”。
有效的古诗文学习,应该是“背诵+口头翻译+复述大意”三位一体。以《木兰诗》为例,孩子不仅要能背出“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还要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一句的意思:“木兰坐在门口织布,发出叹息声,因为她担心父亲要上战场。”
家长可以在孩子学完一篇古文后,要求他们在你面前背一遍,并口头翻译重点句子。不需要逐字逐句,只要求理解核心意思。比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以让孩子说:“学习了知识,经常复习,不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吗?”
这样的练习,能帮助孩子把文言文从“陌生文字”变成“可理解的语言”。同时,建议每学期把教材要求背诵的古诗,定期默写一遍。不一定要全篇默写,可以选关键句或易错字进行抽查。比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的“涯”字,很多孩子会写成“崖”,通过默写可以及时纠正。
对于古诗文的背景知识,也可以适当补充。比如讲到杜甫,可以简单介绍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所以诗中常有忧国忧民的情感。这种背景了解,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而不是死记硬背。
四、日常积累:从生活中学语文
语文学习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更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新闻、广告、社交媒体上的评论、甚至一段地铁广播,都是语文学习的素材。
家长可以在浏览手机或网络时,有意识地收集一些优质的文字内容。比如某篇关于环保的评论文章,语言简洁有力;某个历史人物的报道,叙述清晰、情感真挚。把这些内容保存下来,周末和孩子一起读一读,聊一聊:“你觉得作者的观点有道理吗?”“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种积累不需要多,每周一两篇即可。重点不是数量,而是让孩子看到:语文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的表达工具。
另外,可以鼓励孩子关注身边的“语文现象”。比如超市的标语“买一送一”和“第二件半价”有什么区别?新闻标题为什么用“突发”“重磅”这样的词?这些观察能提升孩子的语言敏感度,也能让他们在写作时更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效果。
五、亲子互动:陪伴是最好的支持
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增强,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家长一味强调成绩、批评不足,反而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
更有效的方式是“陪伴式指导”。比如每周安排三到四次,和孩子轻松地聊一聊学校的生活:“最近语文课上什么最有趣?”“哪篇课文你觉得难懂?”这种交流不是为了检查学习,而是为了了解孩子的状态,及时发现问题。
在写字方面,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练字。每天各写十个字,写完互相批阅。把写得好的字圈出来,比比谁的“圈”多。可以故意“争执”:“这个‘永’字我写得比你好,你看这一捺多舒展!”这种游戏化的方式,既能提升书写质量,又能增进亲子关系。
重要的是,家长的态度要平和。不要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焦虑指责,也不要因为孩子进步慢就失去耐心。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就像种一棵树,需要时间,也需要持续的浇灌。
语文成绩的提升,没有捷径,但有方法。关键在于:从阅读入手,培养兴趣;从生活出发,积累素材;从理解出发,掌握古诗文;从日常入手,拓展视野;从陪伴出发,建立支持。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有的进步快,有的慢一些。但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每天做一点,积累下来,就会看到变化。也许某一天,你会发现孩子主动拿起一本书,或者写作文时不再抓耳挠腮,而是流畅地写下自己的想法——那一刻,所有的努力都值得。
语文不只是分数,更是一种能力,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帮助孩子学好语文,其实是帮助他们学会表达、学会思考、学会理解生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殷教员 中国政法大学 英语
- 严教员 清华大学 数学
- 辛教员 新疆大学 师范类物理学
- 王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 张教员 北方工业大学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的设计与测试))
- 徐教员 香港的大学 经济学
- 周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英语和高级翻译
- 陈教员 贵阳学院 汉语言文学
- 吴教员 北京大学 药物制剂
- 王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保险精算